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道輔

孔道輔

徠孔道輔,字原魯,初名延魯,孔勖(孔勗)之子,孔子四十五代孫。生於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於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終年55歲。

人物關係


個人簡介


孔道輔半身像
孔道輔半身像
孔道輔(987~1040),初名延魯,字原魯,孔子的第45世孫,自幼聰明好學,25歲進士及第,為寧州軍事推官。

生平背景


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任大理寺丞兼知仙源縣。他上奏真宗,請加擴建孔廟。真宗允准,併合命道輔主其事。乃大擴聖廟舊制,增廣殿庭廊廡360間。1022年(乾興元年)任太常博士,召為左正言。正逢章獻太后臨朝聽政,受命之日,即疏請太后歸政於皇帝。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召道輔為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當時,仁宗愛美人尚氏、楊氏,欲廢郭后,道輔率諫官孫祖德、范仲淹等人極力勸阻,並與支持廢后的宰相呂夷簡相抗爭。帝怒,貶道輔知徐州,後知兗州。寶元元年(1038)復召為御史中丞。知兗州時,曾訪得孟子墓於鄒城東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陽,建孟子廟於墓之西南。
1039年(寶元二年)開封府小官馮士元犯罪牽連到參知政事程琳。仁宗把此案交給權知開封府鄭戩審理。宰相張士遜既厭惡程琳。又想排擠輔。他明知皇帝要治罪於程琳,卻又假惺惺地讓道輔為其求情。道輔不了解其用心,是照著辦了。仁宗認為朋黨大臣,道輔出知鄆州。在赴鄆州時,正處天氣嚴寒,行至韋城,舊病複發而卒。

孟子聯繫


孔道輔與孟子
北宋以來,孟子的學術思想在知識界逐漸得到重視,得到朝廷的關注。北宋皇帝認為:孟子的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內容,也是維護統治,穩定社會的重要工具。封建帝王的重視,孟子的思想也普遍得到學術界和民眾的認可。孟子思想得到重視后,孟子的地位也逐漸上升,名氣也逐漸擴大。孟子的名氣上升后,誰是孟子的後裔也有人關心了。
據說第一個關心孟子後裔的人,是宋仁宗時山東地方官員孔道輔。孔道輔到兗州任知府後,在山東鄒城找到了孟子後裔孟寧。
孟子的家鄉在山東鄒縣,隸屬於兗州府。孔道輔出於對孟子的敬仰,派出官吏四處察訪,經過多方面的調查,終於在至任的第二年,在鄒縣東北三十里處,找到了有一個稱為四基山的地方。又在四基山的陽面,找到了孟子的墳墓。
孔道輔驚喜之餘,立即組織能工巧匠,破土動工,修築孟子廟。
景佑四年(公元1034年),孟子廟修築完成。孔道輔還請泰山著名學者孫復,撰寫了一篇《新建孟子廟記》的文章,並把這篇文章記錄在石碑上,置放在廟前。
孟子廟落成不久,孔道輔又為尋找孟子的後裔而忙碌。不久,在鄒縣西北二十里的鳧村,找到了孟子四十五代後裔孟寧。孔道輔向朝廷推薦。朝廷收到了這個消息后,授予孟寧擔任迪功郎,鄒縣主簿,並讓他專門主管孟子廟的祭祀工作。從此,孟子的後裔孟寧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孔道輔又在孔廟的西側,建立了五賢祠。把春秋戰國的孟子、荀子、漢朝的楊雄、隋朝的王通、唐朝的韓愈,這五個知識淵博的人才,稱為“五賢”,設像祭祀。孔道輔親自撰寫了《五賢堂記》的文章。文中孔道輔對孟子的功績作了充分的肯定。
擔任三年兗州知府後,孔道輔又回到京城,在朝廷中擔任御史中丞。在朝中,孔道輔等有名文人多次向朝廷進行舉薦孟子,引起宋神宗趙頊十分讚賞孟子。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宋神宗趙頊追封孟子為“鄒國公”,詔書中稱:“自孔子歿,先王之道不明,發揮微言,以詔三聖,功歸孟氏,萬世所宗。”

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孔道輔擊蛇
宋真宗祥符中(約公元1013—1017年),孔道輔佐幕寧州,為軍事推官。道輔為孔子後裔,才華出眾,膽識過人,遇事往往有卓見。當時,寧州天慶觀真武廟出現一條大花蛇;出則不避來人,或伸頸吐舌,或品食供物;人皆以為“神蛇”。此事驚動寧州地面,天天人擁車往,焚香拜祭。州刺史而下所有官吏,都是早晚前去拜祭。一日,孔道輔路經殿前,見狀憤怒,說:“蛇惑吾民亂吾俗,殺無赦!”於前健步登階,“以笏擊蛇,碎其首”。患者“驚慌失措,目瞪口呆”,此事傳開去,人人驚服,寧州社會秩序也變得謹然有序了。當時,東魯有位名作家石介,特撰一篇《擊蛇笏銘》以贊正氣。文中說:“……?獨斃一蛇而已!軒階之間,有罔上欺民先意順旨者,公以此笏擊之;朝廷之內有諛容;妄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擊之。夫如是,則軒階之下不仁去;廟堂之上無奸臣;朝廷這內無妄人……”孔道輔也因此成為名人。

