嚴君平
西漢晚期學者
嚴君平(前87年—約6、7年),名遵,西漢時蜀郡郫縣人,公元前87年出生於原崇寧縣北三里洗心庄(也稱寄魂庄,今彭州市麗春鎮),卒於居攝年間(約公元六、七年),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今唐昌西南10餘里的橫山。
嚴君平本姓庄,東漢史學家班固著《漢書》時,因避諱漢明帝劉庄,改庄為嚴,稱嚴君平。
作為道家學者,嚴君平一生淡泊名利,在成都賣卜時,“日得百錢,即閉戶下簾”,通讀《老子》《莊子》《易經》等典籍,深入鑽研周易數理和老莊哲學,直至融會貫通,求得真知灼見,《蜀中廣記》和《高士傳》稱他“知天文,認星象,善占卜,通玄學”,可見其博學多才,無所不通。
西漢晚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不安,嚴君平離開成都回到橫山隱居。為解決當地居民飲水困難,他在駐地附近鑿水井一眼。唐朝詩人羅隱寓居崇寧時,以隸書題寫“君平井”,當地居民稱“通漢井”。
嚴君平由於“知足常樂”,以95歲高齡去世葬於橫山。因嚴君平“吾生亦樂,死亦樂”一語,橫山又稱“平樂山”。
嚴君平的德行才學令後人景仰。班固《漢書》記他“蜀人愛敬,至今稱焉”。歷代文人雅士,如東漢的梁鴻、北魏的常景、唐代的張九齡、李華、宋朝的張俞多有詠頌,唐代詩人李白、岑參、鄭世翼等都曾到成都或橫山憑弔君平遺跡並做詩緬懷君平。
嚴君平塑像
創始人
嚴君平是中國乃至於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間民辦學校的創始人
筆者在考證中外教育歷史的時候注意到,人類文明時代的早期學校,幾乎全部與官方統治政治及其社會宗教相關,即使是孔子在春秋時代開闢的民間私學雖然有別於當時官方政治學校的“明堂、辟雍”等,但是,縱觀孔子的教育生涯,他只不過把同樣為統治政治階級服務的學校轉移到了民間私學而已。這就是說,孔子的創辦的民間學校儘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都有許多創新,而且,他的許多教育成果即使在今天也是先進和不可超越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指出,無論是孔子的教育生涯,或者是後來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科舉教育,又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讀書做官”,也就是讀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要去“治國平天下”。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之內,幾千年來的中國讀書人,都難逃“指點江山”的虛妄和“做人上人”的虛華桎梏。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創辦民間學校的教育家,他就是西漢末期蜀地的嚴君平。
史書對嚴君平記載甚少,一般的史書,都說他是“隱士”,但是,這些史書記載也反映出了嚴君平的教育家身份。“蜀有嚴君平……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為:‘卜筮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著書十餘萬言。……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從這段文字上可以看出,西漢末期的嚴君平在蜀地已經是很知名的教師,但是,他治學的道路完全與孔子不同。西漢漢景帝時代,蜀郡守文翁在現在的成都市文廟街一帶開辦了石室學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地方官學,從此,漢朝便開始在各郡縣開辦了地方官學以文化天下。現在成都市文廟街的旁邊,有一條君平街,這裡,曾經是嚴君平開辦自己的學校的地方。但是嚴君平畢竟不同於孔子,他是典型的民間學人,他雖然接受了不少儒家思想文化,但是,他的知識底蘊,還是老子學說和蜀學本地文化傳統,而無論是老子的學說還是蜀地的本地文化學說,都是不熱衷於當官的,也就是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地方生產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這樣的務實教育宗旨就註定了嚴君平不會長期依附石室官學。因此,在四川各地,都有嚴君平的教育遺跡,他在郫縣一帶開闢的“讀書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民間民辦學堂,一直到1971年才被當地生產隊拆掉。嚴君平在四川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傳說,這些傳說,反映出了嚴君平開辦學校和教書育人的旨趣,與孔子的“讀書做官”的教育旨趣完全是相反的,他提倡學習與勞動生產實踐相結合,他開辦的學校中的學生,全部是耕讀者,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半工半讀者,即使是嚴君平本人,也是先尋找職業去養活自己,然後再教書育人。而嚴君平的學生揚雄提出的“耕讀”思想,則成為了後來中國民間私塾學校和學生的重要宗旨,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可以在鄉村裡看到頌揚“耕讀”的遺跡。嚴君平的民間民辦教育思想和他不依附官家的獨立知識分子形象,非常接近現代教育方向和現代知識分子要求。
