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是隋末唐初詩人李百葯隋煬帝奪了他的爵位、並貶為桂州司馬的那一次取道襄陽時所作。這首詩寫隨王師渡漢江時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先從大處落墨,寫江漢沮漳、荊楚大地,境界壯闊。次寫漢水徑流襄陽,帶出杜預沉碑、游女弄珠故事。最後寫所感,觸景傷懷,望峴沾裳。

品註釋


①漾:漢水源出陝西寧強縣東北 冢山,初出山時為漾水,通過疏導,東北流經陝西沔縣西南合沔水,又東經褒城,以下才叫漢水。 ②荊夢:泛指荊州雲夢一帶。 ③沮漳:即沮漳河,泛指荊襄一帶。 ④高岸沉碑:即杜預沉碑事。杜預,西晉時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長期駐襄陽。襄陽城西北十里有萬山;其下有沉碑潭。《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古為二碑,紀其勛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至今仍為人所傳聞。 ⑤曲漵麗珠:曲,河灣。漵,水邊。此處有解佩渚。 ⑥遐睇:向遠處流盼探望。 ⑦溪:檀溪,在襄陽西。古時為湖沼深溪。《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曰:“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臨溪駐馬”,是化用這個典故,寫自己憑弔檀溪遺跡。 ⑧峴:指峴首山。據《晉書·羊祜傳》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羊祜死後,為紀念他的政績,“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食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⑨山公、高陽:即山簡、高陽池

作品簡析


此詩主要是寫景抒懷,語言剛健洗鍊,多用襄陽掌故。有人認為這首詩並非李百葯所寫,而是王師所寫,即此詩的標題應為王師《渡漢水經襄陽》,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全唐詩》中此類的張冠李戴的失誤很多。但是,從語言風格上看,這首詩其實應為李百葯所作。他非常熟諳襄陽的掌故,此詩使用襄陽掌故頗多,也可以作為此詩為李百葯所作的佐證。

作者簡介


李百葯(564—648年),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隋唐時期大臣、史學家、詩人,隋朝內史令李德林之子。博學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楊勇隋煬帝即位,貶為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捲入農民起義。武德年間,歸順唐朝,流放涇州貞觀二年,征為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律令,遷禮部侍郎,轉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諫,作《封建論》。撰寫《北齊書》。以修史之功,遷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轉宗正卿,封安平縣公。貞觀二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謚號康公,歸葬於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安平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