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菜
北方菜式
博山四四席,亦屬北方菜式的範疇,又不失魯菜特色,既有地方性的特色,又有魯菜的文化內涵·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隨著博山爐、窯、炭三大行業的興盛,已有“珍珠瑪瑙翡翠琥珀琉璃街”的昌盛景象,商業飲食亦是“車馬輻輳,萬商雲集”的空前繁榮。在這種情況下,博山四四席應運而生。
當時,燕翅席、海參席、魷魚席已在全國流行,特別是檔次較高的全羊席,在北方非常盛行。《簡明中國烹飪辭典·全羊席》就有:“此菜歷史悠久,曾長期在山東流傳,主要用來宴請或祭祀。全羊席上菜次序和菜品內容與‘滿漢全席’相似,以四人‘八仙桌’為格局,四四編製,涼熱咸甜,諸色點心,十分豐富……”在這裡面就有:每位四平盤、四整鮮、四蜜堆、四素碟、四葷盤、八大碗、四燒餅、四小菜、四泡菜等。
博山特色菜
博山四四席
其產生,究其源淵,很有可能是從“燕翅席”、“全羊席”的上菜程序上演變而來的。它的形成,有資料可查的應首推博山“聚樂村”。據《博山區志·人物》記載:“……王廣鏞,博山人,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廚師,1919年夏,他與欒玉琢合作在博山創辦聚樂村飯店。欒玉琢任經理,精通北京公館菜的製作工藝;王廣鏞任副經理兼紅白兩案,通曉濟南飯館菜的烹制方法,兩人珠聯璧合,在長期的烹飪實踐中,創造出一大批具有博山特色的飯菜品種和受人歡迎的筵席格局……四四席(四冷盤、四行件、四大件、四飯菜)的格局,自他們首創以來,歷經70餘年仍為廣大群眾所採用。”《顏山廣記》也有介紹:“博山過去盛行三台席,即六碟、六小碗、三大件,‘聚樂村’在此基礎上,改進為四四席,即四盤、四碗、四行件、四大件、四花和兩道點心。”
制湯及其應用講究
魯菜精於制湯以濟南菜為代表,王廣鏞通曉濟南飯館菜的烹制方法。博山四四席菜式裡面湯菜較多,對制湯比較重視,用料相當講究。湯,又有清湯、高湯、奶湯、素高湯之分,不同菜使用不同的湯,不同的湯有不同的製作工藝。如:“清湯燕菜”必須用高級清湯製做,高級清湯的原料必須是新鮮的豬肘子、老母雞、肥鴨等,用慢火燒至酥爛,然後將原料取出,再用“紅俏”、“白俏”分別清出渣滓后才能使用。“紅俏”是用雞腿肉剁成茸泥,“白俏”則將雞脯肉剁成茸泥后必須用清水氵解開成茸汁時才能使用。高湯的製做較清湯要簡單一些。製做奶湯時間要長且用中火一直保持沸滾,待湯煨至呈乳白色稠濃時,用潔紗布將湯過濾後方能使用;素高湯則是用黃豆芽加調料煮制而成。
內容與程序講究
博山四四席無論是從筵席的內容或者是上菜程序都比較講究,特別是筵席上大件前的每一道程序,都配有相應的“喝頭”。所謂“喝頭”,實為飲品。如上四手碟或四乾果時飲品為茶水,之後上四點心,飲品隨之改為杏仁茶;一邊吃一邊喝,這是酒前墊墊肚子,以免空腹喝酒;上四鮮果時飲品就要用紅酒來代替了,這是墊底酒,預示著酒席即將開始,這種喝法點到而已,很快便結束。這時的侍台服務員立刻撤台,迅速整理檯面衛生(但四手碟或四乾果仍保留在檯面上,隨後上的四平盤也一樣不能撤台,直至宴會結束),重新布台,換上新餐具,然後上四平盤,斟上白酒,筵席這才算正式開始了。
平盤上后,便是頭菜,所謂頭菜也叫第一大件,第一大件便是這桌宴席的菜式名稱,頭菜是魚翅,即為“魚翅席”,頭菜上海參即為“海參席”。跟著第一大件之後的第二道菜,是第一行件,上菜程序是這樣,一大件之後總跟著一行件。第一大菜之後便是第一熱菜,大菜的價格要佔筵席價格總額的50%,第一大菜價價格要佔大菜價格總額的50%,熱菜價格要佔筵席價格總額的30%,第一熱菜的價格要佔熱菜價格總額的50%。博山四四席的排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把筵席中貴重的菜品放到前面上,價低及清淡一些的菜品放到宴席的後面,這樣也是符合飲食習慣的。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筵席的上菜方法曾作過精闢的歸納總結:“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濃者宜先,薄者宜后,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后。”