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山脈

中國山脈

今中國地理的巫山山脈指長江三峽及其渝鄂交界地帶,東北-西南走向的連綿群峰。北與大巴山相連,南面深入武陵山地。

巫山山脈主峰為湖北巴東縣境內的烏雲頂,海拔2400米。巫山山脈是中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界線,西為四川盆地,東為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質地貌


巫山山脈
巫山山脈
中國西部大山。位於重慶、湖北、貴州三省邊界。海拔約1,000~1,500公尺,最高峰烏雲頂海拔約2,441公尺。
長江橫穿其間,形成峽谷,著名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自奉節白帝城到黛溪,長江橫穿石灰岩山地,形成8公里長的瞿塘峽。
兩岸岩壁直立,江面狹窄,最窄處不過100多公尺。自巫山到官渡口長約45公里,長江流向與岩層走向斜交,形成巫峽。
北段河道曲折,兩岸峭壁高出江面100多公尺,山峰高出江面一般為500~600公尺,最高的達1,300公尺,形成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其中以神女峰最為奇秀。長江切穿黃陵背斜形成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

氣候特點


巫山山脈
巫山山脈
長江三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雲霧千姿萬態,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雲紗。

特色物產


三峽兩岸的低山河谷是甜橙和紅橘產地,也是桐油,烏桕和生漆的產區。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暴雨區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岩地區,在長期風雨侵蝕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了氣勢崢嶸、姿態萬千的座座奇峰秀巒。

人文歷史


巫山山脈
巫山山脈
山海經》里記載的巫山,主要在《大荒經》一篇。《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巫山者”。這是第一次確切出現的巫山。這裡上古神話傳說的巫山,指山西晉南的巫山。《大荒南經》說:巫山的西面有黃鳥,有不死之葯,黃鳥也懂得巫術,用玄蛇做道具。

巫山的由來

“巫山”之名源出中國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咸”。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咸山賦》:“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於是山,因以為名”。“巫山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義是指“巫咸山”,而非“巫山縣的山”!實際上,上古傳說“巫(咸)山”神話時,根本都還沒有三峽地區的巫山縣。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安邑”條:“巫咸山在南。”《水經注·涑水》:“涑水西南逕監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經北魏酈道元考證,“靈山”、“巫咸國”、“巫咸山”等均在今山西夏縣境內。
太平寰宇記》“陝州夏縣”:“巫咸山又名覆奧山……巫咸山祠在縣東五里巫咸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記》:“解州夏縣白沙河,一名巫咸河,發源中條山,出巫咸谷。”正因諸多早期地理權威文獻的確鑿記載,近代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徐旭生、以及歷史地理大師譚其驤等,也都確認《山海經》所載巫咸國、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山西省的“晉巫文化”由此被公認為是中國“巫文化”的源流。

歷史上的巫山

“巫山”作為地理名,並非三峽地區獨有!中國至少八個地方都有過“巫山”的記載,見於晉南、濟北、蘇南、浙東、淮北、三峽、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認為這是早期部落遷徙地名搬家,隨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傳播而來。
1、晉南的巫山
山西夏縣的巫山,被公認為中國“巫文化”的源流。近代徐旭生、譚其驤等均確認神話故事《山海經》中所載巫咸國、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
2、濟北的巫山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水經注·濟水》:“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咸淪,地理昭著,賢於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3、蘇南的巫山
《越絕書》:“虞山者,巫咸所居。”《宋元方誌叢刊·郡志》卷9:“虞山,今為海巫山,山即巫咸山所出。”虞山又名海隅山,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
4、浙東的巫山
《會稽志》:“巫山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巫山,一名梅山。”《三國志》卷8裴注引《會稽典錄》曰:“昔越王蘙讓位,逃於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壽邪?”
5、淮北的巫山
漢代樂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原本是描寫江淮水深,無橋可渡,遊子思鄉,臨水遠望,不得東歸。其中的“巫山”是指江淮一帶的“巫山”,並不是三峽地區“巫山縣的山”。
6、三峽的巫山
《後漢書·公孫述傳》:“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東漢時期,今長江三峽地區的“巫山”還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個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群峰。
三國之後,長江三峽才首次出現“分段”命名,但名稱叫法各異,並不固定。如:《荊州記》稱“巫峽(今瞿塘峽)、秭歸峽(今巫峽)、歸鄉峽(今西陵峽)”。直到明清時期,才固定為今天三峽通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至於三峽地區“巫山縣”的縣名出現則更晚,隋開皇三年(583),信州(今奉節白帝城)改屬縣“巫”名“巫山”,三峽地區遂才有“巫山縣”名,並沿革至今!
7、湖北的巫山
宋玉《高唐賦》:昔楚懷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漢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游雲夢之澤,息於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
顧謂左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從此,後人常以“巫山雲雨”詩詞歌賦。這裡典故所指“巫山”原本是今湖北雲夢的巫山,又稱陽台山。南北朝之後,才被人張冠李戴到長江三峽地區。
因現在三峽地區的“巫山縣”與歷史上的“巫山文化”同名,有些人喜歡望文生義,見到詩詞歌賦中的“巫山”二字就誤以為是今三峽地區的“巫山縣”。實際上,宋玉《高唐賦》“巫山雲雨”所指的“巫山”是湖北雲夢的巫山,又稱陽台山!根本不是今三峽地區“巫山縣的山”。
方輿勝覽》:“陽台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賦》處,有裴敬碑載其事。”《太平寰宇記·淮南道》:“陽台廟在縣南二十五里,有陽台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賦》雲楚襄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遂有廟焉。今誤傳在巫峽中縣。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當代學者趙逵夫也認為楚人所說的“巫山”在漢水以南的雲夢澤一帶,故登雲夢之台可以望見“巫山”的高唐觀。
8、湘西的巫山
《通典·州郡》“巫州”條:“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旅遊資源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佈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