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七賢鎮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下轄鎮
- 焦作市修武縣七賢鎮
七賢鎮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下轄鎮
七賢街道辦事處地處濟南市西南,距離市中區政府(八一立交橋)5公里。 東北倚市中區城區,南與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黨家街道辦事處毗連,東起陽光舜城,西至朱庄與槐蔭區臘山街道辦事處接壤。原屬歷城縣, 1951年屬濟南市郊區。1961年歸屬歷城縣。1980年4月劃歸新設立的濟南市郊區。 1985年9月建七賢鎮,以居於鎮中心的七賢庄而命名,屬濟南市郊區管轄。 1987年4月,濟南市郊區撤銷,七賢鎮劃歸濟南市市中區,后改為七賢街道辦事處。2000年,七賢街道辦事處轄七賢、紅廟、白馬山、井家溝4個片,24個村(居)。
七賢鎮志
3.5公里,面積3320公頃。主要山脈有蠍子山、橛子山、西姑山、青龍山、白馬山、羅袁司頂、萬靈山、馬武寨、石房峪、臘山、米山坡、皇上嶺等,其中橛子山最高,海拔為459米。主要河流有興濟河、臘山河,境內流長12.5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及多種蔬菜和大豆、蘋果、葡萄、山楂、梨、桃等。
198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4341萬元。1990年為2億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8.5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6億元;第三產業總收入25.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之比為1.3∶41.6∶57.1。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4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
該鎮工業發達。自1985年建鎮以來,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以機械、化工、建材、五金工具、金屬製品等行業為主導,初步形成了產業結構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2000年,境內鎮辦、村辦、私營及引進等各類企業已達3017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骨幹企業20家。農業以林果、花卉、養殖、加工為重點,形成了千畝葡萄園、花草種植園、千頭奶牛飼養基地。第三產業以濟微公路為依託,形成了汽車、機床、獸葯飼料等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專業市場。
解放初糧食產量畝產125公斤。1980年前,七賢鎮轄區農業主要生產糧、菜兩大類。1985年建鎮后,調整了生產結構,對部分山坡進行了退耕還林、還果,使林果業和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有較大提高。1985年農業總產值747萬元。糧食畝產396公斤,總產354萬公斤。1990年農業總產值3020萬元,年平均遞增32%。1990年提高到畝產465公斤,總產222.5萬公斤。
1990年以後,針對人多地少和地處城郊結合部的實際,該鎮著重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壓縮傳統種植業,發展“名、優、特、稀”品種,糧經比例為1∶9。2000年,七賢鎮耕地面積313公頃。以葡萄種植、奶牛養殖、蔬菜花卉種植、生豬養殖和豆製品加工五大產業為主導,出現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奶牛養殖以井家溝、南紅廟兩個養殖專業村為重點,奶牛存欄量達到1500頭,有80%的奶牛養殖業戶加入了濟南市奶牛生產合作社。積極推廣奶牛高產技術和青貯氨化飼料飼養技術,收到了較好的效益。臘山奶牛場佔地0.53公頃,固定資產達100多萬元,年純收入15萬元,成為該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葡萄種植以井家溝千畝葡萄園為龍頭,輻射帶動了後魏、楊庄等村的葡萄生產,種植面積達到133公頃。品質優良的“巨峰”葡萄佔有濟南60%的市場,並遠銷10餘個地市。新培育出的“怡美牌”早熟無核葡萄被農業部認定為優質果品,並已形成規模。蔬菜、花卉種植以農業科技園和花卉種植大戶為龍頭,帶動了前魏、後魏、朱慶、前龍等村(居)的花卉種植業,種植規模已發展到30公頃。鎮科技園建於1995年,佔地1公頃,建有3個不同類型的大棚,主要用於花卉、蔬菜、育苗生產,已建12個網棚用於育種。九麴生豬養殖場初具規模。尹家堂豆製品加工基地有業戶60餘戶,佔地2公頃,吸納勞動力150多人,大豆年加工量穩定在3600噸,而且產銷一條龍,形成了豆製品專業批發市場,年創產值2500萬元左右。另外,前魏村的黿魚、井家溝村的牛蛙等特種養殖也有了新的突破。
轄區鄉鎮工業在20世紀50-60年代處於萌芽狀態,規模小,實力弱,主要是“四坊”(磨坊、粉坊、豆腐坊、油坊)經濟,商品率低。後來逐漸興辦一些小修理廠、小鋼砂廠、麵粉加工廠等,由於強調“以糧為綱”“割資本主義尾巴”,鄉鎮工業發展緩慢。
1984年後,鄉鎮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1985年,全鎮有工業企業103處,工業總產值2043萬元,總收入1822.65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01.93萬元。1990年,鎮工業企業272個,總產值1.03億元。