享譽國內的嚴君平墓
嚴君平畫像
嚴君平居住地——嚴仙觀
《老子指歸》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有很大影響,其對中國禪學的產生也有相當大的作用。但是,由於宋代曾經出現過孟子和揚子誰高誰低之爭,也就是當時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揚雄和孟子二人的評價上出現了爭論,當時,朱熹是屬於反對揚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認為揚雄仕王莽是賣漢。而且,揚雄在學術上不儒不道,屬於黃老道家,所以,朱熹編著四書,把孟子編輯進去。後來,隨著朱熹理學的興起和四書在科舉中的應用,孟子學說崛起,而揚雄學說則被擠出了正統。這樣,嚴君平的學說也受到連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見了,特別是《四庫全書》在收集《道德真經指歸》的時候,編輯者認為這書可能是後代人偽造,這樣,就使得《老子指歸》更為人鮮知了。但是,1973年馬王堆老子帛書的問世,可以說是為嚴君平洗去了這一冤屈,因為,《老子指歸》中引用的老子言論,都與帛書老子相符合,所以,該書的確應該是嚴君平的作品。嚴君平的學說在漢唐宋時期,對許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響,經過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現在,許多中國習道之人,又重新開始發掘《老子指歸》中的新論。嚴君平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伸展,讀他的書,就能夠感覺到他的思想是非常開放自由的,思路特別的活躍,讀他的著作,我們常常有種在看現代科學哲學理論書籍的感受,既深邃,又無拘無束……
嚴君平塑像
成都人民公園后的君平街,也是為紀念嚴君平而命名的街道。相傳公元前二百年,嚴遵為傳播老子教義,住在這條街上,以占卜耆龜給人看相為名,宣揚老子道德經。每天他看相,只收夠一百個銅錢能維持生活,就收起攤子,回家閉門讀書。由於他不慕仕宦,節操清奇,當時聲名遠播,很受敬重。他寫的《老子指歸》一書,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學說,更加系統條理化,得以發揚光大。他又是個長壽者,活了九十多歲。揚雄稱讚嚴君平說:“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無以加之。”兩千多年來,這條街名未改,說明人們對思想先驅者是懷念的。
說起老子和莊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們畢竟是戰國時代的人,他們的學問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人去鴻揚發展的呢?中國濃郁的道家思想社會文化氛圍又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人去培育和形成的呢?這就是說,如果沒有一批推崇老莊的人做了大量的宣傳和解釋工作,老莊的思想恐怕在傳播上還是有問題的。
老莊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其人其事,這一直是個歷史懸案,根據1993年郭店發掘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簡本來看,這些古竹簡中有《老子》,但是,卻沒有後來據說同樣是上古典籍莊子等文本。當然,我們不能夠僅僅根據郭店本的情況就可以斷定歷史上沒有莊子這個人,但是,在許多秦漢時代的名家中的文稿中,都是不提莊周及其莊周思想言論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到是附帶提了一下莊子,說他是蒙人(現河南商丘一帶),曾經被楚威王邀請為相,莊子拒絕而終生不仕,莊子之學本歸於老子,著有十萬餘言,他是隱士。
莊周名聲鵲起,並與老子、易同時成為三玄之學,是在南北朝這近200年的時間裡。如果說南北朝之前,莊子是否是真有其人還是無可考證的話,到了南北朝以後,人們就不再懷疑是否是有莊子這個人了,但是,從唐代開始,關於莊周究竟是誰的爭論一直就是存在的。比如,說莊子著有十萬言,但是,莊子的內篇,也就是據說是莊子自己的作品,則僅僅有二萬多字。那南宋初期的蜀人張行成則有點不客氣了,他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中揭發說:邵子(邵雍)曾經說:若無揚子天人學,安有庄生內外篇,以此知莊子外篇是邵雍門人......
