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湖鎮

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下轄鎮

漁湖鎮,隸屬於揭陽市榕城區,地處榕江平原中心部分,為榕江水系中下游南北兩河夾角處,三面環水。從東至北與炮台鎮、曲溪鎮、東山相望,南與仙橋鎮、潮陽浦交界,西接榕城,總面積44.22平方千米。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為117658人。

徠1952年,改稱漁湖區。1958年,成立紅旗公社。1963年,改稱漁湖公社。1984年,改稱漁湖區公所。1987年4月,撤區建鎮,稱漁湖鎮,鎮址漁湖橋頭。截至2020年6月,漁湖鎮共下轄37個社區。

2018年,漁湖鎮有工業企業1173個,規模以上有17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6個。

歷史沿革


商周時期,漁湖屬於古揚州。
春秋戰國時屬“閩越”地。
秦時期,漁湖設亭。
漢朝時,漁湖設都。
隋、唐時代,漁湖隸屬揭陽所轄。
宋建置揭陽縣,漁湖屬管轄管轄。
南宋紹興三年(113年),揭陽首任縣令孫乙,辟縣治於漁湖吉帛村(今京岡),有“未有揭陽縣,先有漁湖都“之說。
1949年,成立漁湖區,列第17區,區址設於江夏村。
1951年,改稱16區。
1952年,改稱漁湖區。
1958年,成立紅旗公社。
1963年,改稱漁湖公社。
1984年,改稱漁湖區公所。
1987年4月,撤區建鎮,稱漁湖鎮,鎮址漁湖橋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漁湖鎮位於榕城之東,地處榕江平原中心部分,為榕江水系中下游南北兩河夾角處,三面環水。從東至北與炮台、曲溪、東山相望,南與仙橋、潮陽灶浦交界,西接榕城,是一個完整、獨立的自然區域。古有“浮水葫蘆”“葫蘆寶地”之稱。總面積44.22平方千米。
漁湖鎮
漁湖鎮

地形地貌

漁湖鎮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行政區劃


漁湖鎮原屬揭陽市榕城區轄鎮,是廣東工業強鎮,文化名鎮。
1992年8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揭陽經濟開發試驗,總面積44.22平方公里,下轄漁湖鎮和溪南、鳳美、京岡三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11.3萬人。
2011年末,漁湖鎮轄漁湖1個居民委員會,漁江、漁光、和美、仁和、中聯、仙陽、陽美、長美、福田、港口、東寨、西寨、頂鄉、后石、仁輝、龍飛、新聯、前光、聯光、團友、廣美、廣南、全美、隴上、東升、塘埔、鳳聯、京北、京南、林厝、陳厝、佘厝、下路、新王、胡厝、新路36個村民委員會。
2012年12月24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揭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批准對揭陽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揭東撤縣設區。
國務院批複揭東撤縣設區,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同意撤銷揭東縣,設立揭陽市揭東區,將揭陽市榕城區的磐東街道劃歸揭東區管理,以原揭東縣(不含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和榕城區磐東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揭東區的行政區域,揭東區人民政府駐曲溪街道金溪大道南側1號;二是將原揭東縣的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劃歸榕城區管理。
在榕城區的行政區劃內,申報設立空港經濟區,範圍包括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和地都、炮台、登崗3鎮。
2013年3月2日揭陽空港經濟區正式掛牌成立,隸屬於揭陽市榕城區,空港經濟區為非建制區(處級單位),總面積234平方公里,管轄地都鎮、炮台鎮、登崗鎮、漁湖鎮、鳳美辦事處、京岡辦事處、溪南辦事處,戶籍人口42.72萬。
漁湖社區漁江社區漁光社區和美社區仁和社區中聯社區仙陽社區陽美社區
長美社區福田社區港口社區東寨社區西寨社區隴上社區東升社區塘埔社區
頂鄉社區龍飛社區聯光社區團友社區廣美社區廣南社區全美社區鳳聯社區
后石社區新聯社區京北社區京南社區林厝社區陳厝社區佘厝社區下路社區
仁輝社區前光社區新王社區胡厝社區新路社區
截至2020年6月,漁湖鎮共下轄37個社區。
漁湖鎮行政區劃詳情
漁湖社區漁江社區漁光社區和美社區仁和社區中聯社區仙陽社區陽美社區
長美社區福田社區港口社區東寨社區西寨社區隴上社區東升社區塘埔社區
頂鄉社區龍飛社區聯光社區團友社區廣美社區廣南社區全美社區鳳聯社區
后石社區新聯社區京北社區京南社區林厝社區陳厝社區佘厝社區下路社區
仁輝社區前光社區新王社區胡厝社區新路社區

人口民族


2011年,漁湖鎮轄區常住人口11.39萬人,全部為漢族。
2018年,漁湖鎮戶籍人口119655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常住人口為11765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漁湖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63億元。
2018年,漁湖鎮有工業企業1173個,規模以上有17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6個。

