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協調發展
三化協調發展
三化協調發展在河南地區實行,包括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重點在於推進“三化”協調發展。
三化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努力促進“三化”協調發展——這是河南省郭庚茂省長在河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把握好的六個原則之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河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相輔相成。推進“三化”協調發展是破解河南當前發展中若干重大問題的關鍵環節,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打破傳統模式,在遵循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河南實際,立足當前,著眼未來。
1、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河南能源、原材料等資源與資本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的產業結構,不利於“三化”協調發展,必須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把推動自主創新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繼續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進一步加快技術改造創新,為新興戰略支撐產業釋放發展空間。進一步推動自主創新,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省內資源與國際國內資源的產業對接與優勢互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孕育和發展新的先進生產力。要兼顧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共同發展,以充分發揮河南的人力資源優勢,保證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2、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最主要的渠道,服務業發展滯后,必然抑制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從而阻礙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各級政府與領導一定要把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結構、擴大就業的重要方面來認識。要制定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明確支持現代服務業具體方向。突出重點。就河南的具體情況來看,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業、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加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工農業的融合。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動現代服務業持續、協調、快速發展。
3、積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著互動發展的內在聯繫,但河南的“三化”協調發展的這種內在機制受到了城鄉分割制度的制約。因此推進“三化”協調發展,必須打破分割,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交通、供水、流通、能源、信息網路體系,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城鄉統籌、區域共享。要建立健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此外,在當前城鄉發展差距依然較大的背景下需要特別關注人才、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問題,尤其要努力促進人才由城到鄉的流動,加大城市教師、醫務人員、文化工作者支援農村的力度,鼓勵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以及那些已積累一定資本或經驗的外出打工者到農村服務、創業,為農村經濟提供更多的人力與社會資本,以助推農業現代化。
4、堅持走產業城鎮融合發展之路。只有產城融合,才能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空間和就業部門的雙重轉變,從而持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因此,促進河南“三化”協調發展,必須堅持走產城融合發展之路,建設產業生態良好、吸納就業充分、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鎮。要科學規劃,同步完成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並與城鎮規劃協調銜接。要強化城鎮產業支撐,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按照整合資源、提升功能、強化特色、增強競爭力的要求,科學規劃園區建設,使之成為外來投資的密集區和集約發展的示範區。要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非農產業向城鎮集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使城鎮發展節奏和規模與產業聚集速度及程度有機結合。要堅持從河南人多地少、作為農業大省肩負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基本省情出發,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城鎮建管水平,著力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萌芽時期(1984~1990年)、雛型時期(1991~1997年)、形成時期(1998~2004年)和提升時期(2005~2013年)。
科學的決策是正確行動的指南。任何區域發展戰略的成功實施,都需要頂層設計決策。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決策中,往往有初始提出、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河南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時期(1984~1990年)、雛型時期(1991~1997年)、形成時期(1998~2004年)和提升時期(2005~2011年)。在這個過程中,河南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走出了一條不以犧牲糧食和農業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回顧和總結河南“三化”協調發展戰略決策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對於更加自覺地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河南科學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一時期(1984~1990年),河南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三化”協調發展戰略,但在省委省政府的一些文件和省主要領導的有關講話中,反映出在把握河南省情和提出河南發展的對策中,閃爍著許多“三化”發展的思想萌芽和觀點火花。
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到改革開放前,河南的糧食產量一直低迷,保證不了本省人民的吃飯需要,糧食和農業始終是河南最大的問題。1978年,全省糧食產量只有420億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上世紀80年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保障了農民的勞動成果,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加之農業科技不斷進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河南農業實現了飛躍發展。1983年全省糧食總產量增長到581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糧食除滿足本省需要外,還能輸出省外,甚至開始出現“賣糧難”現象。為此,198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布了《省委關於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意見》,做出“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決策,提出“大力發展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努力搞好糧食轉化、增值”。同時提出“採取有力措施,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與城市工業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積極探索城鄉改革同步發展的新路子”。
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河南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各種發展思路激烈碰撞,既有沿海發達省份加速工業化的巨大誘惑,也有河南重農意識造成了發展思路上的困惑,經濟發展進入緩慢期,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均落在全國後面,與沿海省份的差距逐漸拉大。沿海地區大力推進工業化帶來的經濟繁榮,也給河南各級政府帶來了很大思想衝擊。這一時期許多領導幹部到經濟發達地區進行考察,多數人認為河南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工業化程度的落後上,工業化是河南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沒有工業化,河南要想擺脫貧困落後面貌是一句空話。1990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舉行“學習先進經驗,加速振興河南步伐”報告會上,時任河南省長的李長春同志提出:“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速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面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把大力發展城鄉集體工業作為振興河南的戰略措施來抓”;“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下決心抓好產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企業管理,使我省工業躍上一個新台階”。
這一時期(1991~1997年),在探討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如何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工業與農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思路,並探索了河南的城市化道路,為下一時期河南“三化”發展戰略的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1991年1月,河南省五屆二次全體會議,確定了“一高一低”的戰略目標,即河南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要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增長速度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2年,隨著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目標,新一輪解放思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區域經濟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期,面對新的不能再錯過的歷史機遇,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破解發展難題?結論是必須加快工業化進程,這逐步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河南省決策層深知,對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來說,工業化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的必經階段,也是河南實現富民強省的必由之路,越是農業大省越要大力發展工業,但絕不能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否則,既不符合河南的省情,也會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影響穩定大局,河南必須探尋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相互促進,河南必須在強農興工中尋求經濟轉型。