在張華筆下,有人順著大河乘船而上,到達天河,見到女子織布,丈夫牽牛飲水,並告之來人回西蜀問嚴君平就知道到了什麼地方。這人回來一問,他到達天河的日子,正是客星侵入牛郎、織女星座的日子。張華當時沒有說這個人是張騫,可被後代附會成通西域的張騫。後來,一些人認為張騫並未到達天宮,也未見到牛郎、織女,就說在支磯石街上的這塊石頭是古代從天上落下的隕石。也有的人說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隕石。歷代史料、筆記上,對石頭的形狀、大小記載也不一致。有說長丈余,有說長五尺,石色微紫,原有唐人模刻的支磯石篆文三字。現在這塊石頭移到成都市青羊宮的文化公園,豎刻“支磯石”三字仍很清晰。經過考古學家研究,它不是天上織女墊織機的天石,也不是天上墜落的隕石,而是西蜀原始部族或奴隸時代,人們為紀念祖先或祭祀需要的特定場合樹立的大石頭。這類大石,被學界稱為“大石遺跡”。支磯石就是在三四千年後仍能見到的“大石遺跡”之一,也是在這漫長歷史中遺留下的一個遠古紀念物。總之,在秦於公元前316年滅西蜀前,西蜀有著悠久的歷史,李白曾說:“爾來四萬八千歲”、“開國何茫然”。
成都的支磯石街,因街上留有“支磯石”而得名。支磯石又與嚴君平有關。
在東漢初年,嚴君平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還不是神,可是,過了四百來年,到公元三世紀的晉代,嚴君平在口頭傳說中已成為神,把本來與嚴君平無關的支磯石也蒙上了神話傳說的色彩。如《蜀中廣記·嚴遵傳》中說:漢張騫出使大夏(現阿富汗北部),歷盡艱辛,走到河的盡頭。回來時船上載了塊大石頭,送給嚴君平看。嚴君平觀察很久后說: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織女星,難道會是這塊石頭嗎?它是天上織女的支磯石啊!張騫驚奇地說:我順著河源走到盡頭,見到一個女子在織錦,一個男的在役牛。我問他們的地名叫啥,女的說這裡不是人間,你怎麼會來呢?你把這塊石頭帶回去,問西蜀嚴君平,他會告訴你到了什麼地方。所以我帶了石頭回來請教你。
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嚴仙觀(君平庄)
嚴仙觀又名君平庄,位於距綿竹市區10公里的武都鎮,是西漢道教創始人之一嚴君平居住之地。道觀最初由嚴君平之父——嚴子希創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觀門“嚴仙觀”斗大三字和左闕草書“君平庄”、右闕草書“武都山”,“靜”、“定”二字分開寫就的楷書以及山門楹聯“儒而升仙天下名山跋此地,漢之隱士蜀中易學首先生”,皆是書聖王羲之留下的墨寶。
舊嚴仙觀佔有40餘畝,周圍叢林環抱,觀前有泉、塔依偎,觀後有群山保護,幽靜典雅,莊嚴肅穆,世為道家勝地,元代時期,香火鼎盛。現存觀宇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又擴建增修,氣勢磅礴,殿宇輝煌。山門正中上方有“嚴仙觀”三字,左邊牆上書“君平庄”,右邊牆上寫“武都山”,墨跡猶存。民國6年(1917年)住持向明初,曾“開七”傳道,並組織“道教會”。觀內原保存有木刻《道藏經》一部、木刻《皇經》一部、《君平指》一部以及揚雄著的《太玄經》。
嚴仙觀
卜台,即西漢嚴君平卜卦台。漢州八景之一。遺址在今廣漢市飛鴻橋西北、廣木公路左側十米處(即澳門路出口處)。
《漢州志》記載郭印的《卜台記》說,漢州雁橋東,有真君卜台,高丈余,若印形。相傳州治多火災,真君鑿井於市,上應七墾,構指南方,以壓勝之,故稱仙井。真君之德蔭被廣漢尤厚。自昔至今,越千百年,卜台、仙井,湮沒久矣。后州人往往逢災,太守王公,乃如其說,汰故湮井,於是災悼不作,民皆安堵。便築台修祠,繪真君像於其上。君平卜筮,極數知來,洞照吉凶,使人知其趨避而已,旨為教化。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日得百依自足,則閉肆下簾,而讀《老子》。
嚴君平的風教和道旗品格,足以激濁揚清,為後世敬仰。故後人善其住處,取名君平街(又名台灣路),在賣卜處建卜台。明萬曆年間,知州王大才,建君平祠。李白、岑參、陸遊、李調元等,均有詩懷在於他。李白詩曰:"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觀變窮大易,探元化眾生。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馬虞不虛來,??有時鳴。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沉冥。"李調元詩曰:"君平有遺跡,乃在雒城隈。不見支機石,空留卜卦台。斷碣卧蘆獲,小廟沒蒿萊。自料升沉定,先生不用猜。"
民國4年(1915年)縣知事李立成慨古迹湮沒,造房三間,塑君平像,高約米許。並懸“卜台”二字。民國14年,縣人建風綴代縣知事陳嘉蔚為卜亭猜書一聯"借卜寄高懷,憶豹隱龍潛,漢代勛名原小視;築台收勝景,??飛魚躍,房湖秋色要平分。"
以後,房亭失修,建像被輟。四十年代,四川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鐘體道,在卜亭下立石碑,上刻“嚴君平賣卜處”,並建有方形卜亭,亭高兩米七。當時,有不少人前去焚香化紙,依紅挂彩。五十年代初,縣文物部門曾拍下卜台照片。卜台兩米見方,高約米許。可惜,六十年代已被開為蔬菜地了。
2006年《昭君出塞》初曉飾嚴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