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皮膚性病防治中心
北京大學皮膚性病防治中心
北京大學皮膚性病防治中心以研究疑難重症皮膚病的發病機制、提高診療水平為主要發展方向,依託北京大學及醫學部,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梯隊。
聯繫人:李若瑜 教授
2011年4月30日,北京大學皮膚性病防治中心成立十周年慶典暨皮膚性病學系高峰論壇舉行。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出席論壇。醫學部副主任方偉崗、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等出席論壇並致辭。北京大學皮膚性病防治中心主任朱學駿教授介紹了十年來中心取得的成績,中心主任李若愚教授等彙報了中心成立十年的標誌性成果。
作為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學科,中心在醫療、教學、科研等諸方面得到了全面、均衡發展。2002年,成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心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58位,碩士研究生73位。目前有在讀博士研究生30位,碩士研究生28位。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創新團隊稱號。
中心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教學,目前已成為國內皮膚科人材培養的搖籃。作為衛生部“皮膚科師資培養基地”,中心為國家培養了千餘名高水平專業人才。特別是加大對西北和邊遠地區人才培養力度,青海、甘肅、內蒙、新疆、寧夏、山西、河北、湖北等省的學會主要負責人均曾在中心進修學習,成為當地的骨幹。根據社會需要,目前中心每年還舉行皮膚病理班、醫學真菌班、皮膚外科班、接觸性皮炎、色素病及皮膚美容班等,深受歡迎。
中心專業全面,綜合實力強,在皮膚病、性病的診斷治療,尤其在疑難性皮膚病、大皰病、真菌病等的診斷治療上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在國內率先開展皮膚激光、皮膚外科、皮膚美容、遺傳病的產前診斷、真菌病分子診斷的科室,起著引領學科發展的作用。遵循“從床邊到實驗室”,“從臨床上來,又回到臨床中去”的主導思想。
中心結合臨床,開展科研工作,重點進行了真菌及感染性皮膚病,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大皰性皮膚病,遺傳性皮膚病及皮膚腫瘤的研究。承擔了“十一五”、“863”等項目,出現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副腫瘤性天皰瘡研究——證實PNP患者伴發的腫瘤分泌抗體、導致皮膚粘膜損害,根據研究結果,制定了新的治療方案;遺傳性皮膚病研究——2002年,實現在國內成功實施遺傳性皮膚病產前診斷,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原發性紅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為鈉離子通道SCN9,確定了其發病機理、治療機制、突變熱點,基因型和表型的關係;難治性真菌病研究——最早確定了Hog1-MAPK在侵襲性麴黴病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真菌耐葯監測體系,發現麴黴唑類系列耐葯株並深入探討耐葯機制,實現揭示等離子體的體外抗真菌作用;皮膚腫瘤研究——作為首批全國皮膚病理培訓基地,中心在國內最早建立皮膚腫瘤組織庫,皮膚腫瘤手術> 2000人次/年,進行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基因表達譜分析,在國際上首次發現Sézary細胞中存在SATB1基因的低表達,闡明SATB1基因在皮膚淋巴瘤凋亡抵抗中的作用。
十年來,共發表科研論文400餘篇,其中SCI論文43篇,被引用400餘次;獲中華醫學科技獎5項,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