河南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在“農”這個字里蘊含著巨大的產業機會和市場潛力,是河南工業化進程的重要突破口。1992年以後,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不斷解放思想過程中,科學分析河南省情,制定了“以農興工、以工促農、農工互動、協調發展”的發展戰略,堅持“跳出農業抓農業、圍繞農業上工業、上了工業促農業”。“八五”期間,河南省委省政府圍繞“一高一低”的戰略目標,提出“工業、農業兩篇文章一起做”和“兩道難題一起解”(工業化緩慢、農民增收困難),採取有力措施,積極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全省工業化進程,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1994年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文件中提出,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和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農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有償轉讓和入股。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大部分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並有穩定收入的地方,可尊重農民意願,允許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同時,河南積極探索城市化道路。1994年,省政府計經委組織開展了中原城市群開放戰略研究。當時,中原城市群是指沿隴海鐵路的河南段兩側,以鄭州為核心的較為密集分佈的15個城市。其中,有特大城市鄭州,大城市洛陽、開封、新鄉,中等城市焦作,小城市鞏義、新密、新鄭、滎陽、登封、偃師、衛輝、輝縣、沁陽、濟源。研究認為,中原城市群在世紀之交期間應朝著都會帶的方向發展,在我國中原地區豎起一座新的可帶動周圍地區開放開發的核心經濟區。因此,必須樹立大系統的觀念,明確建設都會帶城市體系的指導方針,制定聯體成片的布局原則,打破行政區劃壁障,清除各自為戰的思想,按照一個統一的群體大規劃全面展開各市城建和經濟布局,充分發揮中原城市群的互補優勢和聚合優勢。
1995年,結合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制定,省計委組織編製了《河南省生產力布局規劃綱要》。《綱要》提出以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幹線為依託,按“六個”層次展開全省生產力布局的規劃:一是抓緊抓好鄭州商貿城建設,使其逐步成為有較強吸引力、輻射力的經濟中心城市;二是加快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步伐,加強分工與協作,逐步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一個經濟密集區,在全省經濟振興中發揮龍頭帶頭作用;三是依託交通主幹線,改造和建設一批對增強河南經濟實力有重大影響的工業基地。重點抓好洛陽、鄭州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發展,加快洛陽、濮陽、南陽石化基地,焦作、平頂山能源和重化工基地,開封精細化工基地,以及安陽、新鄉、鶴壁電力工業基地建設;四是抓住京九鐵路全線開通的機遇,加快以商丘及潢川、台前為重點的沿線市縣的開放開發,建設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水城能源基地,推動豫東和豫東南經濟的發展;五是抓住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豫西山區、豫南山區四大農區的綜合開發,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重點發展糧棉油產品生產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豫西山區和豫南山區以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為重點,搞好旱地農業及礦產資源開發,加快發展步伐。1995年11月30日至12月,河南省委五屆十二次全會在鄭州召開,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長春同志在全會上強調:要切實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突出抓好國有企業改革這個中心環節,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這一時期(1998~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發展戰略,採取了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等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動員全省上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
農業大省的工業化需要立足農業,不能片面理解工業化。只有依據省情選擇主導產業,立足豐富的農業資源進行深加工,使農業“長入”工業,大力培育和發展涉農工業,才能在延伸產業鏈條中實現農業的新突破和更大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期,河南農業獲得了新的發展,1999年糧食產量創紀錄達到851億斤。但由於農產品原字型大小多,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以及隨之而來的新一輪“賣糧難”、財政補貼庫存壓力增大等問題,加上畜禽、油料、蔬菜等農產品也相對過剩、銷售不暢,導致農業效益持續下滑。針對這種狀況,河南省委省政府果斷作出了化農業資源優勢為商品競爭優勢、加快向農產品精深加工進軍的重大抉擇。2000年1月,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調整農村經濟,發展鄉鎮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方針。接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振興河南經濟”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此後河南連續幾個五年計劃把食品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帶動了河南經濟發展的深刻轉型。
2001年10月,河南省委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陳奎元同志代表省委在大會作的報告中指出: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業現代化,要把城市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來抓。2002年12月,河南省委七屆三次全會又提出,要認識和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強化工業意識、城市意識,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的同時,推進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003年,李克強同志任河南省委書記。這一年,是河南決策頂層形成“以工業化為先導,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發展戰略的最為關鍵的一年。在2003~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閃爍著“三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思想和大政方針。2003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布了《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決定》,詳細闡述了2003~ 2020年河南省的城鎮化戰略。《決定》指出: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實現工業化、優化城鄉布局、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速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決定》提出了全省城鎮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主要目標,要求突出城鎮化發展重點、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深化城建投融資體制和公用事業改革,大力發展城鎮經濟,營造加快城鎮化進程環境,加強城鎮規劃和行政區劃調整工作。
2003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發《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這是一份比較全面而系統地闡述河南“三化”發展戰略的非常重要的文獻。《綱要》確定了全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基本途徑、發展布局和戰略舉措。《綱要》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努力完成基本實現工業化這一歷史性任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河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要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綱要》提出,要加快工業化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城鎮化進程,充分發揮城市的聚集輻射帶動作用;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綱要》還提出: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是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的城市密集區。在此前後,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同志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可以發展成為全國區域性範圍內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影響的經濟隆起帶。要加快這一區域的發展步伐,從整體上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使之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的龍頭。”
2004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頒布的《關於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系統提出了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舉措。《意見》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通過科技水平的提高、產業鏈條的延伸、現代要素的引進、市場機制的強化和服務體系的建立,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品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努力把河南建設成為農業組織程度較高、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強、農業機械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應用較為廣泛的現代農業強省。為此,《意見》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做到“七個堅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堅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堅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和壯大現代農業企業;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這一時期(2005~2013年),豐富和完善了“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戰略的內涵,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是貫穿整個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主線和核心。提出在“三化”協調基礎上推進“四化”同步發展。
