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人文教育的結果 展開
- 人文教育
-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人文教育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人文教育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教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教育學學位。
人文教育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紮實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專業基礎理論和知識,能在基礎教育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從事人文學科綜合課程及相關分科課程教學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20世紀以來,世界範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快速發展。在社會發展如此急劇變革和激烈競爭的時代,世界各國的教育策略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革。
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指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就特彆強調要“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這就是說,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既要有分科的課程,也要有綜合的課程,如小學階段的“藝術”“科學”和“品德與社會”課,初中階段的“歷史與社會"和高中階段的“人文和社會”和“綜合文科”課等。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首次將人文教育專業以目錄外專業的身份放在教育學科門類之中。
2012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人文教育首次出現在專業目錄內,專業代碼由040107W改為040103。
人文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需求為基本原則,以中國高等教育定位和特點為參考框架,同時以行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具有國際視野,系統掌握教育科學和該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和教育創業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夠在各級各類教育及管理機構勝任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 學制、學位與學分
基本學製為4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允許學生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學生達到各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及學分要求,符合相關規定,考核合格,准予畢業。可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總學分為140~160學分。
● 思想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守法、誠信、友善,熱愛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 專業素養要求
1、系統掌握教育科學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2、系統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具有創新創業意識。
3、形成人文教育所需的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多學科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較為熟練地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
5、熟悉中國各級各類教育政策和法規。
6、具有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的意識與能力。
7、具有國際視野,基本掌握1門外語,能較為熟練地使用外文資料,初步運用外語進行交流。
● 身心素質要求
掌握人的心理活動和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與基本方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該專業的畢業生應當具有寬厚紮實的歷史、中文、政治專業基礎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勝任中學語文、歷史、政治、人文與社會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繼續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條件。
● “3.5+0.5”模式
● “3+1”人才培養模式
大致用三年時間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利用一年時間集中安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課程內容包括公共基礎課、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公共選修課。
● 綜合文科人才培養模式
適應中學文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堅持能說、能寫、能做、能考、能創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綜合文科人才培養目標,依託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和校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實施人文學科寬口徑、綜合性、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育環節,注重學生主體性訓練、專業技能培訓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人才需求
人文教育專業原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需要而設立,但由於其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較高的實際工作能力。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單位的喜歡。在近年國家公務員招考中,明確要人文教育專業的職位越來越多。
考研方向
人文教育畢業生可報考中國史、人文地理學、法律(非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的研究方向。
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為基礎教育文科教師,從事中小學綜合文科、歷史與社會、地理等人文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務員、新聞、秘書等其他社會工作,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門,旅遊、各類企業、服務業等經濟實體從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務性工作。
2、掌握該專業所必需的歷史、中文、政治、地理等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該專業的學科發展有所了解,初步具有從事中學綜合文科課程教學能力和歷史、語文、政治分科教學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調查能力和分析解決社會歷史問題的能力。
3、掌握古代漢語、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能夠熟練運用古代漢語、一門外語閱讀古今中外歷史典籍、文學作品和相關資料;能夠熟練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檢索、分析電子資源,製作網頁、課件等;能掌握歷史學、語言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備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
4、具有該專業以外的較廣博的人文藝術、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和修養,具有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從而具備職業遷移的智能基礎、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5、具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理素質以及文明的生活習慣。
人文專業強調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以批判的精神和態度對待其獨特的研究對象,樹立獨特的思維模式和建立研究方法、模型。課程安排由課堂理論教學、實習、實踐教學組成。實踐調查一般安排在大學一、二、三年級的假期進行,而專業實踐實習安排在大學四年級。
教育學(040101)、學前教育(040102)、特殊教育(040103)、教育技術學(040104)、小學教育(040105W)、科學教育(040108W)、言語聽覺科學(040109S)、華文教育(040110S)
所屬地區 | 開設院校 | |
---|---|---|
河北 | 保定學院 | 石家莊學院 |
廊坊師範學院 | / | |
山西 | 太原師範學院 | / |
吉林 | 長春師範大學 | 吉林師範大學博達學院 |
白城師範學院 | / | |
浙江 | 浙江師範大學 | 寧波大學 |
杭州師範大學 | / | |
江西 | 宜春學院 | / |
湖南 | 懷化學院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
廣西 | 百色學院 | / |
四川 | 宜賓學院 | / |
陝西 | 渭南師範學院 | / |
甘肅 | 隴東學院 | 河西學院 |
寧夏 | 寧夏師範學院 | / |
青海 | 青海師範大學 | / |
雲南 | 楚雄師範學院 | 雲南師範大學 |
河南 | 信陽師範學院 | / |
排序 | 學校名稱 | 水平 | 開此專業學校數 |
1 | 雲南師範大學 | 5★ | 20 |
2 | 魯東大學 | 4★ | 20 |
3 | 長春師範學院 | 4★ | 20 |
4 | 杭州師範大學 | 4★ | 20 |
5 | 浙江師範大學 | 4★ | 20 |
6 | 廊坊師範學院 | 4★ | 20 |
7 | 隴東學院 | 3★ | 20 |
8 | 懷化學院 | 3★ | 20 |
9 | 百色學院 | 3★ | 20 |
10 | 石家莊學院 | 3★ | 20 |
11 | 楚雄師範學院 | 3★ | 20 |
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畢業論文(設計)。理論課程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三類課程組成。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大學公共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及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理工類以及藝術教育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為人文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為人文教育的主幹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實踐課程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訓、教育實習、教育考察、教育調查等。畢業論文(設計)包括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教育、教學和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
各高校應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探索將學生開展創新實驗、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
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知識單元開設選修科目,並推動教師將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