1990年以後,該鎮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突出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在鞏固和發展業已形成的機械、金屬壓延製品、建材、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醫藥獸葯等主導行業,鞏固和發展壓力容器、給排水設備、電磁線、變壓器、水泥等主導產品的同時,著手實施三大發展戰略:
第一,實施骨幹企業帶動戰略,不斷提高企業的名牌效應和適應、佔領市場的能力。一是抓了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2000年實施技術改造10項,開發新產品8項,企業創新能力有了較大增強。其中濟南市壓力容器廠新上大型電站輔機項目一期工程,生產和檢測設備安裝到位,具備了生產30~60千瓦發電機組輔機能力。該企業開發研製的鎳滲層管熱網加熱器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填補了國內空白;開發研製的可旋式暖風器列入了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二是抓ISO9000系列國際標準宣傳認證和申報企業自營進出口權。濟南市中變壓器廠等四家企業先後獲取國際認證。三是抓了科技興企。積極引進和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千方百計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二,實施引進企業拉動戰略,發展壯大區域經濟。按照“求所在不求所有、你發財我發展”的思路,加大了引進引辦企業的力度,盤活了存量資產。2000年,全鎮共引進企業20家,引進資金1425萬元,涉及畜牧獸葯、瓷用出口花紙、安養工程、特種養殖、機械加工等多個行業。
第三,實施了私營企業聯動戰略,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一是改善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實行放開式經營。二是改善私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實行保護性經營。區鎮聯辦的臘山民營工業園,基礎設施累計投資已達4000萬元,引進了23家民營企業,其中山東格致熱工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達2000萬元,成為全國熱工設備方面具有較強實力和潛力的高科技私營企業;濟南易邦實業有限公司和濟南瑞宏動力機械有限公司建廠投資也分別在300~400萬元之間。各村(居)扶持的活性炭廠、專用肥廠等私營企業也都得到較快的發展。三是改善私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實行鼓勵性政策。2000年全鎮私營企業已發展到92家,個體工商業戶達到2452戶,成為該鎮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8781人,實現產值2.65億元。建築業從業人員1925人,實現總產值2.017億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集體和私營商業、服務業興起。到1990年,全鎮共有個體商業、飲食業、服務業516戶,從業人員797人,資金208.34萬元,全年營業收入1047萬元。鎮級商業服務業15家,從業人員104人,固定資產166萬元,營業收入711.5萬元。1990年全鎮從事工商、飲食、服務業的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力的82%以上。
1990年後,該鎮重點抓了以市場建設為龍頭,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以創造優良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進力度為重點,以便民服務網點為補充的市場和商業街建設,初步形成了以濟微路為軸線的第三產業隆起帶。在穩定發展濟南汽車維修配件廣場、山東畜牧大世界、宏名國際機床城、齊魯閑置設備調劑市場、七賢中心市場等專業市場的基礎上,投資700萬元新建了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畜牧大世界二期工程。七賢飼料獸葯綜合批發市場於2000年底開業。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2211個,從業人員4960人,年創產值25.4億元,實現利潤6700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已佔到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5%。
特色產業七賢鎮為工業強鎮,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骨幹企業有20家。已形成機械、金屬壓延製品、建材、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醫藥獸葯等六大主導行業,壓力容器、給排水設備、電磁線、變壓器、水泥等主導產品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建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七賢鎮轄區農村經濟進入騰飛階段,農村經濟總收入逐年提高。1990年人均純收入達1030元。1991年,全鎮儲蓄餘額525萬元,提供各類貸款4400萬元。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建設迅速發展,1992~1993年,七賢鎮連續兩年跨入山東省經濟發展百強鄉鎮行列。1994年,被濟南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1997年,人均收入達到3304元。每百戶家庭平均擁有自行車190輛、手錶180塊、電風扇90台、電冰箱60台、洗衣機70台、電視機110台。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4000元,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日用消費品種類不斷增加,檔次不斷提高。彩色電視機、收錄機、大型傢具、摩托車、電冰箱、洗衣機等高檔商品進入家家戶戶。通電話戶數達到5619家。