為了促進河南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頒布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全省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和工作舉措。《意見》指出:河南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城鎮規模較小,基礎設施較差,城鎮功能較弱,一些體制性障礙還在影響著人口、資源等要素向城鎮聚集,推進城鎮化的任務依然很重。《意見》就進一步促進河南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見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強城鎮化的產業支撐;破除體制障礙,改善城鎮化發展環境;放開投資市場,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進城市規劃工作,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資源,努力建設節約型城市;加強對城鎮化工作的領導。
2005年10月,河南省委七屆十次全會通過的《河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2006年2月頒布的《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又提出:以工業化為核心,加快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業現代化,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增長質量,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河南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上,作為頂層決策的突出標誌,是2006年6月河南省政府頒布的《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以加快城鎮化為核心,以構建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為著力點,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使農村和城市共享現代文明。《意見》選擇鶴壁、濟源、鞏義、義馬、舞鋼、偃師、新鄭等7個市為試點,為全省推進城鄉一體化取得經驗,提供示範。《意見》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產力和人口空間布局,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有序向城鎮集中、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城鄉資源共享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城鄉融合;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體制創新步伐,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輻射;把推進城鄉一體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形成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為重點的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河南“三化”協調發展戰略不斷得到豐富。2006年10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徐光春同志在河南省委八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指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取得新突破。要下大力氣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努力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要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走城鄉互動、區域協調、體系合理、發展集約、以人為本理念得到充分體現的新型城鎮化路子;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取得新突破。要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7年1月,召開的河南省委八屆二次會議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大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力度,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同年12月召開的河南省委八屆五次全會指出:狠抓糧食生產不動搖,堅持發揮優勢和承擔責任相統一,堅持發展工業不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堅持在加快工業化進程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堅持在城鄉互動中培育新的增長極。2008年8月,河南省制定了《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建設規劃綱要》,《綱要》力求在河南現有糧食年產1000億斤的基礎上,到2020年再增加年產300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這是河南省切實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糧食安全重任的生動體現。
2009年,盧展工同志任河南省委書記后,在組織大量調研、廣泛討論、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大決策。2010年11月召開的省委八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中原經濟區是探索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的載體和平台。全會通過的《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必須把城鎮化帶動“三化”協調發展作為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關鍵性、全局性戰略舉措。全會審議並原則同意《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綱要(試行)》把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首要重要戰略定位,確定為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範區。《綱要(試行)》指出:要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帶動作用,統籌安排城鎮建設、產業集聚、農田保護、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協調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現代城鎮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率先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綱要(試行)》提出:要構築“三化”協調新格局。產業、人口、生產要素集中度明顯提高,基本建成生態高效的現代城鎮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的良性互動局面;新型工業化帶動和提升農業現代化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2011年4月頒布的《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又進一步提出: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出發點和著力點,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綱要》用三篇的篇幅系統詳細闡述了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新型城鎮化,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綱要》還提出了以空間布局的優化推動“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戰略布局。
2011年9月28日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貫穿了“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主線。《國務院意見》指出:“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2011年10月20日,盧展工書記在中共河南省九次代表大會上作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而努力奮鬥》的報告中指出:前不久國務院制定下發了《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此為標誌,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盧展工書記強調: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從根本上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是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實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走好這條路子,一是要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二是要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支撐能力。三是要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維護糧食安全、促進城鄉繁榮。四是要強化“三化”協調的保障能力,增強發展後勁、推動持續發展。五是要強化“三化”協調的驅動力量,破解發展難題、拓展發展空間。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此,河南省委在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決議中,強調了信息化在推進“三化”協調發展中的重大作用。2013年,在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要求河南省“要在‘三化’協調基礎上邁向‘四化’同步協調推進。”這標誌著河南省“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戰略決策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是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與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努力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是把重視項目投資與擴大消費、增加出口結合起來,努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努力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四是把推動自主創新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努力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六是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努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