史料記載


宋史
孔道輔,字原魯,初名延魯,孔子四十五代孫。父勖,進士及第,為太平州推官,以殿中丞通判廣州。會真宗東封,躬詣孔子祠。帝問宰相:「孔氏今孰為名者?」或言勖有治行,即召對,以為太常博士、知曲阜縣。初,勖在廣州,以清潔聞,及被召,蕃酋爭持寶貨以獻,皆慰遣之。後為御台推直官,累遷秘書監、分司南京,管勾祖廟,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后道輔卒,年八十九。
道輔幼端重,舉進士第,為寧州軍事推官,數與州將爭事。有蛇出天慶觀真武殿中,一郡以為神,州將帥官屬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輔徑前以笏擊蛇,碎其首,觀者初驚,后莫不嘆服。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主孔子祠事。孔氏故多放縱者,道輔一繩以法。上言廟制庳陋,請加修崇,詔可。再遷太常博士。章獻太后臨朝,召為左正言。受命日,論奏樞密使曹利用,尚御葯羅崇勛竊弄威柄,宜早斥去,以清朝廷。立對稱刻,太后可其言,乃退。未幾,為直史館、判三司理欠憑由司。
奉使契丹,道除右司諫、龍圖閣待制。契丹晏使者,優人以文宣王為戲,道輔艴然徑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輔還坐,且令謝之。道輔正色曰:「中國與北朝通好,以禮文相接。今俳優之徒,慢侮先聖而不之禁,北朝之過也。道輔何謝!」契丹君臣默然,又酌大卮謂曰:「方天寒,飲此,可以致和氣。」道輔曰:「不和,固無害。」既還,言者以為生事,且開爭端。仁宗問其故,對曰:「契丹必為黑水所破,勢甚蹙。平時漢使至契丹,輒為所侮,若不較,恐益慢中國。」帝然之。歷判吏部流內銓、糾察在京刑獄。坐糾事不當,出知鄆州,徙青州。還判流內銓,遷尚書兵部員外郎,復出知徐、許二州,徙應天府。
明道二年,召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會郭皇后廢,道輔率諫官孫祖德、范仲淹、宋郊、劉渙,御史蔣堂、郭勸、楊偕、馬絳、段少連十人,詣垂拱殿伏奏:「皇後天下之母,不當輕議絀廢。願賜對,盡所言。」帝使內侍諭道輔等至中書,令宰相呂夷簡以皇后當廢狀告之。道輔語夷簡曰:「大臣之於帝后,猶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夷簡曰:「廢後有漢、唐故事。」道輔復曰:「人臣當道君以堯、舜,豈得引漢、唐失德為法邪?」夷簡不答,即奏言:「伏閣請對,非太平美事。」於是出道輔知泰州。明日晨,入至待漏,聞有詔,亟馳出城。頃之,徙徐州,又徙兗州,進龍圖閣直學士,遷給事中。在兗三年,復入為御史中丞。
道輔性鯁挺特達,遇事彈劾無所避,出入風采肅然,及再執憲,權貴益忌之。初,道輔與其父里中僦郭贄舊宅居之,有言於帝者曰:「道輔家近太廟,出入傳呼,非所以尊神明。」即詔道輔他徙。集賢校理張宗古上言,漢內史府在太廟?耎垣中,國朝以來,廟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謂不須避。帝出宗古通判萊州。道輔嘆曰:「憸人之言入矣!」
會受詔鞠馮士元獄,事連參知政事程琳。宰相張士遜素惡琳,而疾道輔不附己,將逐之,察帝有不悅琳意,即謂道輔:「上顧程公厚,今為小人所誣,見上,為辨之。」道輔入對,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輔朋黨大臣,出知鄆州。已而道輔知為士遜所賣,頗憤惋。時大寒上道,行至韋城,發病卒,天下莫不以直道許之。皇祐三年,王素因對語及道輔,仁宗思其忠,特贈尚書工部侍郎。子二舜亮宗翰。

詩詞作品


訪隱居孫明復山齋二首
日觀峰前訪隱淪,豈同沮溺異人群。
軻能養浩雄能默,今復淵源見此君。
徠訪隱居孫明復山齋二首
脫屐名場蘊壯圖,君方舉逸待嘉謨。
即期鶴版臨岩室,萬疊雲山戀得無。
題祖廟二首
秦火自焚寧害聖,金絲堂壁閟家書。
典墳啟發皆天意,非謂共王好治居。
題祖廟二首
門有詩書不華彩,素王留得好生涯。
行人莫訝頻回首,天下文章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