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知識單元、知識點。選修課程的範圍和數量應提出明確要求,以保證課程的可選擇性。有條件的高校可開展中國國內(外)學生交流、各類形式和層次的聯合培養或雙語教學。
在總學分中,實踐課程所佔比例應不低於25%。
理論課程
●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體育、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創業基礎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等,旨在提升學生的基本知識素養、科學與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和身心素質。
● 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中文、數學、英語、人文教育學、小學心理學、小學班隊原理與實踐、小學各學科教學與研究、中國人文教育史、外國人文教育史等。
● 專業方向課程
各高校可根據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確定各專業的方向課程,教學內容應涵蓋業務方面核心知識點,包括:人文科學概論、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經濟學原理、中國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史等。
實踐教學
● 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訓、教育實習、教育考察、教育調查等。
教育見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教育機構進行的有關教育、教學、教研與管理工作的觀摩和學習。
教育實訓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模擬實踐中或模擬實驗平台上進行的教育、教學、教研與管理的技能訓練。
教育實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教育機構進行的教育、教學、教研與管理實踐活動。
教育考察是學生對特定教育區域或教育機構現狀的實地勘察。
教育調查是學生對教育、教學、教研和管理工作具體問題的實地調研。
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納入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訓練。
● 畢業論文(設計)
人文教育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可採取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教育、教學和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與特長,結合教育實踐,在教師指導下規範地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畢業論文(設計)選題與內容應符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強調綜合運用所學理論與專業知識。畢業論文(設計)應遵守學術倫理,符合學術規範。各高校應為本科生指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由各專業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必要時可聘請基礎教育學校或其他類型教育機構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或管理人員參與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應做到主題明確、資料翔實、方法科學、論據充分、推證嚴密、結構合理、格式規範、行文流暢、符合學術倫理。指導教師應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開題、研究、寫作、答辯進行全程指導,強化對選題、研究方法和寫作規範的指導。
人文教育主要研究教育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涵蓋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漢語言文學等,培養教學研究、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目標,在中學進行語文、歷史、政治、人文與社會等學科的教學與研究等。
主幹學科: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等。
核心課程:人文科學概論、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經濟學原理、心理學、教育學等。
● 教師規模與結構
各高校應根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建立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人文教育的專任教師應不少於6人,生師比一般應不高於18:1。
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專業帶頭人和數量適宜的骨幹教師。專任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應涵蓋課程體系中所含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年齡結構合理,30~55歲的專任教師不低於總數的2/3。職稱結構合理,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總數的30%。
應有一定數量來自基礎教育學校或其他類型教育機構的兼職教師。重點院校可略高於此標準。
● 教師素質要求與專業發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忠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關心學生成長,具有對學生髮展提供必要指導的素養。
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對學生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系統掌握教育科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國際視野以及較為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清晰了解學科前沿動態,努力探索前沿學術問題。
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能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合理設計課程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評價,在教學中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 教學要求
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程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自我評價;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相長;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研究,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 教師發展
各高校應完善人文教育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學研究機制,推進教育教學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各高校須明確全體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責任,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考核評價。
各高校應建立教師上崗資格制度、青年教師指導制度、教師教學發展制度等,完善教師發展機制。根據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和專業特點,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專業的教師需求,分層分類制定實施教師發展規劃,系統設計遞進式培訓課程,滿足教師不同階段需求,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
各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的考核、檢查、評估和交流,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改善教學效果提供努力方向,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各高校應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支持教師以對外轉讓、合作轉化、作價入股、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創新創業。
● 教學設施
各高校應為人文教育教學提供數量充足、功能完善的教學設施。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一般不小於14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生均圖書不少於100冊;生均年進圖書量不少於4冊。
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不少於10台,百名學生多媒體教室和室座位數不少於7個。
重點院校可略高於此標準。
● 信息資源
各高校應為人文教育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紙質和電子圖書資源,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電子資源資料庫以及檢索工具,為師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資源服務。
各高校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基本教學信息。
各高校應向學生推薦教材和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鼓勵教師使用高水平教材。如無正式出版教材,應提供符合教學大綱的課程講義。各高校應積極建設課程網站,提供較為豐富的網路教學資源。
● 實踐教學
各高校須有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條件。各高校應根據專業特點和需要,建設能滿足實踐教學要求的專業實驗室、實訓中心等。各高校應與科研院所、中小學校、教育行政機構等加強合作,建設一定數量的相對穩定的教學見習、實習基地,保障見習和實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各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好一批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業示範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和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6個月。
教學經費投入應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並應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新增專業教學經費不低於學費收入的30%,正常教學運行經費不低於學費收入的25%。
● 質量管理目標
各高校應以教育學類教學質量標準為基礎,結合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建立以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範、專業師資、教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效果等為核心的質量管理目標體系。逐漸增加以質量監控為目標的畢業生質量跟蹤機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與反饋機制等外部反饋機制。
● 質量規範
各高校應圍繞質量管理目標要求,制定質量管理實施規範,建立督導、評教制度,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開展經常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全過程的有效監控,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充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