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祥

張致祥

1909年出生,江蘇常州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北平《文史》雜誌編輯,後任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委員,平西《挺進報》社社長,《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宣傳部部長。建國后,歷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顧問,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簡介


張致祥老人
張致祥老人
張致祥,原名管亞強,1909年10月生於江蘇常州。1926年在天津南開中學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南開中學肄業,曾任南開中學學生會主席和校共青團領導人。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脫黨。后考入中國大學北平清華大學研究院參與愛國救亡活動。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1936年重新入黨。1933年後在中國大學任教,並任北平《文史》雜誌、《*旦》雜誌編輯,北平作家協會理事,北平抗日救國會常委。曾任共青團北平東城區委書記、北平作家協會常委、北平和華北各界救國會執委,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常委,平西挺進報社社長,平北抗日根據地專員、地委常委,晉察冀日報社副總編輯,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與了開國大典籌備和部分現場指揮工作;天安門設計負責人,主持設計了天安門,觀禮台及升旗旗杆等 ,負責天安門城樓的布置工作。他把城樓的布置方案:“八面紅旗、兩條標語——東為‘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像掛正中,樓上八個大紅燈籠,金水橋上布滿鮮花”,報給周恩來。周恩來只否定了金水橋上擺鮮花這一條,認為小家子氣,其它建議都採納了。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軍區黨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委副主任、黨組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78年2月到中聯部工作,任副部長。
張致祥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相關經歷


1949年10月1日開國盛典即將開始時,張致祥站在天安門城樓西側,在毛主席邁上最後一層台階時,他向軍樂隊指揮揮動紅綢子,《東方紅》樂曲奏響,開國大典開始。然後,他和大嗓門的榮高棠一起領喊口號。
建國后,歷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顧問,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擔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身)副主編、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是由周總理親自點將的開國大典指揮之一,主要負責廣場布置和樂隊指揮;天安門設計負責人,主持設計了天安門,觀禮台及升旗旗杆等。電影《天安門》中張部長原型。
張致祥與閆樹軍
張致祥與閆樹軍
組建東方歌舞團:1960年在緬甸歸國途中的飛機上,周總理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的需要,同意對外文委主任張致祥提出組建東方歌舞團的構想。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以“東方舞樂班”為基礎,從中央歌舞團抽調了一批業務骨幹,從全國各地抽調一批尖子演員,東方歌舞團於1962年1月13日宣告成立了。
建議將德國醫院更名為北京醫院。
向聶榮臻元帥建議將榮臻學校更名為八一學校,今北京市八一中學。
參與歌舞史詩《東方紅》領導小組
7月24日,也是周恩來“透氣”的第三天,周揚以中央宣傳部請示報告的形式向陸定一康生並周恩來、彭真寫了一個報告,提出創作一個概括地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歷程的大型歌舞,供國慶演出。
周恩來仔細地審閱、修改了這個報告並最後拍板定奪,決定大歌舞立即上馬,保證在國慶節上演。領導小組以周揚為組長,梁必業林默涵等為副組長,齊燕銘、張致祥、陳亞丁、周巍峙、許平、呂驥等為組員;組織指揮工作小組以陳亞丁為主任,周巍峙、許平等為副主任。
關於大歌舞的名稱問題,考慮到上海的《在毛澤東旗幟下高歌猛進》這個題目太長,會上有人建議用“東方紅”。周恩來眉頭一挑,露出了讚賞的笑容,立即表示贊同,認為這個題目很好,既精鍊又切題。
在《東方紅》的創作與排演中,周恩來是名副其實的總導演,從作品主題的確立到藝術表現手法再到原則分寸的把握,從某些細節的處理到道具的使用再到服裝顏色的選擇,周恩來無不親自一一過問。

百歲辭世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顧問張致祥同志(部長級待遇),於2009年12月18日在北京醫院病逝,享年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