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君馬黃的結果 展開

君馬黃

李白詩作

《君馬黃》是唐代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古詩,這首詩里,李白抒發的是知己難得的苦悶之情。此詩可分三段。前四句為比興文字,喻身份雖不同,但心意卻可以不隔,為“相知在急難”作鋪墊;“共作”六句言雙方俱顯達時,能同游同樂,同顯赫,同富貴;末四句言人之相知貴在急人之難,道出詩歌主旨。全詩一氣呵成,抑揚有致,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語言活潑明快,格調清新自然,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所特有的豪放風格。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隱言交友不終,各奔東西的詩歌。但“後人擬者,但詠馬而已”,似未解其意。詩人李白不但深得其解,而且加以發明之,藉以歌頌朋友相知相救的生死友誼。
開頭四句詠馬起興,以馬色之不同作反襯,言人心之色猜。馬色一“黃”一“白”,對照鮮明。馬色與人心相比,一異一同,相得益彰。
中間六句寫“我”與友人騎馬外出遊樂,雙雙行進在洛陽路上。洛陽是東漢的京城、唐代東都。那裡市井繁華,名勝林立,是遊冶之佳處。“雙行洛陽陌”一句不僅點明此行之豪壯,而且表現了行影不離之友誼。這好似李白與杜甫的交遊:天寶三載(744)三月,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放出翰林院之後,曾到過洛陽一次。當時杜甫也在洛陽,於是兩位大詩人相會了。從此他們結下了“兄弟”般的友誼。為了渲染人物之顯赫,還描寫了他們的衣著和飾物:佩著長長的寶劍,閃閃發光;戴著高高的紅冠,十分耀眼。這樣的裝飾,不僅表現了外在美,而且揭示了他們超凡的精神世界。“各有千金裘,俱為五侯客”二句一從經濟著筆,一從政治落墨,意在表現他倆不尋常的社會地位。以上二句極言他倆家資豐厚,靠山堅實。
最後四句“猛虎落陷阱,壯士時屈厄”二句轉寫友人遭到了不幸,正像奔突的猛虎有時不免誤入陷阱一樣,壯士也會遇到暫時的困迫。猛虎乃獸中之王,嘯震山崗。落難亦不落威。此句以猛虎作比,言壯士落難后仍不失當年之威風。最後兩句緊承上句詩意,既是對落難朋友的回答,也是詩人情志的抒發。“相知在急難”一句正體現了“危難見真交”的至情。俗語云:“人在難處思親朋”能急友人之難的人才是真正的“相知”,所以詩的最後說,一個人自顧自身修好,那會有什麼益處呢!此句似他問似自語,余意不盡,惹人深思。
此詩採用樂府體,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而且融進了李白詩歌所特有的豪放風格。語言明快而活潑,格調清新而自然,字裡行間充滿了豪宕之情。

創作背景


此詩為擬古辭而作。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學術界迄無定論。一說作於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是年李白由南陽北上洛陽,返梁園,經鄴中游河東及關內道,徘徊於邠州坊州之間。一說大約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是年李璘兵敗,李白坐罪下獄尋陽,正處於危難之時。

作品評價


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詹福瑞:此詩擬古辭而作,似責有人交友之不終者。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