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

本詩是杜甫謫居四川成都時期所作,當時他的好朋友嚴武寫了一首詩,名叫《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中表示規勸杜甫出仕為官、擔任自己的幕僚,杜甫因此寫了本詩以及《嚴中丞枉駕見過》等詩作來表示謝絕。

作品賞析


上四,答嚴詩前四句。下四,答嚴詩后四句。嚴曰“何須不著鵕冠”,蓋勸之仕也。公答曰“拾遺奏書,奉引騎馬”,見斥官之後,無復此興矣。嚴曰“漫把釣竿,懶眠沙草”,謂不當隱也。公答曰“懶性從來,幽棲真釣”,見托跡此堂,習而安之矣。嚴曰“興發”,公答曰“登臨不倦。”嚴曰“馳馬”,公答曰“枉沐旌麾”,皆喜之也。禮法疏,先致謙詞。徑欲鋤,急待其至矣。在嚴詩固款曲而殷勤,在公詩亦和平而委婉。解者指嚴為語多刺譏,指公為始終傲岸,兩失作者之意。孔毅父《續世說》:武過草堂,公有時不冠,故嚴詩云:“何須不著鵕冠。”而公答曰:“阮籍焉知禮法疏。”以解嘲也。《杜臆》:此因後人誤讀杜句,遂有不冠之誣,而欲殺之誣,亦從此起矣。

創作背景


詩當作唐朝寶應元年(762)春,杜甫當時51歲,嚴武在長安時是杜甫的同事,當年曾一起被貶出長安。前一年十二月,嚴武開始任成都尹。在成都期間,嚴武與杜甫經常來往,也給予很大的照顧。後來杜甫還曾到嚴武幕府任職。杜甫所擔任的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世才稱他為杜工部),也是嚴武向朝廷保舉的。
嚴武一生曾多次駐守四川,本詩創作於第一次鎮蜀期間,嚴武對杜甫的勸仕之意大約曾表達過多次,一直到他奉召入朝、杜甫送他到綿州時,還在動員杜甫:“試回滄海棹,莫妒敬亭詩。”(《酬別杜二》)可以說,在嚴武第一次鎮蜀期間,杜甫確實是絕意於仕進的,下了老死江湖的決心。但是送走嚴武之後,歷經了徐知道之亂,在梓州閬州避亂流寓的一年半時間裡,杜甫的心情和想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肅宗時所立的舊案,一些遭貶斥的舊臣又得以起用,杜甫的許多故人也相繼應召入京,反映出當時形勢處於新舊交替之中,因此他的心情不再平和,變得激烈,對自己卜居成都近兩年的想法進行了否定。所以當嚴武第二次鎮蜀,杜甫旋即回到成都,不待嚴武招邀,已經於歸家興奮之際說出了“飄飄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是見疣贅,骨髓幸未枯”(《草堂》)的心裡話,大有主動請纓之意。這一回杜甫的入幕,實在不見有推辭之跡。
嚴武在《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中邀請杜甫到成都城遊玩,深意是勸他為官,但杜甫在本詩說,如果您能枉駕出城到草堂來,我可以在雜草叢生的門前用鋤頭開出一條路來。這是客氣話,也是對嚴武的邀請。同時也謝絕了嚴武勸仕的好意。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