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

基礎含義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龍,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

基礎含義


圖騰就是古人對天象或某種動物、自然物的崇拜,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古人以龍圖騰來作為群體的標誌,源於天象崇拜,龍是指星象蒼龍七宿。古人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時間的變化,人們觀察到蒼龍七宿在春天出現在地平線上,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升至正南天,即為“飛龍在天”;秋天自西方落下;冬天蒼龍七宿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午月午日,蒼龍七宿升至正南天位置,由於大火(心宿二)處在蒼龍的主體部分,因此這時大火星正懸在南方中天高位上,龍舟與粽籺分別隱寓蒼龍與心宿二(龍心),是龍飛升的節日,所以也稱龍日節。即如《易經·乾卦》中所說:“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

圖騰來由


龍圖騰[基礎含義]
龍圖騰[基礎含義]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伏羲氏以蛇為圖騰。古書中記載,伏羲氏生於成紀,徒治陳倉,都於陳,在位一百五十年,傳十五世。伏羲氏發源於成紀,發展壯大后,沿著渭河谷地進入關中,出潼關,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後折向東南,最後都於陳。這一活動區大體與仰韶文化古遺址的分佈區相吻合。
龍圖騰的形成源於伏羲,除了聞一多先生論述外,還有其它證據。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後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龍。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
近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后,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黃帝在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后,它的標誌兼取了被吞併的其它氏族的標誌性圖案。如鳥的標誌圖案、馬的標誌圖案、鹿的標誌圖案、蛇的標誌圖案、牛的標誌圖案、魚的標誌圖案等。最後拼合成了“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圖騰文化


文化現象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誌。
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誌、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綉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獼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圖騰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

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后,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 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

圖騰歷史


龍之所以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是因為與華夏文明的形成進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位8世,共歷530多年的“神農氏世”時期。炎帝神農氏生活在早於“五帝”時期的“三皇”時期末世。炎帝神農氏部族在發展過程中,曾與黃帝部族發生了碰撞、衝突與融合,後來結成了更大的以黃帝為首的炎黃部落聯盟。而這位略早於黃帝時代的“神農氏,姜姓也”,正是其母“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的。炎帝的降生,比黃帝母“感大電”而孕與龍的關係更直接。而炎帝神農氏長得“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也比黃帝“日角龍顏”的形象與龍更為形似些。直到“五帝”時代的後期,諸帝與龍的關係才更為親近,逐步由前期諸帝“感大電”或“虹”(《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輿地誌》案)而孕,到後期堯母的“遇赤龍”而孕和禹的“化為黃龍”而生,正是“有神龍首,感生炎帝”的神農氏部族與黃帝部族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以後,兩部族不斷互相影響又互相融合過程的反映。做為龍子的炎帝神農氏,深刻地影響了炎黃部落聯盟的文明進程,炎帝和黃帝成為華夏子孫的共祖。而自炎帝開始,一直與古代文明進程相伴的龍,就成了炎黃世胄的象徵。
在文明國家形成的前夜,即我國古史傳說的“五帝”時期,那些推動文明因素積聚的“英雄們”——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等,無一不與龍有著這樣那樣的糾葛。請看下列史料:“五帝”之首帝黃帝,不僅長得“龍顏有聖德”(《易·繫辭下》正義引《世紀》),還“令應龍攻蚩尤”(《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山海經》)。黃帝不僅平時“乘龍扆雲”(《大戴禮記·五帝德》),就是在他辭世升天時,也是“有龍垂鬍髯而下,迎黃帝”(《御覽》卷九二九引《帝王世紀》)的。“五帝”之二的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巡行天下,無比威嚴;“五帝”之三的帝嚳,“春夏乘龍”(《大戴禮記·五帝德》),也是離不開龍的;“五帝”之四的帝堯,把華夏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造成與民眾相對立的“公共權利”,而他的出生與龍有著直接的關係,即其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一陣“唵然陰風,而感慶都”(《易·繫辭》下引《帝王世紀》)以致孕的。堯在唐地還曾“夢御龍以登天,而有天下。”(《路史·後記》中引《帝王世紀》)後來居然夢想成真,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第四任盟主;“五帝”之五的帝舜,也是生成一副“龍顏大口黑毛”(《山海經·海內經》注引《歸藏·開筮》)的模樣,他對龍的十分鐘愛,賜姓善於馴養龍的人為“董氏”,專設畜龍之官,並在聯盟議事會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龍為“納言”之職。
進入階級社會的第一個王朝——夏代(BC21~ BC16世紀)的奠基者帝禹,則與龍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禹是其父鯀死後,“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注引《歸藏·開筮》)的,即“大副(即剖)之吳刀,是用出禹”,鯀所化之黃龍即是禹。人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也充分利用了龍。“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注之也”(《楚辭·天問》王逸注)。“禹儘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后。”禹對龍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但禹鎮定自若,說:“余何憂於龍焉?”結果是“龍俯首低尾而逃。”(《呂氏春秋·知分》)就是做為“夏氏族的祖先大禹的禹字,是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運動中的蛇。”(王宇信:《史記》鯀禹的失統與鯀禹傳說的史影》,《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而蛇正是構成龍的原始素材,也可以說蛇也是龍的一種。如此等等。
1987年於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六千多年前用蚌殼擺的龍,此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狀似騰飛,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1978—1980年,在相當於“五帝”第四帝陶唐氏帝堯時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一座大墓中出了一件以紅彩、或紅、白彩繪製蟠龍圖案的珍貴龍盤。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內城、外城遺跡,被學者推斷為帝堯的“龍都”;而襄汾也成為舉世聞名的“龍鄉”;在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夏王朝都城遺址地河南偃師二里頭,也在一件殘陶器上發現了巨眼、利爪、周身有鱗的龍紋……自商周階級社會以後,龍的形象更是屢有出土,不勝枚舉了。