隨著經濟的振興,全鎮社會福利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91年,有17個村(居)實行了社會養老保險,23個村(居)實行了老年人退休補助制度。1997年10月,鎮政府投資360萬元,建成1所高標準、功能齊全的敬老院,提高了本鎮“五保”老人的供養水平,並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養老人。2000年,鎮敬老院收養老人40人。
七賢鎮
濟南市於1951年成立郊區。郊區共分五個區,一個直屬鄉,一個鎮。1951年10月,撤銷梁庄直屬鄉,成立郊六區、郊區辦事處。郊三區的白馬山、紅廟兩個鄉,郊六區的十里河、井家溝兩個鄉,歷城縣轄區的七賢、土屋兩個鄉,為現七賢鎮轄區。1954年12月,郊區區劃變動,將歷城縣七賢、土屋兩個鄉劃歸濟南市。1957年郊區擴大鄉鎮區劃,將原16個鄉鎮改為8個鄉鎮,其中白馬山鄉、千佛山鄉、七賢鄉仍屬郊區。1958年3月,撤銷郊區建制。在濟南市周圍建立三處人民公社。轄區大部分划入西郊人民公社,八里窪一帶划入東郊人民公社。1960年部分近郊歸濟南市城區。1961年11月,區劃調整,七賢轄區的七賢人民公社,八里窪人民公社,東方紅人民公社歸屬南郊區領導。1968年7月,轄區的三個公社中,東方紅公社劃歸西郊公社,七賢公社、八里窪公社歸英雄山公社。1980年3月,南郊公社改為英雄山公社。1980年4月重建郊區。紅廟、七賢兩管理區劃歸郊區的西郊人民公社。1985年9月,郊區合併,原26個基層鄉鎮合併為8個鄉鎮。原郊區姚家辦事處的八里窪、西部辦事處的七賢鎮、紅廟鄉合併為七賢鎮。1987年4月,郊區撤銷,七賢鎮歸屬市中區領導。2000年7月,七賢鎮成立片級行政機構,下轄七賢、紅廟、白馬山、井家溝四個片。
七賢鎮以自然村七賢庄而得名,鎮政府設於七賢庄北濟微路西側。七賢鎮原為歷城縣的管理區。1983年6月,轄11個行政村。1985年9月由紅廟鄉、八里窪鄉、七賢鎮合併為鎮,隸屬濟南市郊區。1987年3月劃歸市中區,轄3個辦事處(七賢辦事處、紅廟辦事處、八里窪辦事處)和27個村委會(28個自然村),3個居委會。1987年有村(居)民13268戶,人口49128人(農業戶9127戶,30778人)。1989年10月,槐蔭街、白馬山、東袁柳庄、西袁柳庄、谷庄、山凹庄、前龍窩、東八里窪、西八里窪、張安等10個自然村劃歸城區。1990年7月,東八里窪、西八里窪、張安3個自然村分別劃歸舜玉路街道辦事處、六里山街道辦事處和玉函路街道辦事處。增設白馬山辦事處,10月,王官莊居委會改為王官莊辦事處。1990年12月,鎮政府下轄4個辦事處,26個村居,代管白馬山鐵路新村居民委員會和白馬山居民委員會。戶數22141戶(集體戶394戶,家庭戶21747戶),人口51384人。
大事記
1931年11月19日,著名詩人徐志摩因飛機失事於白馬山附近罹難。
1938年12月,九曲村村民梁王喜等人,將進村搶劫民財的日本兵殺死。
1939年1月,東八里窪村村民打死入村作惡的日本兵后遭報復,村長於長友、村民郭兆祥等3人犧牲。
1948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十七日),華東野戰軍南面攻城部隊攻佔白馬山、井家溝、王官莊、龍窩一帶。七賢鎮境域解放。
1950年,開展抗美援朝運動,轄區青年紛紛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2年9月,濟南變壓器廠(即今濟南志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成。
1953年秋,轄區各村成立農業互助組。
1954年春,轄區各村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5年冬,轄區各村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6年7月,市屬科學儀器廠(即今濟南儀錶廠)在七賢鎮建成。
1958年9月,成立西郊人民公社,七賢鎮部分地區歸西郊人民公社。
1959年,全鎮地區連遭大旱,農業歉收,糧食大減產。
1961年6月,西郊人民公社改為西郊區。
1962年,成立歷城縣南郊區,七賢地區(包括紅廟、七賢辦事處和八里窪地區)歸屬南郊區。
1964年7月,在七賢村北首,由文庄、後龍、七賢、雙龍、前龍、楊家莊5村捐資,建立七賢農業中學。
是年冬,東紅廟村民兵連長王連祥參加全國民兵大比武。
1968年7月,七賢鎮地區東方紅管理區(即原東方紅人民公社)歸西郊公社,七賢、八里窪兩管理區歸英雄山公社。
1970年,轄區改為整菜區,實行統購包銷。
1973年9月,泰國華僑來七賢鎮東方紅大隊參觀考察。東方紅大隊即今東紅廟、西紅廟、南紅廟、朱庄、尹家堂、韓家莊、谷庄、白馬山一居、槐蔭街、山凹、袁東、袁西等12個村(居)。人民公社時期,東方紅大隊的農副業生產頗具特色,尤以果園、奶牛及生豬養殖、釀酒為著名。其“東方紅”牌拖拉機也很暢銷。
是月,澳大利亞工黨前秘書長來東方紅大隊參觀。
1974年2月,菲律賓共產黨來東方紅大隊參觀。
3月,越南留學生來東方紅大隊參觀。
1975年春,七賢轄區成立戰山河專業隊,治山改土。
8月,墨西哥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
