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結果 展開
- 貨幣政策制度
- 本·S.伯南克等著書
通貨膨脹目標制
貨幣政策制度
中央銀行直接以通貨膨脹為目標並對外公布該目標的貨幣政策制度。在通貨膨脹目標制下,傳統的貨幣政策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之間不再設立中間目標,貨幣政策的決策依據主要依靠定期對通貨膨脹的預測。由政府或中央銀行根據預測提前確定本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的中長期通貨膨脹目標,中央銀行在公眾的監督下運用相應的貨幣政策工具使通貨膨脹的實際值和預測目標相吻合。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基本含義是:貨幣當局明確以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並將當局在未來一段時間所要達到的目標通貨膨脹率向外界公布,同時,通過一定的預測方法對目標期的通貨膨脹率進行預測得到目標期通貨膨脹率的預測值,然後根據預測結果和目標通貨膨脹率之間的差距來決定貨幣政策的調整和操作,使得實際通貨膨脹率接近目標通貨膨脹率。如果預測結果高於目標通貨膨脹率,則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如果預測結果低於目標通貨膨脹率,則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如果預測結果接近於目標通貨膨脹率,則保持貨幣政策不變。
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貨幣當局必定要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所要達到的目標通貨膨脹率向外界公布,換句話說就是必須確定和公布合理通貨膨脹目標區間。所謂通貨膨脹目標區間是指在特定時期特定經濟體中,客觀存在的能夠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增長的通貨膨脹率的上下限,通貨膨脹率位於此區間中是可接受的,或者說可容忍的。
人們從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內涵可以看到,目標期通貨膨脹率的預測值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操作過程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預測的準確與否將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如果預測不準確的話,中央銀行根據這個誤差很大的預期通貨膨脹率來調整貨幣政策,必然會使得目標期的實際通貨膨脹率偏離目標區間,那麼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就沒有實際意義了。由此可見,對通貨膨脹率的精確預測是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必要條件。
欲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就要求中央銀行具有高度的獨立性。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指中央銀行在履行、制定、實施貨幣政策時的自主性,就是中央銀行可以不接受來自政府的指令,當然,可以與政府協商.央行的獨立性體現在與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直接有關的職能領域,如確定中央銀行貼現率、制定與調整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率、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等等。對中央銀行獨立性可能產生影響的還有央行的人事任免制度、經費預算制度、為政府提供信用服務等方面的制度規定。保證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可信度是通貨膨脹日標製成功的關鍵。也就是說,中央銀行要有絕對的權力選擇必要的政策工具來實現通貨膨脹目標。與此同時,增強中央銀行的聲譽和可信度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公眾對中央銀行的意願和能力產生懷疑,其行為就會與中央銀行的要求發生背離,以致影響政策實施的效果。
通貨膨脹目標制
2、通貨膨脹目標制提高了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中央銀行不但預先公布明確的通貨膨脹目標或目標區間,而且還定期向政府和公眾解釋當前的通貨膨脹狀況和應對措施。這樣,中央銀行、政府和公眾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開放、透明的溝通機制與監督機制。通過與公眾的交流,一方面有利於增強公眾對貨幣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公眾評估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績。
3、通貨膨脹目標制有助於經濟的穩定。盯住匯率的貨幣制度往往為了實現外部均衡而放棄內部均衡。而直接盯住通貨膨脹目標的貨幣制度是以國內經濟均衡作為首要目標的貨幣政策制度。它可以直接緩和經濟的波動,有利於經濟的穩定。
在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失業的增加並不是偶然的現象。通貨膨脹目標制過分重視來自需求方面的擾動,而在處理供給方面的因素的時候缺乏必要的彈性;同時完全忽視了貨幣政策對就業的影響以及頻繁變動政策工具對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
通貨膨脹目標制
2、通貨膨脹目標制容易導致貨幣政策工具的過度波動。當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政策目標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強時,不顧經濟條件變化而長期盯住一個具體的政策目標會增加政策工具的波動性。貨幣政策時滯的存在,使得政策變數對政策目標的當期影響較小而滯后影響較大由於當今各國均以利率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因而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必然造成利率水平的過度波動。利率的頻繁變化,不但增加了公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了金融中介的成本,而且還降低了產出的增長率,使得這些國家的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通貨膨脹目標制具有許多令人羨慕的優點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存在許多缺陷。從它的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在大多數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總體上比較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完全忽視它的缺陷就來採用它,而是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可行性。
