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貴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教授
張福貴,男,1955年11月生,吉林省敦化市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文學院博士生導師。1982年1月畢業於延邊大學並留校任教。1985年3月至1986年1月在北京大學進修。1997年畢業於東北師大中文系,獲博士學位。
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等。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際交流學院院長。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在魯迅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中日比較文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引用轉載1000餘次。論著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次,三等獎二次。著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張福貴
1994年5月任吉林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1995年任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4月任吉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1998年9月任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2001年至2012年12月任合併后的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際交流學院院長。2005年11月至今吉林大學黨委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現任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華夏文化論壇Cssci》主編。
2013年7月當選吉林省作協副主席。
現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第一批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獲寶鋼優秀教師獎,長春市勞動模範。
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成員、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專家組成員、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全國中日比較文學學會副
張福貴
張福貴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魯迅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中日比較文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海內外相關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有的觀點成為了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的主題。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比較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比較文學》、《魯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遠離魯迅讓我們變得平庸》、《慣性的終結:魯迅文化選擇的歷史價值》、《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審判》、《中日近現代文學關係比較研究》、《“活著的”魯迅:魯迅文化選擇的當代意義》、《“民國文學”的概念與文學史觀的反思》、《文學史觀與方法論》等學術專著12部,合作譯著《外來文化攝取史論》、《智勝判斷力》2部,主編學術著作和教材10部。論文80餘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文摘報》等轉載。《光明日報》、《文學評論》、《中國文學年鑒》、《中國比較文學》、《文藝研究》、《魯迅研究月刊》、《文學遺產》、《文藝爭鳴》等30多家報刊對其研究成果進行過評介,論著被引用1000餘次。有2部著作、8篇論文被譯成英、日、韓文在國外出版或學術刊物上發表。
寬容的道德哲學與知識分子的職業化問題;
回歸自然,守望精神家園;
國家發展理念與科學價值觀的重大調整;
意識的強化與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再發展;
不能再迴避的歷史課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現代化取向;
“灰色化”:新文學中知識分子向民眾認同的三種過程;
人性弱點與文化罪惡的展示:行為上的“暴民”與思想上的“順民”;
歷史事實與研究範式中間調整心態;
全球化時代與中國現代公民意識的確立;
批評的尺度:現代化、學術化與個性化;
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兩種反現代意識;
堅持文化的開放性與同一性前提;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東北現代文化人格的缺失;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命名問題;
教科書模式與多元化、個性化的學術要求;
黨史體系與人類性、學術化訴求;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從文學史到思想史:中日“無產階級小說”的形象關聯和思想關聯;
儒家思想範疇與價值的錯位;
高校欠債誰是債主——我為吉大喊聲冤;
別太把足球當回事;
歲月如歌:讓詩為歷史作證;
經典化理解:當下魯迅研究不可缺少的主題;
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一般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項目和吉林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0項。論著曾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叢書作者之一)、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教育部第七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六屆二等獎、第二、四屆三等獎,獲吉林省第四、六、九、十、十一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長春市第一、二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等。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論著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曾獲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叢書作者之一)、教育部普通高校社科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各一次)、三等獎(二次)、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五次)、長春市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二次)。
1997年當選“吉林大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被授予“寶鋼優秀教師獎”;2000年入選教育部第四批“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00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當選“吉林省第二批省管優秀專家”;2005年當選“首批吉林省高級專家”;入選首屆“吉林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2007當選“第九批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入選“第二批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工程第二層次”,被教育部授予“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等,並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負責人和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20世紀中國文學》編寫組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等。2009年被聘任為“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2011年入選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2012年榮獲長春市勞動模範稱號。2014年榮獲吉林省勞動模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