10月,日本櫪木縣自治體各界友好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11月,丹麥丹中友協旅行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1976年5月,日本全海運青年工人友好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7月,阿爾巴尼亞冶金考察組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考察。
8月,日本蔬菜考察團來東方紅考察。
1977年2月,加拿大工程師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3月,日本棉紡代表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1978年,農業部在東方紅大隊召開鋼架大棚試點會議。
1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校會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是月,日本第二次全國農民友好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是年,(村辦)新光電鍍工具廠建成。
1979年2月,日本櫪木縣人民友好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9月,義大利新經驗協會INT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是月,日本華中友好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1980年4月,濟南市重建郊區,七賢轄區的東方紅管理區和七賢管理區劃歸西郊人民公社,八里窪管理區劃歸姚家人民公社。
7月,七賢農業中學改為七賢聯中。
1981年4月,奧旅第005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1982年5月,日本長野縣經濟界訪華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訪問。
1983年春,轄區村隊土地聯產承包到組。
5月,西郊公社進行政、社分離,建立鄉政府的試點,設立紅廟鄉、七賢鎮。
8月,法國旅遊團俱樂部B-2團來東方紅大隊參觀。
12月,建立西郊辦事處,七賢轄區的七賢鎮、紅廟鄉劃歸西郊辦事處,八里窪管理區仍歸姚家辦事處。
1984年1月,山東省牧工商總公司在七賢鎮成立。
是年春,該轄區各村隊土地開始承包到戶。
7月1日,濟微路(國道104濟微段)建成通車。
1985年4月,七賢鎮首屆婦女代表大會召開。
7月,七賢聯中改為七賢中學。
8月,法國旅遊團俱樂部B-2團來東紅廟等村(原東方紅大隊)參觀。
9月,郊區撤銷各地區工委、辦事處建制,26個基層鄉鎮劃為8個鄉鎮,原郊區姚家辦事處的八里窪、西郊辦事處的七賢鎮、紅廟鄉合併為七賢鎮。建立了第一屆鎮黨委,鎮黨委書記高金同,鎮長潘傳文。
1987年4月,濟南市撤銷郊區,七賢鎮轄區劃歸市中區。
8月26日,轄區內降特大暴雨,日降雨量為286毫米,澇災嚴重。
12月,紅廟小學少先大隊、七賢小學少先大隊在“四有小金星活動”中分別獲得共青團中央和共青團濟南市委的獎勵。
1988年12月,文庄村黨支部書記商和新被選為山東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9年2月,七賢鎮醫院正式建立。
3月,齊魯給排水設備製造總公司組建。
9月,七賢中學新校落成。
1990年2月,井家溝村、王官莊村的民間藝術代表隊在省體育館參加了濟南市第二屆民間藝術表演賽,榮獲一等獎。
7月,七賢鎮所轄東八里窪、張安、西八里窪三個自然村分別劃歸市中區舜玉路、玉函路、六里山辦事處管轄。
9月,七賢鎮開始實施初等義務教育。
是年,鎮文化站周繼常代表山東畫院向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贈畫,受到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代表團團長袁偉民接見。
1991年4月21日,七賢鎮首屆全民運動會在山東建材學院召開。
5月2日,中共濟南市委組織部、中共濟南市中區委組織部領導來七賢鎮對該鎮獲得的“黨建工作先進鎮”稱號予以檢查驗收。
1992年4月23日,國家教委派人到七賢鎮檢查指導工作。
是年,新光電鍍工具廠與香港企業合資,成立新力集團。
是年,七賢鎮跨入山東省經濟發展百強鄉鎮行列。
1993年7月15日,七賢鎮召開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動員大會,第四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正式開始,9月中旬結束。
12月底,《七賢鎮志》編纂成書。
1994年9月24日,國家教委來鎮對“兩基”達標進行驗收。
10月,七賢鎮被濟南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
1995年5月27日,中共濟南市市中區委、鎮黨委在靈岩寺召開歷時2天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在全鎮實施以“聚民心、正民風、促民富”為內容的“三民工程”。
11月,《濟南日報》以較大篇幅報道後龍村擁軍模範張秀紅的事迹。
12月,省人大代表來七賢鎮視察教育工作,視察了井家溝小學等。
是年,九龍水泥廠建成投產。
1996年1月18日,市中區鄉鎮企業經濟工作會議在七賢鎮召開。
4月16日,區農委投資5萬元在前龍居西建成1.33公頃農業科技園。
6月10日,濟南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對七賢鎮“兩基”工作進行複查。七賢鎮名列全市“兩基”工作之首。
