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學院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是中國建立最早的化學院、系之一。前身是1893年(光緒十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煉鐵廠建立的化學學堂。1953年全國進行院校調整,湖南大學化學系和南昌大學化學系併入武漢大學化學系。
1997年12月在化學系的基礎上組建武漢大學化學學院。2000年8月新的武漢大學成立,2001年1月,武漢大學化學學院被重組合併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簡稱化學學院)。學院高有化學系、高分子科學系、應用化學系和學院實驗中心四個教學單位。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是我國建立最早的化學院、系之一。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光緒十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煉鐵廠建立的化學學堂。1896年化學學堂併入湖北自強學堂的格致門,后改為化學門。191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成立,設數學理化部。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組建,正式定名為武漢大學理工學院化學系,王星拱教授擔任化學系首任系主任。1953年全國進行院校調整,湖南大學化學系和南昌大學化學系併入武漢大學化學系。
1997年12月在化學系的基礎上組建武漢大學化學學院。2000年8月,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立新的武漢大學。2001年1月,新武漢大學對院系進行學科歸併,由合併的四校相關專業組建成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簡稱化學學院)。
武漢大學化學系建系以來,著名化學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掄院士曾在化學系任教,對化學學科的發展和學風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化學學院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化學業人才和優秀的科技和企業領導骨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有十二位是化學學院的畢業生或教師,其中:曾昭掄、柯俊、彭少逸、陳榮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錢保功、卓仁禧十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梁駿吾和張高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學學院現有教職工205人,其中:院士3人,特聘教授2人,教授64人,副教授55人,講師19人,助教3人。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0人,工程師(實驗師)27人。
我院是國家“211”和“985”重點建設單位。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分析化學;湖北省重點學科: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有教育部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有機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兩個重點實驗室:化學電源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重點實驗室。有國家計量論證合格單位:分析測試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後批准在化學學院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分析化學和與電化學三個學科設特聘教授崗位。
我院下設四個教學單位:化學系、高分子科學系、應用化學系、和學院實驗中心。承擔全校各專業的化學理論和實驗課程。學院本科生教育設四年制化學專業、材料化學與物理專業和應用化學專業。1993年,教育部批准武漢大學化學專業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我院化學專業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涵蓋了物理化學、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五個二級學科;材料化學與物理和應用化學為博士點;化學工藝為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5年設立化學專業博士后流動站,接受國內外博士后研究人員。學院接受校外訪問學者、進修教師和來自各國的留學生。
我院現有在校本科生736人,其中:基地班200人,材料化學與物理93人,應用化學3人。在校研究生577人,其中:博士生279人,碩士生298人。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員12人。外國留學生10人。
我院是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專業點之一,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學院中心實驗室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將學院的科研方向和企業的生產難題引入本科生實驗,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外著名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實驗室全面向本科生開放,本科生廣泛開展科學研究,已經形成我院本科生培養的顯著特色。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院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已涉及國防、能源、材料、環境和生命科學等領域。分析科學、化學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機功能材料、熱化學、超分子化學、無機新材料、電廠化學等領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國的前列,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的化學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