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濕熱
濕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的癥狀
下焦濕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的病證。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濕腳氣感染等症。治療大法宜清熱利濕。
● 1.大腸濕熱
● 多由飲食不節,恣食厚味醇酒,或夏月暑濕、疫毒之邪侵及腸道所致,為邪實之證,病位在大腸。因濕熱毒邪內結大腸,下焦氣機壅滯,傳導失常,氣血瘀滯,當瘀熱阻於腸道時,可致腑氣不通、熱結旁流,而見嘔吐、腹痛、痢疾、泄瀉、痔瘡等。
● 2.膀胱濕熱
● 常因恣食肥甘辛熱之品,或嗜酒,釀成濕熱內生,或濕熱穢濁之邪外侵,濕熱下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無以分清別濁,開合失司以及灼傷絡脈而致。
● 3.胞宮濕熱
● 多因濕熱邪毒侵及盆腔,氣血瘀滯所致。本病的成因,主要是邪毒侵入胞脈后,與敗血搏結,進一步發展所致。由於邪氣盛實,瘀熱內結,正邪交爭劇烈,而致腹痛較重,並有高熱、寒戰。
● 1.大腸濕熱
● 腹痛,里急后重,下利黏液或便膿血:或暴注下泄,肛門灼熱,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並見發熱汗出,午後熱盛,胸脘滿悶,肢體沉重,納呆嘔惡,小便短赤,脈象滑數,舌苔黃膩。
● 2.膀胱濕熱
● 小便短數,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尿道口紅腫,並有穢物,伴口乾口苦不思飲,食欲不振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 3.胞宮濕熱
● 低熱起伏,少腹墜脹疼痛,腰酸納差,帶下色黃,質稠臭穢,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 1.大腸濕熱
● 2.膀胱濕熱(初期)
● 3.胞宮濕熱
● 1.日常保健
● 下焦濕熱為濕熱證的一種,日常保健同濕熱證。濕熱證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少喝酒(濕熱之性最大)、不酗酒;飲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膩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特別要戒除煙酒。多食祛濕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扁豆、薏苡仁等。
● 2.食療
● (1)燉乳鴿 乳鴿、山藥、茯苓、枸杞、桂圓、蓮子、紅棗、薏苡仁。老火燉3個小時。功效:養心、健脾、補腎、益氣、祛濕。
● (2)茯苓蛇仔煲 土茯苓、水蛇仔、紅棗兩粒、姜1片。做法:水蛇切段,洗乾淨,飛水(用熱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後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紅棗、薑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 (3)鯉魚竹筍湯 鯉魚1條,鮮竹筍,西瓜皮,眉豆,生薑、紅棗各適量。竹筍削去硬殼,再削老皮,橫切片,水浸1天;鯉魚去鰓、內臟、不去鱗,洗凈略煎黃;眉豆、西瓜皮、生薑、紅棗(去核)洗凈。把全部材料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時,加精鹽調味供用。功效:祛濕降濁,健脾利水。適用於身重睏倦、小便短少、高血壓。竹筍是一種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素的食品,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 (4)綠豆冬瓜湯 綠豆100克,冬瓜(連皮500克)。將綠豆用涼水浸泡2小時,冬瓜(連皮)切塊,放入2片生薑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繼續煲至熟爛為度。食用時除去姜,加入鹽調味。
● (5)煲豬肚 白茅根、玉米須、紅棗、豬小肚。特色:祛濕消腫。操作:將豬小肚洗凈切塊,用鹽、生粉拌擦,再沖洗乾淨。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在清水中沖洗。紅棗去核后,與白茅根、玉米須一起洗凈,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與豬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內,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可加入適量食鹽和少量生油。
● (6)車前草茶 車前草10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鐘,取汁代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