7月28日,轄區遭龍捲風和暴雨襲擊,有15個村(居)受災,倒塌房屋21間,淹沒土地286公頃,受災面積231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6665萬元。
8月31日,市中區婦女科技中心在前魏村成立。
11月15日,鎮敬老院破土動工。
是年冬至次年春,開展小清河治理工程。
1997年底,實施“燈亮工程”,濟微路路燈接通。
1998年6月,全鎮各村(居)開始實施村務公開制度。
8月,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水災。全鎮人民為抗洪救災捐款。共捐款16萬元,捐物摺合人民幣42萬多元。
1999年4月,開始實施“容貌工程”。是年,七賢廣場建成。
2000年7月,“一環九射”綜合整治工程開始實施。七賢鎮涉及濟微路和西南外環路兩條道路。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區鄉鎮第一名,是濟南市15個重點鄉鎮之一,也是山東省經濟百強鄉鎮之一。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濟南市小康鎮、濟南市文明鎮、濟南市衛生鎮、濟南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鎮、濟南市容貌工程突出貢獻單位、濟南市“三個一”工程建設先進單位、濟南市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先進鎮、濟南市黨管武裝先進單位、濟南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鎮、濟南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鎮等。1994年10月,被濟南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鎮。1996~2000年連續5年獲得濟南市“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解放初期,七賢鎮轄區有小學10處(其中初小6處),在校學生420人。教師36人。1953年,七賢鎮轄區有小學11處。1964年建立中學1所。1966年“文革”開始后,學校教育受到嚴重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1984年普及小學教育。1985年八里窪鄉劃歸七賢鎮,新增小學4處,中學1處。自1986年建立成人教育中心校以來,成人教育、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各村都建立了成人教育學校。自1990年9月,七賢鎮開始實施初等義務教育,1993年9月通過省、市驗收。1996年12月通過國家“兩基”達標驗收。
1990~2000年,全鎮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發展,有1所中學,12處小學。小學面積為18990平方米,人均7.5平方米;滿足了教育教學的需要。2000年,鎮政府多方籌資600多萬元,興建起佔地1.4公頃、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新紅廟小學教學樓。2000年,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為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6%。幼教事業也有了較快發展,全鎮3~5周歲的兒童入園率達83.4%,學前一年教育達100%。
1948年9月24日,濟南市解放后,中共濟南特別市委先後在四郊建立黨的基層組織。1985年9月七賢鎮政府建立后,建立第一屆鎮黨委,高金同任書記。鎮黨委除集中精力率領全鎮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以外,在政工方面著重抓了支部班子建設和黨員教育工作,使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大大增強。1990年底,全鎮建立47個支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在43歲,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17人,佔36%;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20人,佔42.5%。
2000年,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836人。連續6年被評為市中區“六好”鄉鎮黨委。
1985年9月,七賢鎮建鎮,隸屬郊區。1986年4月27日,共青團郊區七賢鎮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2000年,全鎮有團員600名,團支部25個。1985年建鎮后,七賢鎮婦女聯合會成立,並相繼建立健全了村(居)婦代會組織。1986年,七賢鎮教育工會成立。1987年,七賢鎮計劃生育協會成立。1991年,七賢鎮殘疾人聯合會成立。1994年12月,七賢鎮工會工作委員會成立。1997年,七賢鎮科學技術協會成立。
現任鎮黨委書記:劉仁發
現任鎮長:董德海
張英麟(約1837~1925)字振卿,七賢鎮東紅廟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后,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曾主持福建、雲南鄉試,後任國子監祭酒。光緒十七年(1891年)任奉天府丞兼學政。後任內閣學士、吏部侍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任會試副總裁。後任副都統、都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都御史。1912年清帝退位后歸里。在濟南城區按察司街購買住宅1處。又在原籍紅廟村修建庭院1處,院中存書多類,達數萬冊。原書屋今仍存數間。
