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平中的結果 展開
- 張平中
- 泰安慈善總會名譽會長
張平中
張平中
張平中,工學學士,2003年9月至今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任教授,曾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1999年)等,還曾發表了甘肅武都萬象洞滴水與現代石筍同位素的環境意義·的論文。
1982.08-1986.07 華東地質學院地質系放射性普查勘探專業本科,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8.08-1991.07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讀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6.07-1988.08 核工業總公司七九六礦,技術員;
1991.07-1995.11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
1995.11-1998.11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8.11-2003.09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2000.01-2001.01 英國皇家學會資助,英國Liverpool 大學地理系博士后;
2003.09-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若爾蓋泥炭中苔草的碳氫同位素與古氣候關係研究》(1997-1999);
⒉ 蘭州分院院長擇優基金《泥炭的碳氫同位素記錄的氣候特徵》(1997-1999);
⒊ "八五"攀登計劃子項目《高原東部湖泊深鑽研究子課題-同位素與氣候關係研究》(1993-1997);
⒋ 中國科學院與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蘭州市大氣污染物、源、排放通量、傳輸機制與可持續發展對策》(1999-2001);
⒌ 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甘肅華亭煤礦區煤自燃問題研究》(1996-1998);
⒍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1998年973-項目)《高原東南部湖泊深鑽研究子課題--同位素與氣候關係研究》(1999-2003);
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原東部晚更新世氣候變化的石筍記錄》(2002-2004);
⒏ 中國科學院留學基金《高原東南部碳循環與氣候》(2001-2003);
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合作基金《氣候變化的石筍記錄》(2002);
⒑ 參加國家<;七五、八五>;科技攻關、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甘肅省與中科院聯合科技攻關項目、橫向合同項目等8項。
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地球化學研究
⒈ 對江西九江地區土壤剖面有機質及碳同位素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末次冰期內Heinrich事件對中國東部的氣候也產生劇烈影響的觀點,且分佈直接控制著C3或/和C4植物的轉型及沉積物的類型,從而認為CO2及其溫室氣體是H事件的重要的驅動因素之一。
⒉ 對青藏高原若爾蓋盆地RH和RM孔沉積物中的有機質、13C/12C比值、氫指數特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判識湖面波動的高靈敏度替代指標,並進行了古氣候分析和古環境重建。⑴ 通過RH孔中總有機碳及其δ13C值、氫指數的分析發現,總有機碳與氫指數有良好的相關性。當總有機碳與氫指數同時降低時,有機碳的δ13C值偏正,是湖泊沉積物接近水面或暴露水面的體現,並在國內首次運用氫指數進行湖面波動的判識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⑵ 運用判識湖面波動的高靈敏度指標,對RH孔中記錄的湖面波動的歷史及其原因進行了探討,從而與黃土、深海及極地冰心記錄進行了萬年尺度上的對比。⑶ 對RM孔(系高原至今最深的孔)中的氣候歷史運用有機地化、同位素地化手段進行高解析度的研究,表明高原地區自19萬年來,不論在間冰期還是在冰期都存在巨大的不穩定性。可與北大西洋地區最詳細的海洋和冰芯記錄相對比。而且高原地區存在著有別於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地區的某些細節性差異,主要是由高原高海拔的區域環境所造成的。此外,運用C3/C4植物的轉型為高原隆升的高度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4.研究了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度帶的洞穴堆積物中記錄的氣候特色:⑴研究了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帶的甘肅武都萬象洞中滴水的氫氧同位素和洞穴現代石筍碳酸鈣的氧同位素組成,發現萬象洞內滴水的δ18Odw與降水的δ18O有密切關係. 利用δ18Odw和洞內現代管狀鐘乳石下部的δ18Omc數據和碳酸鹽古溫度等式計算的溫度與洞穴內的觀測值一致,略低於當地年平均氣溫,得出了現代石筍形成在同位素平衡條件下,而且它們的同位素組成可以近似地反映其洞外大氣年均溫度的結論. ⑵WXSM-51石筍記錄的間冰期以更負的δ18O為特徵,冰期的δ18O值偏正,MIS5a期間平均的δ18O值為-12‰,而MIS 5e和MIS 9階段的δ18O均值分別為-12.5‰和-12‰;相反地,間隙2之前冰期平均的δ18O值約為-9‰,間隙4之前可達-7‰,LGM期間的δ18O均值為-7.4‰;同時MIS 5a之間(79,000-81,900 a)之間的δ18O變幅可達2‰,MIS 9內的變幅在0.5-1‰之間。這些數據同時也表明,萬象洞內石筍記錄的溫度和石筍碳酸鈣的δ18O反相關;同時WXSM-42A石筍記錄了末次冰消期季風活動的歷史,在季風加強時以更負的δ18O為特徵,季風減弱時δ18O值偏正。WXSM-42A石筍記錄也顯示了與Hulu Cave and GISP2 不同的溫度變化趨勢,顯示了其特殊性。
⒈ 運用地球化學指標進行油氣地表地球化學勘探,在國際上率先運用碳同位素的動力學分餾理論提出了油氣化探環形異常區土壤甲烷和ΔC的碳同位素分餾模式,為油氣地化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並在陶利廟地區獲得了工業氣流。運用放射性核素鈾與氡的垂向分佈規律,指導油氣勘探,為油氣的放射性測量提供了依據。
⒈ 張平中等,2004. 甘肅武都萬象洞滴水與現代石筍同位素的環境意義. 科學通報,49,in press.
