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

行間穴

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跖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簡介


定位

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

名解


(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后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后,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后,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人體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穴位功效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瘲,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主治

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風熱所致病證。
②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③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④疝氣。
⑤胸脅脹痛。

操作

針灸:常規消毒后,取毫針略向上斜刺該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脹向足背放射,留針20-30分鐘。
按摩:按摩,按壓行間穴5秒鐘,壓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鐘再按壓,一共20次。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配耳尖、太陽主治目赤腫痛。
治療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疾病:配合太沖穴,由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掐揉。

備註

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