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文學
波斯文學
指以波斯語(即達里語)創作的文學。9世紀初,伊朗東北部霍拉桑地區最早出現波斯語文學作品。此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伊朗為中心,在高加索和中亞地區,阿富汗斯坦、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東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語詩人和作家。
以波斯語創作的文學。9 世紀初伊朗東北部霍拉桑地區最早出現了波斯語文學作品。此後不同歷史時期,以伊朗為中心,在高加索和中亞地區,阿富汗斯坦、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東岸都出現過波斯語詩人和作家。中世紀波斯語文學出現以前,早期伊朗地區的文學是巴列維語文學。如已經失傳的巴列維語《列王紀》,巴列維語故事集《一千個故事》等。
伊朗故事
7世紀,阿拉伯人滅薩珊王朝,把波斯置於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版圖之內,阿拉伯語成為官方語言。但是在此後的300年內,巴列維語仍在波斯通用,並有新的著述出現。 8世紀末,巴列維語與波斯中西部一支方言融合,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語言,即達里波斯語。到10世紀達里波斯語已經取代了巴列維語,成為波斯人通用的語言。
在阿拉伯哈里發統治時期,波斯在政治上喪失了獨立地位,伊斯蘭教取代了波斯的拜火教,成為波斯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波斯人通過阿拉伯文的翻譯,較前更為廣泛地接觸到希臘的哲學和科學著作。波斯詩歌採用了阿拉伯詩的韻律(阿魯茲),波斯散文吸收了阿拉伯散文中韻文(薩治)的表達方法,這是這兩大民族密切接觸的結果。
處於外族統治下的波斯人強烈要求民族獨立,這一願望反映到政治領域就產生了“舒畢運動”。推動和贊助這一運動的人士主張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穆斯林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宣傳波斯文明高於阿拉伯文明。“舒畢運動”是波斯文學興起和發展的政治因素。
由於波斯人不斷舉行起義和上層統治集團日益擴大其政治勢力,9世紀末,波斯實際上已經擺脫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建立了許多地方政權。東北部霍拉桑地區的薩曼王朝(875~999)的統治者較其他地方政權的君主更注意保護文人和提倡文學創作。波斯文學史上第一個著名詩人魯達基(850~941)就曾任薩曼王朝的宮廷詩人。
魯達基生於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與他同時代的波斯詩人約有數十人。當時中亞有兩個詩歌中心:一個是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一個是巴爾赫和木鹿。魯達基精於音律,熟悉民間創作,他的詩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波斯詩歌形式如頌詩、抒情詩、敘事詩和四行詩等通過魯達基及其同時代詩人的創作逐漸定型。因此,後世稱魯達基為“波斯詩歌之父”。
魯達基逝世時,波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於霍拉桑圖斯誕生。菲爾多西是史詩《王書》的作者。《王書》的語言是優美流暢的波斯語。當時,阿拉伯語在波斯甚為流行,但作者有意識地避免使用阿拉伯詞語。在菲爾多西創作《王書》之前,薩曼王朝宮廷詩人塔吉基 (卒於978年)曾奉命創作詩體《王書》,但他只完成一千行即去世。菲爾多西把他這一千行詩照錄在他的《王書》中,以資紀念。菲爾多西的《王書》反映了波斯人的民族獨立思想,在激勵波斯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他們反抗外族侵略,繼承和發揚波斯古代的文學傳統和創造波斯文學語言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菲爾多西以後,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詩人有昂薩利(卒於1039年)、法羅西(卒於1038年)和瑪努切赫利(卒於1041年)。他們都是宮廷詩人。昂薩利曾被封為“詩人之王”。
霍拉桑地區詩人的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敘事簡明,用語樸實,描寫環境和人物不過於鋪排,科學名詞和阿拉伯詞語很少入詩。這種風格在文學史上稱為“霍拉桑體”。