汪少文(1932~1948)前魏華村人。1948年3月參加解放軍,同年12月犧牲於淮海戰役戰場,記二等功1次,生前為華野9縱24團戰士。
財維智(1931~1953)東八里窪村人。1951年3月參加解放軍,后入朝參戰,1953年6月犧牲於朝鮮雲山,記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
張秀紅(1947~1997)女,後龍村人。人們稱其為“子弟兵的好母親”。1994年12月15日,其子范廣亮應徵入伍后的第三天,丈夫不幸突遇車禍身亡。為了讓兒子安心服役身患癌症的她隱瞞了家中實情。其後三年間,封封家書報平安,支持部隊工作。兒子范廣亮兩年中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她本人被評為雙擁模範、濟南市文明標兵。她的事迹被《濟南日報》等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七賢鎮位於臨朐縣中部,省道羊臨路縱貫南北。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49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人。1995年,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5.7億元,比上年增長26.7%;農民人均純收入1668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長32.5%。該鎮按照“發展主導產業,振興全鎮經濟”的工作思路,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糧經比例6∶4。1995年,糧食總產達到242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以黃煙、果品為主的經濟作物實現區域化、規模化種植。全鎮發展黃煙生產面積5000畝,果樹面積3450畝,並建成了1300畝優質鴨梨生產基地。其中,黃煙生產以其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遐邇,被濟南捲煙廠確定為“將軍煙”主料煙生產基地。發展養殖專業村5個,專業戶1200多個,同時還建成了3個畜牧生產小區。1995年全鎮畜牧業總收入達到了6000萬元。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現有鎮、村辦集體企業167家,個體工商業戶500多戶,私營企業38家,初步形成了以瑪鋼鑄造、毛紡、化工、橡膠、醫藥材料等為支柱的生產體系。1995年,完成企業產值3.4億元,實現利稅8034萬元。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已辦成合資企業7家,引進台資外資488萬美元。1995年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850萬元。另外,該鎮還建成了佔地0.6平方公里的“臨朐鋁型材批發市場”,年交易額突破10億元,被列為“九五”期間濰坊半島商貿城十大市場之一,並被省工商局登記為“江北最大的鋁型材集散中心”。
七賢鎮東依牛山,西傍彌水,因魏晉時期劉伶等竹林七賢曾在此結廬而居,故名七賢。古時既為驛道必經之路、農業發達之地、商賈雲集之處。耕地面積3.3455萬畝。2005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4億元,比上年增長56%;地方財政收入378萬元,比上年增長21%;工業實現銷售收入9.52億元,利稅770萬元,分別增長37.3%、7%。第三產業增加值達55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比上年增長12%。按照“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指導思想,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領域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形式,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鎮共落戶投資過億元企業2家,過千萬13家,過百萬16家,形成了交通便利、設施完備的工業園區,引領產生了飼料加工、機械加工、建材加工、紡織加工、化工生產五大工業體系。本著“立足實際,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指導思想,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走畜牧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全鎮培育發展六和飼料、沃福蒂飼料、輝群鴨業、春江鴨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生產格局,帶動了畜牧業大發展。全鎮畜牧小區達760畝,存欄奶牛2500頭,出欄仔豬60萬頭,出售肉禽1200萬隻,實現畜牧業2億元。畜牧業的蓬勃發展,為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沼氣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作為全縣沼氣建設示範鎮,通過使用沼氣新能源,形成了養殖一沼一種植循環經濟模式,初步達到了“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