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布厄
其布厄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稱其伯、其白、其奔等。漢族稱傈僳琵琶。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碧江、蘭坪、瀘水、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保山地區騰衝、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龍陵等地。
其布厄因流傳地區的不同,在琴的大小和弦數上也有區別。既有30厘米左右的小其布厄。也有一米多長的大其布厄。在龍陵地區,其布厄的琴筒圓周長度與弦枕到琴筒長度相等,所以,琴身長的琴筒也大,琴筒小的琴身也短。在保山、芒寬一帶還流傳有四弦其布厄,琴長7O厘米左右,琴筒橢圓形,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膠以薄木板。
在傈僳族山寨里,流傳著阿迪傳琴的故事:傳說很早以前,一戶傈僳人家有七個兄弟,阿爺叫他們出門去學本領,三年過後七個兄弟都回來了。老大學到開山耕地本領,老二學到蓋房起屋本領,老三學到編製篾器,老四學到射弩打獵,老五學到捕魚撈蝦,老六學到看病抓藥,阿爸高興得每人獎給一筒蜂蜜。輪到老七阿迪,他拿起四弦其布厄彈了起來,那琴聲就像叮咚的山泉流水,又似珍珠落到玉盤,優美動聽。他又繞著火塘舞了起來,先跳轉圈舞,再跳踢腳舞,又跳三步舞、趕腳兩步舞、搖身舞,並模仿各種飛禽走獸和家畜的動作,跳出各種優美的舞蹈。他的表演受到鄉親們的歡迎,男女老少興高采烈,笑逐顏開。可阿爸卻很惱怒,罵他謀生本領沒學會,只學到遊手好閒的騙術,便把他趕出了家門。阿迪來到荒野山坡上,用竹桿和茅草搭起窩棚,坐在窩棚門口彈起悠揚的樂曲。琴聲傳到了怒江深處的龍宮裡,龍王請阿迪到龍宮彈琴跳舞,給龍子龍孫傳授技藝。為了感謝他,龍王把美麗的龍女嫁給他,又幫他在山坡上蓋起樓房,開出良田。六個兄弟和阿爸見了,知道阿迪學到的也是一種本領,轉怒為喜,和好如初。阿迪把本領教給了鄉親們。從此,怒江兩岸到處都有了其布厄,有了歌舞,有了歡樂。
(圖)其布厄
傈僳族的其布厄,線條粗獷而奔放,在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條色彩艷麗的背帶,拴繫於弦槽和琴尾之間,它不僅便於挎著演奏,還起著美化和裝飾作用。背帶常用各種彩色棉線或絲線織成,兩端飾以散須、刷須或泡花球,尤以系在琴頭一端的飾物更為華麗奪目,它表現出傈僳婦女精巧的編織手藝。在德宏州的龍陵一帶,則普遍使用著用紅、白或蘭、白兩色綢布縫製的背帶。
其布厄
其布厄在為民歌伴奏時,常常邊彈邊唱,與“琵琶彈唱”酷肖,歌詞內容廣泛,多為表現愛情生活。在為歌舞伴奏時,常以其布厄為領奏或主奏樂器,並由傈僳三弦、呃吱、竹簧、笛子、葫蘆笙和木葉等樂器配合演奏。男子奏其布厄、三弦、呃吱和葫蘆笙,女子奏竹簧、笛子和木葉,不奏樂器者則歌唱,這種表演形式稱為“琵琶歌舞”。在這種器樂合奏中,平常至少要用三、四支其布厄,有時可多達二十支左右。舞蹈表現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反映農耕生產、狩獵過程、日常生活、社交戀愛和模仿鳥獸動作的各種舞蹈,併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傳統舞蹈伴奏曲,如《砍山地》、《打穀子》、《找馬麂》、《紡線舞》、《盾牌舞》、《三步舞》、《青蛙跳》和《陽雀舞》等等。迪慶州維西的舞曲有《踏妥光》等,怒江州一帶的舞蹈伴奏曲有《千木千》等。
其布厄的定弦沒有固定的標準,多以琴弦鬆緊適度、音響效果好為準。
三弦其布厄常按“軟調”定弦,即從裡弦到外弦是四、五度關係,如定成(g、c1、g1)或(a、d1、a1),有時也定成同度、五度關係的“硬調”。
四弦其布厄,常用的定弦是(g、c1、e1、g1)或(a、 c1、e1、a1)。
其布厄的曲調據說有72 調之多,內容通常是反映傈僳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旋律明快流暢,節奏性強,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演奏其布厄多採用立勢,將背帶挎於肩上,琴體斜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食指拔彈琴弦發音,也有用牛角或木製圓形琴拔彈奏的。演奏技巧有彈、撥、扣撥、連彈和掃等。音色純凈、明亮。深沉、渾厚。演奏四弦其布厄,右手使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彈撥。音色纖細而甜美。
最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在邊彈邊舞的場合里,有的彈奏者將其布厄舉在頭頂上平彈,更有的將其置於頸后的左肩上彈奏,頗有“反彈琵琶”之趣。此外,也有男女二人共彈一琴之舞,即二人相對,女子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摟著男子腰部,男子用左手摟著女子右肩,右手撥彈琴弦,兩人邊彈邊舞,持琴者和彈奏者還經常調換。還有男女二人串彈兩支其布厄的舞蹈,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集體串彈舞,大家圍成一圈,每人手中一琴,甲彈乙按,乙彈丙按,……邊彈邊舞,氣氛熱烈,妙趣橫生。
在傈僳族,逢年過節、婚嫁喜慶、新房落成、豐收獵獲之時,人們都要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還時常通宵達旦。其布厄是傈僳族人民喜愛的彈弦樂器,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寵愛,主要用於獨奏自娛,並常在社交和愛情生活中使用。
較著名的獨奏曲有:《阿資匹其本其尼阿》、《尼窩尼窩》、《傈僳調》、《彈調》和《結婚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