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宮山又稱回中山。在涇川縣城西0.5公里涇、芮二河交匯的三角地帶。傳為周穆王與西王母歡宴于山陽瑤池。臨行,對山愛不忍舍,一再回頭觀望,得名。
回山王母宮位於甘肅省涇川縣城以西1華里處的回山之上,景區內主要有
王母宮、
瑤池、回屋、石窟等四個景點。
王母宮山
王母宮始建於
西漢元豐年間,宋初嘉、明靖年間曾兩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毀於兵燹,一九九二年當地政府基於弘揚文化、發展旅遊出發,由民間經理會第三次 籌劃建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
東王公大殿配殿等主體建築,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祖廟所在地,九九年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
中國民俗學會授予“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稱號。主神西王母,俗稱
王母娘娘,
道教奉為女仙領袖,相傳掌有不死之葯、長壽
蟠桃,周穆王、
漢武帝曾在此拜謁過西王母。五帝時,西王母曾派使者幫助
黃帝戰勝蚩尤族,為統一
黃河流域有過積極的貢獻。
傳為周穆王與西王母歡宴于山陽瑤池。臨行,對山愛不忍舍,一再回頭觀望,得名。漢武帝
元封年間(前110-前105),在山上修建王母宮后,經歷代增修,至明嘉靖?輳?522年),山上建有一天門、二天門、
三天門、王母宮、文昌閣、三清樓、玉皇大帝殿、
望河樓、留客處、曉鍾亭、曠如亭等殿宇。二天門上對聯“翠柏赤松,
月明瓊島三千界;
琳宮見闕,花滿玉樓十二重。”清同治年間(1862-1874)廟宇遭火焚,倖存大安鐵鐘、碑碣、
王母宮石窟。現存建築多為建國前後重建。近年每逢農曆三月二十日舉辦
廟會,滿山春風輕拂,花木似錦,瑤池生香,飛閣凌空。遊人遠眺“
涇水碧波”、“瑤池夜月”等美景。詩情畫意,情趣事盎然。
王母宮山
涇川王母宮,
道教宮觀。在甘肅省涇川縣西二公里處的回中山頂巔。祖傳周穆王西遊時曾在此與
王母幸會;又傳說西漢
武帝曾於
征和二年(前91)七夕迎王母之駕於
甘泉,遂薦
仙桃。故後人便於回中山上修建王母宮,其創建具體年代不詳。宮內原主要建築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王母大殿、玉皇閣、周穆王祠、漢武帝行祠、
玄帝廟以及望河樓、曉鍾亭、曠如亭等,規制嚴整,氣勢雄壯;后歷經兵燹戰亂,屢毀屢建。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所重建。
王母宮山
西王母是
中國道教神話傳說人物,實際上,在道教未產生之前,已有關於西王母的神話傳說,《
爾雅·釋地》就有“西王母”記載;《
山海經》中的西王母是一個虎齒豹尾、蓬髮戴勝的怪物;《
穆天子傳》和《
漢武故事》中又演化成了一個丰姿卓絕、能歌善舞的美人形象。尤其是她和周穆王、漢武帝瑤池約會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代詩人
唐彥謙《穆天子傳》詩云:“瑤池 清歌玉管悲,瑤台應有再來期。
穆王不得重相見,鞏為無端哭
盛姬。”作為“天下道教第一山”的
崆峒山,當然有供奉西王母的殿堂,這就是王母宮。
王母宮位於崆峒前山月石峽南口,原址位於山麓小路下方,瀕臨涇河水,此殿創建甚早,清朝
同治年間毀於兵燹。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由道人蘇元像、李明啟等人主持重修並立有一通“重修崆峒山王母宮碑記”石碑,此碑已殘缺,現存王母宮舊址院內。
解放后,王母宮仍保存了有大殿3楹,石室5孔,廂房4間,院內有10多株
松柏樹。
崆峒水庫建成后,在原址上方一百米處新建王母宮大殿,殿內供有王母坐像和侍女像。這裡是遊人從前峽上山的起點。
“涼州熏醋”是
西北人一日三餐離不開的桌上調味品。武威益民食品廠生產的“雲曉牌”涼州熏醋採用多種上乘原料、傳統發酵工藝與現代加工技術相結合精釀而成,各項指標超過國家一級
食醋標準,且含有15
氨基酸和還原糖。產品色澤棕紅,酸味醇厚綿口,久貯不霉不白花,堪稱調味之佳品。
王母宮山
甘肅的
鍋巴始於涼州。
武威是甘肅省第一家引進技術,生產“奔馬鍋巴”的地方。涼州“奔馬鍋巴”有麻辣、
五香、牛午肉鍋巴等系列產品。產品選用銀川精大米、高級
植物油等原料,引進先進調味技術,經特殊工藝處理,保持名菜風味,營養豐富,香酥可口,餘味深長。
甘肅省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訥兩河匯流處。
按地形
武威市可分為三部分,北部荒漠區乾旱少雨、風沙較大,中部平原區地勢平坦、氣候良好,是著名的糧食和水果產區,南部祁連山區涼爽多雨、林木茂盛,是休閑避暑的
旅遊勝地。
·瑞安堡
·海藏寺
·雷台公園
·王母宮山
·王母宮石窟
·雲崖寺國家森林公園
王母宮景區,2000年被
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級景區,99年被海內外民俗學會命名為"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