伏羲與龍圖騰


伏羲又作宓羲、庖犧、皇羲、宓戲,是中華民族初祖,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位人物。他所處時代應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河圖》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可見華胥氏與伏羲氏是母族與子族的關係。伏羲生於雷澤。《漢書·地理志》載:《禹貢》中的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雷澤又稱雷夏澤。唐《括地誌》曰:“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漢濟陰郡治定陶,隋改成陽縣曰雷澤縣。今鄄城東南境為古雷澤遺址,故此地應是傳說中的伏羲誕生地。華胥因而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個見諸史籍的始祖母。
距今7000年前後,華北氣候溫濕,考古發現華北眾多古遺址中出土有鱷魚骨,可證當時鱷曾生存於華北。《山海經》云:“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頰,鼓其腹則雷。”西晉郭璞注曰:“雷神即龍。”由此分析,古雷澤之中應有鱷魚生存,每遇雷雨,則仰天長吼。先民不知,故尊為雷神,對其既崇拜又畏懼,遂尊為圖騰。后鱷魚之龍圖騰又吸收了蛇的特點,故伏羲在古籍中的形象又是蛇身人首。
既然伏羲是龍所生,其氏族遂以龍為圖騰,后華夏子孫都自稱是龍的傳人。《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宋代郭虛若說龍曰:“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反映出伏羲氏族先後吸納綜合眾多氏族的圖騰,而成為綜合圖騰“龍”。又一說,古人無衣蔽體,只能披樹葉或獸皮,形如龍之鱗身或花紋。這正是龍系氏族的族徽或圖騰標誌的早期反映。傳說伏羲部落傳15世,其後裔廣布。
炎帝也是龍族,出生在羊里水流域。《春秋元命苞》曰:“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於常羊,生神子,人面而龍顏,好耕,是為神農。”微山縣元伏羲廟碑文曰:“東遷少典君於顓臾,以奉伏羲之祀。”可知炎帝父少典是伏羲後裔。少典是伏羲之後,少典妃為何族?《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喬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有喬氏是太昊後裔,可知炎帝母為鳳族,父少典為龍族。傳說炎帝的出生地常羊之側有羊里水。羊里水即鄄城縣一段的瓠子河。夏后氏也是龍族。《列子》記載:“夏后氏族,人面蛇身”,說明其圖騰也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