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氣鼓的結果 展開

氣鼓

病證名,鼓脹之一

氣鼓,病症名,鼓脹之一。大致分為三兩種:①氣機郁滯所致鼓脹;②氣虛所致全身腫脹。

初期改變為骨質疏鬆,繼而在骨內形成囊性破壞,骨皮質變薄,骨幹腫脹,故又有骨囊樣結核和氣鼓之稱。

病症解析


氣鼓
氣鼓
【中醫】氣鼓。病證名。鼓脹之一。 ①氣機郁滯所致鼓脹。見《萬病回春·鼓脹》:“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小便短澀不利,其病膠固,難以治療,用分消湯加減。” ②氣虛所致全身腫脹。見《石室秘錄·內傷門》:“氣臌乃氣虛作腫,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鼓之狀,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從腳面腫起,后漸漸腫至上身,於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治改以健脾行氣加利水之葯,方用消氣散。勿以水臌法治之。並禁食鹽。

氣鼓脈弦數論


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訒庵,獨於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訒庵始。余考其症,是氣也,當列於氣門。氣以類而方明;病雖難而易治。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氣分氣與炁,土分有無形。脾屬土,有形者也,有形之土運氣。脾藏意,意亦屬土,無形者也。無形之土運炁。有形之土,以葯補之;無形之土,以心養之。二者得兼,而土斯健矣)。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滯中州,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郁而為熱,氣鼓成焉。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是也。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腹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稍進餱糧,飽悶難受。脾愈虛,肝益肆其侮;氣愈積,熱益張其威。脈之弦且數,其所由來者,有明徵矣。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
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經驗方:人蔘、黃連、焦術麥冬青皮肉桂、炙草)。葯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鹹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於腹也;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曰熱脹,由熱而脹也;曰氣脹,由氣而脹也。統名之曰氣鼓也。彼水脹、寒脹,列於濕門,宜也,原與此症毫不相涉。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厚朴一兩,枳實、黃連、黃芩、法夏五錢,陳皮、知母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二錢,人蔘、白朮、甘草豬苓一錢,蒸餅為丸),亦尚未晰分也。
病證名。見《雜病源流犀燭·腫脹源流》。①指氣機不滯所致的鼓脹。見《萬病回春·膨脹》 。症見胸腹臌脹,中空無物,外皮綳急,叩之有聲。甚則腹大皮厚,一身盡腫,青筋暴露,膚色蒼黃等。治病宜以健脾行氣為主。如調中健脾丸、消散等。②指氣虛所致的全身腫脹。 《石室秘錄·內傷門》 “氣臌乃氣虛作腫,似水臌而非水臌也。”治用消氣散(《石室秘錄》 :白朮、薏仁、茯苓、人蔘、甘草、枳殼、山藥、肉桂、車前子萊菔子、神曲)等方加減。參見臌脹條。

發病機制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於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於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郁而下陷,故臍以下腫。木性善達,其發達而不郁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為脹滿。肝氣不達,郁而生熱,傳於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肝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濕寒,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砂仁(一錢,炒,研)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
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菀陳,然後調之。
續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赤小豆(三錢,研)香豉(三錢,研)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二末,溫服。取吐下為度。
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