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廷逢
潘廷逢
潘廷逢(越南語:Phan Đình Phùng/潘廷逢,1847年-1896年1月21日),字珠峰。越南阮朝官員,著名軍事家、儒學學者。是帶領越南義軍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越南民族英雄。他是19世紀反抗法國統治的突出的儒學者之一。
他死後被20世紀前的民族主義者讚譽為越南民族英雄。他因他不妥協的志向,以及在法帝國主義褻瀆了他的祖先墳塋和拘捕並且威脅殺害他的全家男女老幼后仍然堅守拒絕投降的原則而聞名。
目錄
生平
潘廷逢生於乂安府羅山縣東泰廊(今河靜省德壽縣松影社)的一個官宦家庭。其祖先自后黎朝開始便在朝廷里擔任官職。祖父潘廷述為阮朝的舉人,父親潘廷通則考中阮朝副榜。
潘廷逢雕像
1883年,嗣德帝駕崩,遺詔立阮福膺禛(育德帝)為嗣,由阮文祥、尊室說、陳踐誠擔任輔政大臣。不久,攝政的大臣阮文祥、尊室說無視嗣德帝遺詔,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廢黜育德帝並將其活活餓死,改立阮福洪佚(協和帝)為新君,又謀害協和帝,擁立建福帝,不久又謀害建福帝,改立咸宜帝。沒有官員敢於抗命,唯獨御史潘廷逢反對尊室說的舉動,被剝奪榮譽和短暫監禁,之後便被放逐到他的家鄉。
1874年,,法國征服越南,並使她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份。1884年,兵部尚書尊室說以咸宜帝的名義發布《勤王詔》,號召越南人起兵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拉開了勤王運動的序幕。潘廷逢在家鄉舉兵響應,與尊室說一起,組織起義軍參加勤王運動,意圖把法國人逐出越南。翌年法國人另立同慶帝為傀儡君主,咸宜帝退往乂安府的山中繼續抵抗,成為義軍的精神領袖。這次運動延續了三年,直至1888年,咸宜帝被張光玉出賣,遭法國逮捕,被放逐到阿爾及利亞,運動才結束。
勤王運動失敗后,潘廷逢逃到香溪縣(今屬河靜省),開闢屯田,圖謀東山再起。他派人去中國和暹羅學習鑄造槍支彈藥的方法。1893年,潘廷逢在香溪再次發動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起義。他率軍突襲了出賣咸宜帝的張光玉並斬首。他的起義受到越南人的響應,勢力越來越壯大。法國殖民政府多次鎮壓,都未能成功。潘廷逢和他的副將高勝繼續他們的游擊戰,並發展間諜網、基地和小武器工廠。根據法國人戈塞林上尉(Gosselin)在《安南帝國》(L'Empire d'Annam)一書中的描述,潘廷逢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他使用西式方法訓練部下,全軍都裝備了自行製造的西洋式槍支。不過由於槍筒上沒有來福線,故而射程不遠。
殖民政府無法鎮壓起義軍,令其同鄉黃高啟寫信勸降,遭到拒絕。殖民政府便褻瀆了他的祖先墳塋,拘捕了他的親屬,威脅說若不投降便將其家屬殺害。但潘廷逢仍拒絕屈服。
殖民政府任命平定總督阮紳為欽命節制軍務,領兵圍剿。起義軍副將高勝在1893年末一次戰鬥中被殺害。長達十年的鬥爭最終使潘廷逢的實力耗盡,他在被法國人包圍時死去。其死因,很長時間以來法國殖民政府方面聲稱潘廷逢死於痢疾,但後來的越南共產黨學者聲稱潘廷逢是英勇戰死的。
潘廷逢臨終前作詩一首:
“戎場奉命十更冬,武略依然未奏功。
窮戶嗷天難宅雁,匪徒遍地尚屯蜂。
九重車駕關山外,四海人民水火中。
責望愈隆憂愈重,將門深自愧英雄。”
潘廷逢死後,起義軍群龍無首,起義宣告失敗。吳廷可奉命掘開了潘廷逢的墳墓,將其挫骨揚灰,以示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