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疝

病症

腹腔臟器離開原來的位置,通過人體薄弱點或缺損、間隙進入另一部位。在形態上,腹部疝可凸向腹外,也可表現為腸管等器官組織疝入腹腔內的某一間隙。

分類介紹


腹部疝又可分為腹外疝和腹內疝,腹內疝少見,腹外疝更為多見。臨床上常見的腹股溝疝是腹外疝的一種,約佔腹外疝總數的90%。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年大約有兩千萬例的腹股溝疝氣患者。

鑒別診斷


慢性咳嗽、經常嘔吐、便秘、脫肛、尿道狹窄、包莖、膀胱結石、排尿費力、腹部手術、外傷等病史,既往疝嵌頓史。注意腹部異常膨隆或凹陷、腹水肝脾腫大、站立時有腫塊突出等。老年人應檢查前列腺肥大。胸部一側呼吸運動度受限、呼吸音減弱,肋間飽滿,以及在胸部可聽到腸鳴音或振水音等膈疝體征。腹股溝疝應注意疝的外形及疝環大小,站立或咳嗽時內容物降入陰囊,複位。

相應檢查


1.病史:詢問發病時間,有無慢性咳嗽、經常嘔吐、便秘、脫肛、尿道狹窄、包莖、膀胱結石、排尿費力、腹部手術、外傷等病史,既往有無疝嵌頓史。
2.體檢:注意腹部有無異常膨隆或凹陷、腹水、肝脾腫大、站立時有腫塊突出等。老年人應檢查有無前列腺肥大。胸部有無一側呼吸運動度受限、呼吸音減弱,肋間飽滿,以及在胸部可否聽到腸鳴音或振水音等膈疝體征。腹股溝疝應注意疝的外形及疝環大小,站立或咳嗽時內容物是否降入陰囊,能否複位。必須了解有無絞窄或嵌頓情況,並確定疝的種類。應與陰囊內其他疾病鑒別,疑有陰囊內積液者,應作透光試驗。
3.輔助檢查:胸部透視了解有無肺部疾病。疑有膈疝者,應攝正、側位胸片,並作鋇餐鋇灌腸等檢查以確定診斷。

治療原則


1、尋找與治療發病誘因。
2、2歲以上小兒腹股溝疝無自愈趨勢者,宜行手術高位結紮疝囊。嬰兒臍疝,經長期用繃帶包紮壓迫複位,多數可自愈。
3、少年、兒童較小的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紮后,修補時無需將精索移位。青壯年應將精索移位至腹外斜肌腱膜下。老年和巨大的腹股溝斜疝,必須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修復,並將精索移位至皮下。
4、股疝可在腹股溝韌帶上方或下方作切口,切勿損傷疝內容物,將疝囊切除縫扎后,在腹股溝韌帶下方把腹股溝韌帶、陷窩韌帶和恥骨肌筋膜(Cooper韌帶)縫合在一起以關閉股環。疑有絞窄疝時,以作腹股溝韌帶上方切口為宜。
5、白線疝如有疼痛者,宜修補白線裂孔。
6、膈疝可從胸腔經路或腹腔經路,將腹腔內容物還納后修補膈肌
7、嵌頓性或絞窄性疝,應立即手術,但如在術前用藥或麻醉后自行複位,應嚴密觀察24h,根據病情決定手術時間。除2歲以下小兒發病在4h內可試行手法複位外,不應強行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