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二十首·其四
飲酒 其四
《飲酒二十首(其四)》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這是其中第四首。此詩篇通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鳥的失群離所至託身孤松來暗喻自己從誤落塵網到歸隱田居的過程,由此表明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與對遠離塵囂的田園生活的歌頌。
這首詩是陶淵明寫的一首對現實不滿,選擇遠離世俗遠離塵囂的田園生活的詩。這首詩可以分為兩部分。
詩的前六句是第一部分,從“棲棲失群鳥”到“去來何依依”極言失群之鳥的煢獨與徬徨。這裡的飛鳥象徵著詩人自己前半生的棲棲惶惶。陶淵明自二十九歲開始,斷斷續續地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這類小官,四十一歲時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由於他“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解綬棄職。詩人的這些生活經歷便是此詩前半所暗示的事實。
詩的后六句是第二部分,從詩的“因值孤生松”到“千載不相違”寫鳥之得棲身之所,矢志不再離去。這裡詩人以孤松比喻自己的歸隱之所是不無道理的,淵明對於松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就像他對待菊花一樣,如《飲酒》的第八首《飲酒·青松在東園》就歌頌了孤松,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可見他對於松樹卓然傲霜的品格給予了極高的讚賞。而且可知他居處的東園大概確有一株挺拔的松樹,這裡的“孤生松”既是象徵,也有寫實的意義。當然,松樹的高潔堅貞與淵明人格的孤傲正直本身就有著某種共通之處。這六句中詩人表示了對田園生活的依戀和熱愛,如在同一組詩的后一首“結廬在人境”中,就充分表現了他的這種感情,以為這是遠離塵囂的最佳途徑,故願千載長守,永不分離。
這首詩在寫作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採用了強烈的對照手法,詩的前六句極言孤鳥的失意,鳥既失群,自然棲惶不安,加之在暮色蒼茫中獨自飛翔,令人倍感凄涼。再說它徘徊無定,是目之所見;續說它鳴聲轉悲,是耳之所聞,最後又從其鳴聲而推測其心之所思,層疊寫來,將孤鳥無地可容的窘迫處境寫得淋漓盡致。然“因值孤生松”以下陡然折回,斂歸息蔭,自然有無限樂趣,更何況在舉世無繁榮之木的情況下,得一挺拔勁直、濃蔭鋪地之青松作為棲息之地,自為理想的樂土,故欲託身於此,千載不離。下六句寫鳥的得其所哉也極盡其能事。然惟有在前半極言失意的基礎上,才更深刻地感到後半所寫境遇的可貴,前後構成了強烈的對照,令詩意更加鮮明,這便是詩歌創作中比照的妙用,相反相成,達到更為感人的效果。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關於《飲酒二十首》的寫作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歷來大致有六種說法:元興二年癸卯(403年)說、元興三年甲辰(404年)說、義熙十年甲寅(414年)說、義熙二年丙午(406年)說、義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說、義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說。
宋代蘇軾《東坡題跋·題淵明飲酒詩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彌縫’二字,該盡孔子一生。‘為事誠殷勤’五字,道盡漢儒訓詁。末段忽然接入飲酒,此正是古人神化處。晉人詩,曠達者徵引老莊,繁縟者徵引班揚,而陶公專用《論語》。漢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聖門弟子者,淵明也。康樂亦善用經語,而遜其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