通貨膨脹目標制是高度向前的貨幣政策,能否精確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的走勢成為貨幣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然而,迄今為止,對通貨膨脹的預測仍然是不精確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從貨幣政策操作到影響通貨膨脹率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滯(一般為1.5—2年),所以對通貨膨脹的預測至少是一年半以上。而預測期距離目標期的時間越長,預測的精確性就越差;另一方面,現實中的經濟現象錯綜複雜,僅僅用計量手段來反映經濟運行規律並模擬其未來的運行軌跡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宏觀經濟運行波動較大時尤為如此。紐西蘭從1990年就開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按理說應該具有比較豐富的預測經驗和預測方法,但它在1992年到1999年期間對通貨膨脹的預測誤差仍較大,更何況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方面還很不成熟,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測誤差就更大了。
通貨膨脹目標制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目標是經濟增長和發展,如果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必然要求中央銀行把物價穩定作為首要目標,並且目標期的實際通貨膨脹率是否落人目標區間被認為是評價該國中央銀行政策績效的首要標準。這樣就會激勵中央銀行不顧一切地去完成通貨膨脹目標,有時候這種做法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構成一定的威脅,這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
在中國通貨膨脹是一個內生變數,常常與需求過度、供給衝擊、財政赤字及政治不穩定等聯繫在一起,因此,通貨膨脹的治理不能完全依靠貨幣政策來進行。而且對於中國來說,匯率穩定是必要的。一旦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中央銀行會收縮貨幣供應,為避免匯率升值,將不得不拋出外匯,結果使得一圜國際儲備減少,干預能力下降,外匯市場面臨國際遊資投機性衝擊的可能性增大。此外,即使可以置匯率波動丁不顧,當中央銀行為抑止通貨膨脹而提高利率時,會使資本流人,匯率升值,出口減少。此時,即使中央銀行的通貨膨脹目標能夠實現,也必然以產出的損失為代價。
綜上所述,中國目前仍然不具備實行通貨嘭脹目標制的必要條件,不宜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
保證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可信度是貨幣政策有效實施的關鍵,一旦公眾對中央銀行的意願和能力產生懷疑,其行為就會與中央銀行的要求相背離。從而影響貨幣政策執行效果。目前中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還有待提高。為了保證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需要中央銀行擁有必要的自主權。當然,在擁有權力的同時,也應加強責任約束,當沒能實現政策目標時。中央銀行必須對公眾作出解釋和說明,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中國現行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但這只是原則性的規定,而沒有數量化的指標,因而對其職責的履行難以進行準確的評判。為了使中央銀行的職責更加明晰.需要確定中長期通貨膨脹目標值或目標區。保持物價穩定並不是說必須使通貨膨脹率為零,而是說只要通貨膨脹率在一個合適的範圍波動,就不會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造成負面影響。
通貨膨脹目標制
貨幣主義所推崇的“單一規則”,是按固定的貨幣增長率行事,而不是依據形勢變化來調整政策取向,其缺點是政策僵硬、缺乏彈性。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強調了貨幣政策的應變性,缺點是缺乏規則對政策執行的約束。比較來看,把二者結合起來的“積極規則”作為貨幣政策的操作原則較好。“積極規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貨幣政策操作是有規則約束的。主要是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目標區間進行限定:二是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政策作出及時反應和調整。這樣的政策操作較為規範、主動和靈活。另外,“積極規則”有助於把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聯繫起來,促使中央銀行提前採取預防性措施,以預調和微調作為日常的調控方式。
透明度有助於提高公眾對貨幣政策的理解,有利於中央銀行與公眾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而貨幣政策效果的取得,是離不開公眾的理解與支持的。實踐表明,透明度能夠增加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中央銀行政策決策的公布與說明有時比政策本身更能影響經濟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並引導經濟主體的預期朝著中央銀行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應當建立中央銀行與公眾的信息溝通機制,向公眾解釋貨幣政策制定的依據,明確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這樣做會放大政策的告示效應,促進貨幣政策的傳導,提高貨幣政策的效力。
通貨膨脹目標制在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以下特點:
通貨膨脹目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