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命題

哲學命題

哲學命題是人類認識史上的思想精華,哲理智慧的結晶,是哲學思想的集中表現形式。

中國著名哲學命題


1、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反者道之動”;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固予之”。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註:老子的觀點看到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認為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主張以否定的方法來達到肯定的目的。這種觀點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雙方的同一性的含義與特點,體現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的思想,屬於古代樸素唯心主義辯證法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在本命題中,老子的觀點實際上是把萬物的本原最終歸結為一種被稱為“無”的神秘精神力量,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2、公孫龍:“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
註:他認為,“堅”的性質不僅可以不與“石”聯繫在一起,而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與一切物聯繫在一起而為獨立自存的“堅”。
這種觀點割裂了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否認了白的共性存在於事物的個性之中,因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堅與白都是意識,公孫龍認為堅與白是可以脫離白色而堅硬的石頭獨立存在的,顯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3、荀子:“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
註:這裡“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前提下,就能夠運用這一規律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達到對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見,荀子的這種觀點充分肯定了人類有利用自然並改造自然的能力,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4、陸九淵認為“心即理,天下萬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須反省內求就可以”。
5、朱熹:“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註:朱熹的這種觀點雖然認為氣能夠聚散變化,但又認為其中主導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6、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註:在王守仁(即王陽明)的命題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間不同的事物上,就能發現事物中所蘊含的理,因而屬於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
註:王守仁(即王陽明)在上述命題中認為,之和行沒有真正的區別,本質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屬於主觀唯心主義。
7、王夫之:“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待動之極而後靜,待靜之極而後動。”
註:王夫之的這種觀點強調了動和靜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因而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王夫之:“行也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
註:王夫之在這裡的觀點強調了實踐必然需要認識的指導,因而“行可兼知”;但認識是主觀意識活動,在大腦內發生。因而認識不可能同時包含著客觀物質活動。因此“知不可兼行”,因而屬於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8、胡適:“真理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胎裡帶來的,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他們大有用處所以才給他們‘真理’的美名的。”
註:真理不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而是人的主觀意識產物,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西方著名哲學命題


1、我思故我在
2、存在三個世界,世界Ⅰ是指物理狀態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質,一切生物以至人腦;世界Ⅱ是指意識狀態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Ⅲ是指知識的世界,這是人類創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語言、科學、藝術、道德等等。
3、世界統一於存在
4、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命題
1、以往的哲學都只是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2、物質這一範疇不過是人們純粹主觀抽象的結果
3、物質不過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物質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4、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
5、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6、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可以變物質。
7、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
8、馬克思提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9、馬克思對階級鬥爭的三大貢獻有:“(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10、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1、人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和產物,既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12、歷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