⒉ Zhu Liping,Zhang Pingzhong,Xia Weilan,Li Bingyuan,Chen Ling,2003. 1400 year cold/warm fluctuations reflected by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of a lake sediment core from the Chen Co,southern Tibet,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9⑷: 391-401.
⒊ Qu W,Xue B,Dickman M D,Wang S,Fan C,Wu R,Zhang P,Chen J,Wu Y,2000. A 14 000-year record of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western basin of China's third largest lake,Lake Taihu. Hydrobiologia,432(1/3): 113-120.
⒋ Chen F H,Bloemendal J,Zhang P Z,Liu G X,1999. An 800ky proxy record of climate from lake sediments of the Zoige Basin,eastern Tibetan Plateau.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51: 307-320.
⒌ Qu Wenchuan,Mike Dickman,Wang Sumin,Wu Ruijin,Zhang Pingzhong,1999. Evidence for an aquatic plant origin of ketone found in Taihu Lake sediments. Hydrobiologia,397: 149-154.
⒎ 李相博、陳踐發、張平中、劉光銹,1999. 青藏高原(東北部)現代植物碳同位素組成特徵及其氣候信息. 沉積學報, 17⑵:325-329.
⒏ 瞿文川、蘇晨偉、張平中,1999. 太湖沉積物中酮的提取、分離及測定,分析測試技術及儀器,5⑴: 33-35.
⒐ 張平中,王先彬,王蘇民,陳踐發,方小敏,劉光秀,1998. 青藏高原東部末次間冰期氣候不穩定性分析. 科學通報,43⑴: 17-21.
⒑ Xue Bin,Wang Sumin,Xia Weilan,Wu Jinglu,Wang Yunfei,Qian Junlong,Hu Shouyuan,Wu Yanhong,Zhang Pingzhong,1998. The uplifting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ast 0.9Ma inferred from core RM of Zoige basi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1⑵: 165-170.
⒓ 王蘇民、王雲飛、吉磊、吳敬祿、張平中、薛濱等,1998. 若爾蓋盆地湖泊深鑽岩芯記錄,見《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與環境變化》,施雅風,李吉均,李炳元主編.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pp. 159-214.
⒕ 張景廉、張平中,1998. 油氣無機成因學說研究的新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13⑴:44-50.
⒊ 張景廉、朱炳泉、張平中等,1997. 克拉瑪依烏爾禾瀝青脈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D輯),27⑷: 325-330.
⒗ Qu Wenchuan.; Dickman M.; Sumin W.; Ruijin W.; Pingzhong Z.; Jianfa C.; Haijun H.,1997,Lake typology based on the use of sediment alkanes in the east and west basins of Taihu Lake,China. Hydrobiologia,vol. 364,no. 2/3,pp. 219-223.
⒙ 吉利明、張平中,1997. 植物硅酸體研究及其在第四紀地質學中的應用. 地球科學進展,12⑴:51-57.
⒚ 翟文川、薛濱、吳艷宏、王蘇民、吳瑞金、張平中、陳踐發, 1997. 太湖14000年以來古環境演變的湖泊記錄. 地質力學學報,3⑷:53-61.
⒛ 張景廉、呂錫敏、關銀錄、廖天純、張正剛、張平中、朱炳泉和塗湘林,1997. 地殼的新的地球物理模型與石油的無機成因說. 地球物理學進展,12⑷:91-97.
