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散沫花的結果 展開

散沫花

千屈菜科散沫花屬植物

散沫花(學名:Lawsonia inermis L.)是千屈菜科、散沫花屬無毛大灌木,高可達6米;小枝棱形。葉對生,薄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短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側脈纖細,花序長可達40厘米;花極香,白色或玫瑰紅色至硃紅色,裂片闊卵狀三角形;花瓣略長於萼裂,有齒;花絲絲狀,子房近球形,花柱絲狀,蒴果扁球形,種子多數,6-10月開花,12月結果。

原產於東非和東南亞。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江蘇、浙江等省區均有栽培。

形態特徵


散沫花
散沫花
無毛大灌木,高可達6米;小枝略呈4棱形。
葉交互對生,薄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5厘米,寬1-2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側脈5對,纖細,在兩面微凸起。
花序長可達40厘米;花極香,白色或玫瑰紅色至硃紅色,直徑約6毫米,盛開時達8-10毫米;花萼長2-5毫米,4深裂,裂片闊卵狀三角形;花瓣4,略長於萼裂,邊緣內卷,有齒;雄蕊通常8,花絲絲狀,長為花萼裂片的2倍;子房近球形,花柱絲狀,略長於雄蕊,柱頭鑽狀。
蒴果扁球形,直徑6-7毫米,通常有4條凹痕;種子多數,肥厚,三角狀尖塔形。花期6-10月,果期12月。

生長環境


散沫花喜濕潤的土壤環境,稍耐早,較耐水濕,喜日光充足的環境,稍耐陰,喜溫暖,怕寒冷,在16-28℃的溫度範圍內生長較好。

分佈範圍


散沫花
散沫花
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江蘇、浙江等省區有栽培。可能原產於東非和東南亞。

主要價值


花極香,除栽於庭園供觀賞外,其葉可作紅色染料,花可提取香油和浸取香膏,用於化妝品,阿拉伯人有用其樹皮治黃疽病及精神病。
葉:苦,涼。清熱解毒。用於外傷出血,瘡瘍。
染髮與護髮:散沫花的葉子是最早用來染髮的植物染髮劑之一,它既可染髮又有護髮(調理、營養)作用,無毒性、無過敏、無刺激,可用於染髮劑和冼發香波。歆沫花作為著色劑與護髮劑流行於世。有許多化妝品廣廣泛使用,如護髮香波成分中就有中性散沫花浸廠生產的香波也加內散抹花浸膏作為護髮劑。
樹皮:防治疾病,在古代,阿拉伯人用散沫花的樹皮治療黃疸病和精神病;中東、亞洲某些地區把散沫花用作配製地方藥物的組分,散沫花葉子搗碎外敷對治療手腳甲溝炎有奇特的止痛、消腫、化膿的功效,葉子研磨成粉配製的軟膏有消炎、收斂作用,可治創傷和多種皮膚病;由於散襪花酮的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故有止血作用;種子提取物對大腦有緩慢的興奮作用,可用於記憶力差或全身精神功能不足的治療;在奈及利亞,民間把散沫花的根用作打胎劑。
殺菌活性:散誅花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如對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黑麴黴,白色念球菌等有明顯的抑殺作用。樹皮提取物對石膏狀小孢霉和鬚髮癬菌以及13種皮癬菌有抗菌活性(稀釋濃度),且在高溫(消毒過程)和久藏后,殺菌活性仍保持不變。為害花生的葉鏽病病原菌——花生鏽病,噴酒散沫花提取物可有效加以控制,使產量提高15.42-39.84%。引起檸檬果腐病的圍小叢殼和可可球二孢,於侵染前噴灑散誅花提取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殺線蟲活性:使用濃度為1:5或4毫克/升的散抹花葉、莖、芽的甲醇提取物,線蟲幼蟲的死亡率達67-100%,而用種子油的死亡率為50-70%。
調香原料:散沫花的花朵香氣濃郁,可用來提取精油或浸膏,精油含量為0.01-0.02%,可用於花香型、幻想型日化香精和水果香型的食用香精中。

栽培技術


通常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營養繁殖。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由於種子細小,播種床的土壤要細碎整平並適當壓實,種子撒於士表,而後復蓋一層聚乙烯薄膜,待發芽後去掉薄膜(發芽率可達80%以上),如果種子播的過深(2.5厘米)就不會發芽;營養繁殖是剪取半木質化枝條進行扦插,髮根率可達50-95%,扦插時插條平放的髮根率比垂直插的高2-4倍,一般插后4個月左右就可移栽定植。採用無土(水培法)栽培的散沫花,其產葉量和染料產量比土壤栽培的高三倍以上,最好的水培基質是砂礫和火山渣3:1之混和物,營養液的N:P:K比為6.3:1.0:4.0mmol/升。

近種區別


散沫花
散沫花
歷史文獻記載散沫花與鳳仙花之區別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14卷茉莉條“附錄”,時珍曰:“指甲花有黃、白二色,夏月開,香似木犀,可染指甲,過於鳳仙花。”時珍說“過於鳳仙花”,則知指甲花不是鳳仙花,當另有所指之物。此物即《南方草木狀》之“一名散沫花”之指甲花。時珍特發“過於鳳仙花”之語,在於示人以與鳳仙花區別之耳。
《南方草木狀》之指甲花(散沫花),經植物學家們研究和鑒定過,系千屈菜科植物;而鳳仙花則屬鳳仙花科。《南方草木狀》言其花“與耶悉茗,末利花皆雪白”,李時珍說其花“香似木犀”。耶悉茗花,即素馨,與茉莉同屬木犀科。而李時珍所說之“香似木犀”之木犀即桂花,也是木犀科植物。此三種皆與指甲花不同科。
《南方草木狀》之指甲花為千屈菜科植物指甲花(散沫花),灌木,高3-6米,莖圓柱形,分枝甚密,幼枝近四棱形,無毛。葉對生,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稀倒卵形,長2-4.5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紙質;葉柄短;托葉小,早落。圓錐花序頂生,長7-15厘米或更長;花極香,綠色或玫瑰色,直徑8-10毫米;萼長2-2.5毫米,4深裂;花瓣4,闊卵形,長3-5毫米,基部心形,具短爪;雄蕊通常8枚,伸出,花藥長圓形至近圓形;花柱略長於雄蕊,柱頭鑽狀。蒴果球形,直徑5-7毫米;種子多數。花期5-6月。分佈我國南部,廣東、廣西、福建、台灣常有裁植。
指甲花之成分,葉、果皮、種子均含指甲花醌。其含量依次為0.55-0.95%,0.25%,0.013%。其藥理作用,指甲花醌與維生素K結構相似,故有止血作用。以往亦稱為Hennotannie acid,為黃色色素,能染指甲或頭髮。
令醫藥學家們感興趣的是,指甲花與鳳仙花的原植物科屬不同,前者屬於千屈菜科,後者屬於鳳仙花科。其藥用部位也不同,前者用其葉,後者用其花。儘管有如此大的品種差異,但二者的有效成分卻很相似。
據林啟壽《中草藥成分化學》一書,指甲花的有效成分為指甲花醌(Lawsone,C10H3O6),是黃色針狀晶體,熔點192℃(分解),得自指甲花葉中;鳳仙花的有效成分為2-甲氧基-1,4-萘醌(C11H3O3),是指甲花醌的甲基醚,也為黃色針狀晶,熔點183.5℃,存在於鳳仙花花中。二者均有強烈的殺黴菌的作用,故可治療黴菌引起的灰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