工業

漁湖鎮清代、民國時期,紡織夏布、加工抽紗為最主要手工業,漁湖曾成為揭陽最大抽紗集散地。改革開放后,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壯大,機械、食品、紡織、輕工業等項目齊全。漁湖鎮被省授牌定為“模具和塑料製品特色產業基地”,擁有模具、鐘錶、包裝、新能源、家用電器、塑料、服裝等主要產業。2011年末,工業企業9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0家。主要項目有中誠集團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華能達公司的粵東節能電器研發及製造基地項目和大立模具公司的模具城(粵東大立模具創新基地)項目等。擁有國家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10件,省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民營科技企業14家。

金融

漁湖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1.4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6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23億元,外貿出口總額5.7億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031萬元,地方稅收收入16030萬元,國稅總收入25241萬元,地稅總收入20648萬元。

文化


歷史文化

漁湖鎮素稱文化發達之區,宋一代先後得薦辟或登進士者3人。迨至清代,文武進士9名、舉人64名、貢生66名。以詩畫馳名者有袁爍、孫裴谷、孫育生、孫文斌、黃天秀、陳文希、林受益、林展鴻、郭篤士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對地理學卓有貢獻的博士林超,活躍在海內外人士黃麗松、林猷穆、林寒風等等。

歷史資料

漁湖歷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趙佗南平百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並派兵戌守五嶺,設揭陽戌區,按縣郡制,漁湖建置設亭。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有漁湖都之設置。延至隋、唐時代,漁湖隸屬揭陽所轄。迨至宋紹興三年(1133年),揭陽首任縣令孫乙,辟縣治於漁湖吉帛村(今京岡)。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卜吉地建城遷至玉窖村(今榕城),故有“未有揭陽縣,先有漁湖都”之說。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揭邑轄二鄉九都,漁湖為九都之一。清代漁湖之建置,仍承明制,漁湖始設都司於打鐵鋪(在今竹籃村北面,已廢),為村六十有七,典吏分管。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官、漁、磐合為第一區,漁湖屬一區,分轄7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漁湖於同年12月5日成立漁湖區人民政府,列第17區,區址設於江夏村。1972年5月1日,社治遷至漁湖橋頭。1991年12月,揭陽撤縣設市,在漁湖設立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區管委會選址港口村。
漁湖自古人文蔚茂。宋代先後得薦辟或登進士者,有陳希伋、袁熙、孫大美等3人。明清兩代,隨著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漁湖更是人才輩出,尤以明代最負盛名。崇禎年間潮州“戊辰四俊”,漁湖就佔了黃奇遇、宋兆禴雙俊,且均為忠貞愛國之士。迨至清代,漁湖文武進士9名、舉人64名、貢生66名。民國時期的漁湖,更有不少人才,有追隨孫中山先生的孫丹崖、林建中,以書畫馳名者有孫裴谷、孫堉蘭、孫文斌、黃天秀、陳文希、林受益、林展鴻、郭篤士等,均以其藝術成就蜚聲海內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業興旺,漁湖名賢不乏其人。有著名地理學家、為珠峰正名的林超博士,香港大學首位華人校長黃麗松博士,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鑒賞家黃天秀等等。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欣欣向榮,漁湖潮劇團曾上省城代表揭陽演出自編小潮劇《白兔嫂買鱉》,獲省創作二等獎,演出一等獎、舞美獎,為漁湖“戲劇之鄉”保持美譽。
漁湖,作為創建揭邑縣城之地,文物古迹也為數不少。有郭子從墓、涵元古塔、化龍古橋、登瀛五馬坊、隱相祠、夢龍滌爪碑、翰林府、將軍第、七蛇會龜、雙溪明月、鳳坡渡、姑嫂橋、明《琵琶記》劇本、明參將關防印等。有革命遺址梅兜辛亥革命“三點會”址藏書樓、中共揭陽縣委江夏會議舊址友梅軒、一區農會址江夏春澤公祠等等,見證了漁湖的歷史文化底蘊。
漁湖又是著名僑鄉,明清時期,早有過洋謀生,僑居國外的歷史。民國初,梅兜啟豐批局,已是揭邑七家批局之—。梅兜魏怡隆、江夏隆合泰等眾多僑胞,旅外勤業,功績顯赫,與星河同輝。他們身居異域,心繫桑梓,興學育才,為家鄉建設出謀獻策,添磚加瓦。
綜觀歷史,漁湖始於秦、漢,設都制於明,盛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展望未來,市區東移,新城區建設全面鋪開,漁湖正以嶄新的姿態,博大的胸懷,笑納八方賢才。

