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大肌

髖肌后群肌之一

臀大肌是系髖肌后群肌之一。呈寬厚四邊形,位於臀皮下,起自髖骨外面和骶骨背面,纖維斜向外下,覆蓋大轉子,止於股骨的臀肌粗隆。此肌可使大腿后伸並外旋,下肢固定時伸直軀幹並防止軀幹前傾以維持身體平衡。受臀下神經(腰5、骶1~2)支配。由於該肌肥厚,因此臀部為最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

概述


臀上動脈:臀上動脈同髂內動脈,與坐骨神經及陰部內動脈相偕出骨盆。臀下動脈有89.6%自梨狀肌下孔穿出進入臀部。10.4%缺如,由臀上動脈淺支跨越梨狀肌表面下方代替臀下動脈,由臀下動脈分出總臀大肌的肌支,從梨狀肌下孔至入肌點長42mm,供應臀大肌下部3/4及該區皮膚。臀下動脈出梨狀肌下孔的管徑平均為3.52±0.74mm,臀下動脈另分出一些大的皮支,而稱肌間隙直接皮動脈,在臀大肌與髖關節外族小肌群之間走行,在臀大肌下緣線上進入皮膚。皮支有2~3條分支,升支分佈於臀部皮膚,降支伴隨股后皮神經達腘窩上部,沿途有許多細小分支進入皮膚。臀下動脈的體表位置相當於坐骨結節至大轉子連線內中1/3交點內側,距此線約1cm左右。臀下動脈的伴行靜脈,在臀大肌的深面,臀下動脈分支供給附近的肌肉及髖關節,臀下動脈供應皮膚範圍上自臀部中下1/3交界處,下至腘窩上緣。
臀:為背面腰部下方,大腿上方的隆起部分。臀的上界為髂嵴,下界為臀溝,外側為闊筋膜張肌,內側為骶骨和尾骨的外側緣。臀的外形為大量的脂肪和肥厚的臀肌所造成。臀部皮膚較厚,淺筋膜發達,後下部形成脂肪墊,承託身體坐時的壓力。臀肌分三層:淺層有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中層有臀中肌、梨狀肌、孖肌、閉孔內肌和股方肌;深層有臀小肌和閉孔外肌。臀部的血管和神經有臀上、下動脈與靜脈,坐骨神經和臀下神經等。

解剖結構


臀大肌位於臀部皮下,為一四方形肥厚的扁肌。起自臀后線以後的髂骨背面、骶骨與尾骨的背面、腰背筋膜和骶結節韌帶。肌纖維向外下方斜行,上部肌纖維越過大轉子,以腱膜移行於髂脛束的深面,下部肌纖維以肥厚的腱板止於股骨臀肌粗隆。此肌的作用,近固定時,主要使大腿后伸,其次為內收和外旋。遠固定時,使骨盆后傾,軀幹伸,維持人體直立姿勢此肌在跑跳時伸大腿起重要作用。採用后踢腿、后蹬跑、俯卧背腿等練習可發展臀大肌的力量。臀大肌受臀下神經(骶叢L5~S2)支配。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部位:在骨盆后外側面臀部皮下。
起點: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及骶結節韌帶。
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支配神經:發自脊神經骶叢的臀下神經。
機能:近固定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和旋外;肌肉的上半部收縮可使大腿外展、下半部收縮可使大腿內收。
遠固定一側收縮,使骨盆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使骨盆后傾。並使軀幹后伸,維持身體站立的平衡。
發展臀大肌肌力的輔助練習舉例(一)俯卧“背腿”、跪撐后伸和后蹬跑練習。
發展臀大肌肌力的輔助練習舉例(二)負杠鈴上台階、立定跳遠、負杠鈴深蹲起和負重腿屈伸。

有關疾病


又名臀肌纖維化、注射性臀大肌攣縮症、兒童髖關節外展攣縮症。是由於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纖維變性,引起該部位組織攣縮,導致髖關節外展、外旋畸形、屈曲障礙。病因尚未清楚。好發於兒童,多有反覆臀肌注射藥物史。患者均表現有異常姿勢及特殊步態。雙側病變者,站立或行走時呈“外八字”步態,跑步、上樓時更為明顯。坐凳時兩腿分開不能合攏,下蹲過程中雙膝必須分開向外作“划圈”動作,呈典型“蛙式位”。中立位屈髖小於40°,只有外展、外旋才能完成屈髖動作。臀部皮下可摸到堅韌的條索物,向下外延至股骨大轉子。屈伸髖關節時,該條索物在大轉子表面滑動並有彈響聲,有時伴有疼痛。
多數是由於肌肉注射引起的臀部肌肉攣縮所引起。常發生於兒童時期:主要臨床表現是步態異常及下蹲時雙膝不能併攏或髖部彈響,臀部可能觸及與肌纖維方向一致的攣縮束帶。本病主要在於預防,對臀肌攣縮已形成,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採用手術臀大肌攣縮帶部分切除術或臀大肌上點部分切除術。
臀肌攣縮症又稱兒童臀肌攣縮症、注射性臀大肌攣縮症、臀肌筋膜攣縮症、臀肌纖維化、兒童髖關節外展攣縮等。是一種臀肌及其筋膜的纖維變性攣縮,繼發髖關節內收、內旋功能障礙,進而表現為特有的步態、姿勢及體征異常的臨床病症。臨床上多有臀部反覆多次肌肉注射藥物史。X線檢查多無異常,少數可有繼發性改變,如髖臼指數增加,CE角增大,頸干角增大,骨盆輕度外旋前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