21. 張景廉、朱炳泉、塗湘林、張平中,1997. 關於瀝青成因的討論,海相油氣地質,2⑷:53-57.
22. 張景廉、朱炳泉、張平中,1997. Pb-Sr-Nd同位素體系在石油地球化學中的應用. 地球科學進展,12⑴:58-61.
24. 沈永平、劉光秀、施雅鳳、張平中,1996. 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氣候與環境. 冰川凍土,18⑶:219-225
25. Zhang Pingzhong,Wang Xianbin,Chen Jianfa,Wang Sumin,1996. Hydrogen index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indices evaluating lake level fluctuation,taking an example of RH c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1⑶: 229-233.
26. Zhang Pingzhong Wang Xianbin,Chen Jianfa,Li Chunyuan,Wang Sumin,1995. δ13C values and hydrogen index records in the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of RH core of Zoige Basin,eastern Qing-Zang (Tibet) plateau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D),38⑻: 1015-1024.
27. Zhang Pingzhong Wang Xianbin,Sheng Qixiang,Zhang Qian,1995.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ΔC in the soil of ring-type anomalous area of surfac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in the Taolimian distric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⑵: 173-174.
28. 張平中,王先彬,陳踐發,王蘇民,李春元,1995. 青藏高原東部若爾蓋盆地RH孔沉積有機質的δ13C值和氫指數記錄. 中國科學(B輯),25⑹: 631-638.
29. 張平中,王先彬,陳踐發,王蘇民,1995. 湖相有機質的氫指數及碳同位素組成-湖面波動評價的指標,以RH孔為例. 科學通報,40⒅: 1682-1685.
30. Wang Yunfei,Wang Sumin,Xue Bin,Ji Lei,Wu Jinglu,Xia Weilan,Pan Hongxi,Zhang Pingzhong and Chen Fahu,1995.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of the piracy of fossil Zoige lake by the Yellow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⒅:1539-1544.
31. 張平中,王先彬等,1995. 若爾蓋盆地RH孔沉積有機質的δ13C值和氫指數(HI)記錄及其環境意義,見《"八五"國家攀登計劃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學術論文年刊(1994)》,青藏項目專家委員會編著,北京:科學出版社,pp. 209-217.
32. 王雲飛、王蘇民、薛濱、吉磊、吳敬祿、夏威嵐、潘紅璽,張平中,陳發虎,1995. 黃河襲奪若爾蓋古湖時代的沉積學依據. 科學通報,40⑻: 723-725.
33. 王蘇民,et al,Kelts,劉光秀、勾韻嫻、王先彬、張平中、陳發虎,1995. 青藏高原東部800Ka來古氣候古環境演變的初步研究,見《"八五"國家攀登計劃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學術論文年刊(1994)》,青藏項目專家委員會編著,北京:科學出版社,pp. 236-248.
34. Wu Xihao,Wang Sumin,An Zhisheng,Xue Bin,YanXiangdong and Xia Weilan,Zhang Jingzhao and Zhou Weijian,Zhang Pingzhong,1995. Mangshan loess and its prospects for study of pastglobal changes,Scienta Geologica Sinica,Supplementary Issue ⑴: 15-120.
35. 劉光秀、沈永平、張平中、王蘇民,1994. 青藏高原若爾蓋地區RH孔800-150Ka.B.P.的 孢粉記錄及其古氣候意義. 沉積學報,12⑷: 102-110.
36. 張景廉、劉小琦、張平中、王大銳,1994. 碳同位素與油氣物源示蹤,地質地球化學,26⑵:63-71.
37. 劉光秀、焦克勤、沈永平、施雅鳳、張平中,1994. 青藏高原Younger Dryas事件的證據. 第一屆全國寒區環境與工程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pp. 27-30.
38. 張平中,王先彬,申歧祥,張謙,1994. 陶利廟地區油氣化探環形異常區土壤ΔC的碳同位素組成特徵. 科學通報,39(21): 2015-2016.
39. 張平中等,1993,土壤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 沉積學報,11⑷: 73-77.
⒈ 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1999年);
⒉ 《煤層氣地球化學特徵及資源、災害和環境問題研究》,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4月;
⒊《油氣地球化學勘探理論》,國家級成果登記(編號029);
⒋《土壤ΔC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獲中國科學院首屆地球化學研究會學術討論會優秀論文三等獎,1989年6月,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