交通


漁湖鎮已形成由公路、水路、航空3種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距離揭陽潮汕機場10千米,離廈深高鐵揭東站10餘千米,三面為“黃金水道”榕江南北河所環繞,航道水深10米以上,可進出5000至7000噸級海輪,是粵東地區內河貨運主要港口之一,水陸空交通便捷。建設中的榕江“金腰帶”環繞整個漁湖鎮,總長28.6千米,進賢門大道貫穿全鎮,全長10餘千米。與近年來投資10億元建成的望江北路、榕東大橋、天福東路、中心路、三橫路、四橫路等道路及配套形成良好的交通網路。鎮內村村通公路。
漁湖鎮距揭徠陽潮汕機場約10公里,距206國道1.5公里。
主要公路:進賢門大道、漁湖中路、望江北路等
主要橋樑:榕東大橋
碼頭:漁湖碼頭,航道水深10米以上,可進出5000至10000噸級海輪,毗鄰汕頭港和國際航道,也是粵東地區內河貨運主要港口之一。
京北礦產碼頭
公交路線:一環線、18路等.

社會


2011年末,漁湖鎮有18所小學,4所初級中學,1所高級中學。加上揭陽市衛生學校、揭陽市綜合中專學校,以及3家技工學校。
2011年末,漁湖鎮有佔地500畝的市文化中心,由文化廣場、廣電中心、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揭陽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8個項目組成,融文化、教育、休閑、娛樂、旅遊於一體,成為揭陽市公共文化設施集中區。

教育

2011年末,漁湖鎮有18所小學,4所初級中學,1所高級中學。加上揭陽市衛生學校、揭陽市綜合中專學校,以及3家技工學校。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漁湖鎮有佔地500畝的市文化中心,由文化廣場、廣電中心、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揭陽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8個項目組成,融文化、教育、休閑、娛樂、旅遊於一體,成為揭陽市公共文化設施集中區。

醫療衛生

漁湖鎮境內有漁湖人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漁湖鎮郵政、電信事業持續發展,形成了寬頻、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網路平台,寬頻接入覆蓋全鎮。
給排水
2011年末,漁湖鎮供水、污水處理設施齊備,擁有日處理污水6萬噸的市區污水處理廠1座。
供電
2011年末,漁湖鎮鎮區共擁有2座110萬伏的輸變電站。

城鎮規劃

依託生態景觀條件和城市文化中心,引進市級行政服務中心、市級文化體育中心,建設商業娛樂、酒店辦公等服務設施。依託漁湖的水系環境建設生活區。加強對長美歷史文化名村和京岡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開發,發展旅遊產業。

教育機構

漁湖高級中學、漁湖初級中學、漁湖中專、漁湖衛校等。

工業範圍

五金、小家電、紙業、化工、玩具、文具等

知名自然村

港口村,漁湖鎮最主要經濟幹道鎮前街與試驗區中心大道圍繞,水運吞吐量最大的漁湖碼頭比鄰,經濟試驗區區委、財政局、地稅局、國稅局、社保局、教育局、衛生局、計生局、建設局、工商所、法庭中集,是漁湖鎮的行政中心和商業中心。著名企業:西馬鐘錶、漢宇五金。
仙陽村,始創明洪武年間,是漁湖鎮最靠近揭陽市區的村落,其生產的芭比玩具享譽國內外。著名企業:金萬得化工等。
長美村,始創北宋元豐年間,著近千年歷史的揭陽試驗區長美村傳統建築保存完好,是潮汕古村落的一個代表。2008年,“袁氏家廟”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民協授予“廣東省古村落”稱號、201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成為全省6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著名企業:申泰水泥等。
陽美村,著名企業:信達紙業等。
塘埔村,古稱鳳坡,始創北宋榕江一顆耀眼明珠。這裡江河交匯、沃野廣闊,昔有“魚米之鄉”美譽;四十年代,便有簡單機械和精細手工,造出成套理髮工具,開漁湖五金工藝之先河;五十年代初,培育出“塘埔矮”水稻良種,為當時廣東水稻的當家品種,好評如潮。三中全會以後幟,形成了五金、模具、塑料、電器等四大支柱產業的工業村,在揭陽市甚為著名。嶺南著名畫家關山月大師為本村題匾:“漁湖鎮塘埔工業村”。著名企業:康夫電器、大立模具等。
京崗村,古稱吉帛鄉,始創南宋紹興八年。著名企業:中誠集團、榕泰集團等。揭陽市廣電中心。揭陽文化廣場、漁湖中專、漁湖衛校等,都位於該村。
河上村,著名企業:中石化等。

旅遊


漁湖鎮有郭子從墓、涵元古塔、化龍古橋、五馬坊、隱相祠和夢龍滌爪碑、翰林府、將軍第、七蛇會龜、風坡渡、姑嫂橋等。還有中共揭陽縣委江夏會議舊址友梅軒、一區農會舊址江夏春澤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