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罐
飼養鬥蟋蟀的器皿
用來飼養鬥蟋蟀的器皿,叫做蟋蟀盆,也稱為蛐蛐罐。蛐蛐罐有瓷制、陶制、玉制、石制以及漆器製品。而最有價值的,是瓷制和陶制兩種。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窯和官窯燒制的,作為貢品專供皇室使用,極少傳至民間。御窯、官窯燒制的蛐蛐罐精緻無比,種類紛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後,蛐蛐罐的花色品種更加繁多,製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於罐底。蟋蟀罐的製作工藝分南北兩個流派,北方罐製作較粗糙,壁厚,形狀單一,花紋少;而南方罐形狀繁複,花紋多,做工極為精緻。
北京琉璃廠老古玩商中曾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六個子玉蛐蛐罐能換一對道光官窯粉彩龍鳳碗。”別小看這一隻只小小的蛐蛐罐,它最能體現蛐蛐主人的身價,自古名家製作的蛐蛐罐都身價不菲,其中由趙子玉製作的在清末民初時就值百八十現大洋。
在蛐蛐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蛐蛐罐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存世最早的蛐蛐罐,應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
趙子玉是清康熙時製作蛐蛐罐的名手。製作的蛐蛐罐名品甚多,有“綠泥”、“鱔魚黃”、“瓜皮綠”、“藕荷色”、“倭瓜黃”等品名。趙氏所制,多題有“恭信主人”、“淡園主人”、“古燕趙子玉造”、“古燕趙子玉制”、“樂在其中”、“大清康熙年制”等款識。但流傳的趙氏蛐蛐罐多為仿製贗品,真品甚少。陶器鑒賞家認為,趙氏真品,器表有一層漿皮亮光,仿製者則無,而地露金星。到了20世紀30年代,北京城中有一綽號“大關”的人,卻極善仿製趙氏蛐蛐罐。手法之高,足以亂真。如今流傳的趙氏贗品,多系“大關”偽作。“大關”偽作中的佳品,居然表皮也有亮光,非行家而不能辨。這是如今蛐蛐罐收藏愛好者值得認真注意的一點。
現代蛐蛐罐
1993年1月,江西景德鎮某建築工地發現數以萬計的明宣德官窯瓷殘片。經專家發掘整理,進行嚴密的對合而復原出了百件稀世珍品。其中,被鑒賞為“妙品”的蛐蛐罐就有18款。這些蛐蛐罐大多彩繪精美,堪稱極品。其中有14種青花紋飾的蛐蛐罐,口徑13.2厘米,通高9.5厘米,大約是在選瓷進貢中落選,成了廢棄物而被埋掉。由此可見當時宣德官窯嚴格的選瓷標準,同時,這也從反面印證了這些蛐蛐罐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因為在此之前,無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蛐蛐罐,都只能是偶爾一見的孤品。
說到館藏瓷器蛐蛐罐,中國歷史博物館有一件清代“正齋主人制”彩瓷竹菊蛐蛐罐,兩罐一對,形制相同,通高10.7厘米,有蓋,徑11.4厘米。蓋面周沿用青花“萬”字紋飾,中有折枝黃菊綠竹彩飾,蓋內正中方框內有端楷“正齋主人制”五字青花款識,器外周環有四組折枝黃菊綠竹彩飾,圈足亦有一道青花“萬”字紋飾,器底正中方框內,亦有端楷“正齋主人制”五字青花款識。這對蛐蛐罐玲瓏秀麗,色調淡雅,實為清代瓷器蟋蟀罐之精品。
1991年4月,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以275萬港元,成交一隻宣德青花海濤花卉紋小罐;1989年5月,香港協聯以6.05萬港元,成交一隻萬曆青花獅子滾球小罐;1989年5月,香港蘇富比以65萬港元,成交一隻嘉靖黃彩紅地雙龍紋小罐;1991年11月,蘇富比以93.5萬港元,成交一隻乾隆豆青釉刻花雙龍罐。以上這些瓷罐,因未標明形制,無法斷定是否為蛐蛐罐,僅僅能夠作為瓷器蛐蛐罐收藏價值的一種參考係數而已。再說陶(泥)制蛐蛐罐。1966年5月,在江蘇鎮江一處南宋墓址出土三隻陶制蟋蟀過籠,這是已經發現的最早的養蛐蛐器皿。
蛐蛐罐
骨董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