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

真菌病

真菌病,就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真菌病”。真菌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類真核細胞生物,真菌可以感染人體的不同部位。

概述


真菌是真核生物,不分根、莖、葉,又無葉綠素,也不進行光合作用,有細胞壁細胞核,其基本結構為菌絲及孢子,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與動物界、植物界並列,為真菌界。真菌在自然界中至少有10萬種以上,但對人類致病的真菌不過幾十種。
從臨床致病情況看,真菌可分為淺部真菌深部真菌兩大類。淺部真菌只侵犯毛髮、表皮和甲板。淺部真菌病在我國極為普遍,常見的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花斑癬甲癬。深部真菌主要侵犯內臟器官、骨骼及神經系統,也可侵犯皮膚、粘膜。深部真菌病較常見的有孢子絲菌病、著色菌絲病、防線菌病及隱球菌病。念珠菌屬則對皮膚、粘膜、指(趾)甲和內臟均可侵犯。
由於致病真菌的不同,又可分為:
①角質癬菌症,如花斑癬等;
皮膚癬菌病,如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癬等;
③皮膚和皮下組織真菌病,如孢子絲菌病等;
④系統性真菌病,如組織孢漿菌病等;
⑤條件致病性真菌病,如念珠菌病、隱球菌病等。其中以皮膚癬菌病的發病率最高,可發生在身體各部位,如會陰、手、足等處。

病理變化


①輕度非特異性炎,病灶中僅有少數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甚至沒有明顯的組織反應,如腦的隱球菌感染;
②化膿性炎,由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所形成的小膿腫,如念珠菌病、麴菌病、毛黴菌病等;
③壞死性炎,可出現大小不等的壞死灶,常有明顯的出血,而炎細胞則相對較少,如毛黴菌、麴菌感染等;
上述病變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存在。不同病菌及其變態反應不同或同一病菌不同時期,其組織反應也不一樣。真菌在人體引起的病變沒有特異性,診斷依據是病灶中找到病原菌

臨床表現


局部的口腔粘膜、舌、咽部有白色膜狀物質,拭去可見基底部為充血糜爛面,陰道粘膜亦可有同樣表現,但瘙癢顯著。系統性念珠菌感染,包括肺部、胃腸道及敗血症,臨床可有高熱、咳嗽、中上腹痛或不適。

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中度升高,粘膜白色膜狀物塗片找到芽孢及菌絲。系統性念珠菌感需有血、胃鏡活檢、痰或支氣管灌洗液培養陽性才能診斷。

治療


(一)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鵝口瘡)可用制黴菌素100萬u研成粉末,加甘油少許調成糊狀,塗在口腔粘膜上。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米康唑200~600mg靜脈滴注,每8h一次,亦可用兩性黴素B
(二)隱球菌腦膜炎由於腦病引起的病死率很高,降顱壓就很重要,個別病人在作診斷性腰椎穿刺前最好先用20%甘露醇250ml0.5h內靜滴完畢;顱壓高的患者可每隔4~6h用一次甘露醇,亦可加用速尿肌內注射,加強減低顱內壓。兩性黴素B因為靜脈滴注有高熱等反應,因此宜由小量1mg/d開始,逐漸增至30~40mg/d。用藥過程中如反應大,可再減量,但總量一般要2~3g。為減輕藥物反應,最初可加氟美松2~5mg。用藥過程中宜注意心、腎、肝功能的變化,用藥時間長還可出現低鉀等。側腦室內或鞘內用藥首次劑量0.05~0.1mg兩性黴素B,最高劑量在0.5mg左右,加氟美松1~2mg,一般每周2次或1次。北京協和醫院使用兩性黴素B同時常合用5氟胞嘧啶6~8g/d,分次口服。

真菌特性


真菌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類真核細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和細胞器,不含葉綠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營養,能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態是單細胞個體(孢子)和多細胞絲狀體(菌絲)。估計全世界已記載的真菌有10萬種以上,其中絕多數對人類無害,只有少數真菌(約200餘種)與人類疾病有關。真菌最適宜的生長條件為溫度22℃~36℃,濕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熱,100℃時大部分真菌在短時間內死亡,但低溫條件下可長期存活;紫外線X射線均不能殺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過氧乙酸等化學消毒劑均能迅速殺滅真菌。

真菌分類


按照菌落形態,真菌可分為酵母菌(yeast)和黴菌(mold)兩大類,前者菌落呈乳酪樣,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組成,後者菌落呈毛樣,由菌絲組成,故又稱為絲狀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養時呈菌絲形態,而在組織中或在37℃培養時則呈酵母形態,稱為雙相真菌
根據真菌入侵組織深淺的不同,臨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為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淺部真菌

淺部真菌主要指皮膚癬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癬菌屬(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和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點是親角質蛋白,侵犯人和動物的皮膚、毛髮、甲板,引起的感染統稱為皮膚癬菌病(dermatophytosis),簡稱癬(tinea)。目前淺部真菌病仍按發病部位命名(如頭癬、體癬、股癬、手癬和足癬等),少數按皮損形態的傳統命名,如疊瓦癬、花斑癬。皮膚癬菌病為接觸傳染,不潔的衛生習慣、多汗浸漬、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觸患癬的動物是皮膚癬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著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數深部真菌系條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抗腫瘤藥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種導管和插管技術的開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不斷增加,同時還發現了許多新的致病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