著名的波斯哲理詩人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生活於伊朗塞爾柱王朝時期(1055~1194)。是當時知名的學者。他的詩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統治階級稱他的詩是“吞噬教義的蛇”。
12世紀以後,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紀末,霍拉桑地區詩文創作即開始衰落,西部和西南部的創作漸呈繁榮。西南詩人的作品與霍拉桑體有明顯的區別。他們敘事多用比興手法,描寫更加委婉細膩,阿拉伯詞和科學詞語入詩,詩歌內容較前豐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學史上稱之為“伊拉克體”。它的代表人物有昂瓦里(卒於1187年)、哈卡尼(1126~1198)和內扎米(1141~1209)。南方詩人薩迪(1208~1292)則是伊拉克體的改革者,他的詩文主題思想更為明確,語言也更為平易。
內扎米是菲爾多西以後最優秀的敘事詩人。他是亞塞拜然人,生於甘賈(今亞塞拜然境內)。主要作品有《五卷詩》,即《秘密寶庫》(1173~1180)、《霍斯陸和西琳》(1181)、《萊伊麗和馬季農》(1188)、《七美人》(又名《七寶宮》,1196)和《亞歷山大故事》(1200)。
《五卷詩》在中亞和印度等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各族詩人都競相學習和模仿內扎米的作品。
13世紀初蒙古人從東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區首當其衝,文人紛紛內逃,從而活躍了南方文壇。但是代表這一時期波斯文學的兩位大詩人薩迪和哈菲茲(1320~1389)都誕生在南方名城設拉子。
薩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園》和《薔薇園》。他的作品充滿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反映了下層人民對封建壓迫的不滿。《薔薇園》獲得廣泛的世界聲譽,歷來是學習波斯語的教科書,同時在波斯散文發展上也是一部承先啟後的作品。
薩珊波斯時期重騎兵
波斯文學散文的內容可分為三類:①帝王、英雄故事,如散文體的《王書》;②愛情傳奇故事,代表作品有《巴赫蒂亞爾故事》(成書於薩曼王朝時期)和《探子薩馬克》(成書於1189年);③道德訓誡故事,代表作品是譯自阿拉伯語的《卡里來和笛木乃》和《卡布斯集》(成書於1082年)。薩迪的《薔薇園》是第3類散文作品的發展。
薩迪的同時代人莫拉維(魯米,1207~1273)是蘇菲文學(蘇菲意為穿粗毛織品的人)的主要代表詩人。莫拉維生於巴爾赫(現阿富汗斯坦境內),是波斯著名蘇菲派詩人薩納伊 (?~1141)和阿塔爾(1145~1229)的繼承者。他的主要作品是 6卷敘事詩和大量抒情詩。
蘇菲主義是一種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思潮,於8世紀興起於伊拉克和敘利亞北部,以後廣泛流傳於中亞、印度、印尼等地。他們表面上不否認伊斯蘭教,但對其教義任意加以解釋和引申。他們否認人世幸福,提倡禁慾主義,追求抽象真理(即所謂感知主的存在,心與主合一)。這一思想於9世紀初傳入波斯,在城鄉手工業者中間廣為傳播,成為他們反對封建壓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蘇菲主義後來分化為不同的派別。一派依附於統治階級,強調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對伊斯蘭教,譴責宗教統治,鼓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詩人哈菲茲是后一派詩人的代表。哈菲茲發揚了薩迪抒情詩的特點。他的詩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善於把生活語言提煉為洗鍊準確的文學語言。
波斯文學繁榮時期的最後一位詩人是賈米 (1414~1492)。他是蘇菲派學者,曾編寫過616人的蘇菲派人物傳記。他與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兒王朝關係密切。賈米的主要作品是《七卷詩》(又名《七寶座》),4卷論述神學,3卷敘事詩,其中以采自《古蘭經》故事的《尤素福和佐列哈》最為著名。他的敘事詩模仿內扎米,散文著作《春園》則模仿薩迪的《薔薇園》。
自此以後,伊拉克體詩發生了很大變化,語言精練、感情充沛的抒情詩已不多見。詩人們在內容與形式上專事模仿,企圖以奇特的比喻和晦澀的語句掩蓋思想上的貧乏。立意平庸,用語俚俗,雕飾堆砌,故作風雅,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共同特點,文學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印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