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圖
明代許論繪製的十二條屏幅
九 邊 圖
許論是河南靈寶人,官至兵部尚書。許論早年喜歡談論軍事,他以抵抗女真族侵略為契機,先作《九邊論》,后繪製《九邊圖》,與《九邊論》相匹配,因此,該著作又被稱之為《九邊圖論》。明代世宗皇帝朱厚熜以為該著作甚好,遂下旨,將《九邊圖論》發給各個“邊”的守軍。後來,有人保舉許論作“順天巡撫”;世宗皇帝朱厚熜便說:“這是作《九邊圖論》的許論,自然官能做得好。”
明代北部邊塞的九個軍事要鎮。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邊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時騷擾﹐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北部邊防﹐屢次派將北征﹐同時﹐還分封子朱棣﹑朱權等將重兵駐守北部邊塞。明成祖朱棣五齣漠北﹐又於沿邊設鎮﹐派兵駐守。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又設山西﹑固原兩鎮﹐是為九邊。
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無品級﹑無定員。其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等官。各鎮都駐有重兵。萬曆中期﹐各邊僅主兵就有六十萬左右﹔還有為數甚多的客兵。如薊州鎮﹐隆慶時﹐主兵原額為三萬人﹐萬曆初連客兵在內達十六萬五千餘人。
九 邊 圖
九邊之設﹐使明朝北部邊塞形成一條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廣袤萬里﹑烽堠相望﹑衛所互聯的北方防線。對加強北部邊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朝為此加餉加稅﹐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使人民負擔沉重﹔而各級軍官的殘酷盤剝﹐又使餉銀短絀﹐軍士往往因生活無著而發動兵變。
明朝前期,修築了嘉峪關到山海關的萬里長城。沿長城東西一線的險要地帶建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合稱九邊。九邊圖是明代陸地邊防圖的主要圖種,流傳下來的《九邊圖》《九邊圖論》《九邊圖志》較多。《明會典》記載了一幅《鎮戍總圖》和九幅《九邊圖》(邊鎮分幅圖)。
《鎮戍總圖》上繪有方格網,方向為上北下南,全國重要軍鎮的相對位置比較準確。《九邊圖》中各鎮地圖基本採用寫景的繪製手法,突出軍事要素。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兵部尚書霍冀繪著了《九邊圖說》。之後,孫應元根據新資料,對《九邊圖說》作了補充修改。該圖說“每鎮有總圖,以統其綱,有分圖,以析其目”,可謂綱舉目張。先圖后說,一圖一說,圖說結合,邊關形勢一覽在目,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九邊防衛的細節,比如陣地的位置及其主次、攻守方向及其難易程度、駐軍人數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全國性地圖不僅包含軍事險要等內容,還有獨立的邊鎮分圖。比如明代傑出的製圖學家羅洪先繪製的著名地圖集《廣輿圖》就包含邊防圖。《廣輿圖》除了有一幅幅面大的總圖外,還有分圖百餘幅,分為七類,其中包括九邊類、諸邊類、屬國類等。這些地圖對於了解與謀划邊疆地區的防禦作戰無疑是重要的。崇禎八年(1635年),在兵部職方主事陳祖綬的主持下,繪製了《皇明職方地圖》。此圖由兵部組織繪製,其軍事色彩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