以此法結合今天的筵席布局來看,博山四四席是符合歷史傳統習慣的。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還說:“度食客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如今,博山地方筵席傳統習慣還是把魚、甜品、時蔬等清淡菜品排在了筵席的後邊上,且有“砸魚湯”的風俗習慣。“砸魚湯”是博山區域的一大特色,一是體現了一魚兩吃的效果;二是魚湯本身確實有解酒醒腦之功效,酸甜香辣適口,還能開胃刺激食慾。
禮節與忌諱講究
古人曰:“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有著根深蒂固的陳規陋俗,博山四四席同樣也擺脫不了一些傳統觀念的束縛。
前面所提到的《簡明中國烹飪辭典》里說:“以四人‘八仙桌’為格局,四四編製……”這裡面所說的“八仙桌”只坐四人,看來是小方桌了,坐八人的大方桌才能稱得上“八仙桌”。
博山四四席正宴的傳統坐法是,八仙桌坐八人,坐七人者稱為敞口席,此宴適宜於結婚喜宴的官客席(當地稱油客席)以備勸酒者搭坐此空位,若坐九人者,俗稱掛角席,屬於平常普通筵席,也就不那麼講究了。
筵席座次上按長、幼、尊、卑而論,一般家宴長者為上,正式場合上,居官者為尊。據說明太祖就曾下令:居官之人除非在宗族及至親的家庭便宴上,可按長、幼之禮分座次飲酒外,在正式筵席上必須按尊、卑之禮。居官之人,在親戚宗族中即使輩分較低,年齡較輕,也要坐在上輩、長者的上席上。上席是以正門或落台之地為準,正對面為上,上席二人左為尊,酒席上都要按座次行酒。
黑瓜子、白瓜子、塊糖、煙捲各一碟為四手碟,適宜於民間宴席或在酒家包桌自辦的筵席上用,一般由主辦者自備,酒家只提供盛器。
酒家準備是從四乾果開始,然後上四點心。四點心忌諱上麻花,諧音有“麻煩”之嫌;上四鮮果時,忌諱上梨,梨和“離”同音。筵席上整雞、鴨、魚時,有“雞不獻頭、鴨不獻尾、魚不獻脊”之說;倒茶斟酒要“茶要淺,酒要滿”,喝酒碰杯同干時,酒杯必須喝凈,有“滴酒罰三杯”的講究。另外還有一些講究,如划拳免說五數、猜指攥拳頂無名指、遲到者要罰酒等至今仍在流行。至於罰酒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韓詩外傳》記載,春秋五霸之一,齊國的齊桓公在宴請群臣時,就規定了“後者罰飲一經程”。
菜式寓意講究博山四四席的菜式,也按北方的“一冷二熱三湯”的程序上菜,除非像魚翅席或海參席等已定菜式的筵席,頭菜必須和菜式相符外,其他的一些大件,如通天海參、八寶布袋雞、豆腐箱、四喜丸子、鍋燒肘子、糖醋鯉魚等,或者是行件,如炸排骨、熘肝尖、爆炒腰花、全家福、八寶飯、晾糕等,都可根據不同的筵席內容和不同的價位標準隨時變換,且變換的菜品名堂、寓意要和筵席的內容相適宜。
如結婚喜宴,一般都有八寶飯這道甜品,因其有紅棗、花生、桂圓、蓮籽等原料,取其諧音,有“早生貴子”這一吉祥寓意。
若老人壽宴,可上一道四喜丸子,有“福、祿、壽、喜”之意;喬遷宴常安排一道晾糕,寓其新居寬敞“梁高”,有步步登高之意;一般的家宴可上道寓意闔家幸福美滿的“全家福”。另外送行、接風至今還盛行“出門餃子,還家面”的傳統習慣。
四喜丸子這道菜,還有一種說法是和宋洪邁《容齋隨筆》所載的《四喜詩》相聯繫,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因此詩明朝年間曾被編入通俗塾書中,故民間廣為傳誦。
菜品盛器講究
古語中:“美食不如美器”這種說法雖有喧賓奪主之嫌,但也說明一個問題,即盛器在筵席整體效果上的重要性。
博山四四席中的盛器比較講究,盛器不僅僅體現在宴席的整體效果上,而且還是區分大件或行件的重要標誌之一。一般10寸湯盤和10寸以上的(包括10寸)平盤裝菜為大件;8寸平盤一般只盛冷盤;8寸湯盤就是行件。端菜上桌,懂行的人不看菜,只看“窯貨”就知道這是大件或是行件,這也是博山四四席的地方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