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跳月

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自稱“阿細”、“撒尼”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它發源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三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細人的民間舞蹈之一。流行於雲南彝族地區。主要動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轉等。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又稱跳樂。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弦樂曲《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發源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山一帶,在彌勒縣彝族阿細人聚居的村寨及瀘西、陸良等地廣泛流傳。阿細跳月參加者少則十幾人,多則上千人,多在祭祀、節日、盛典時表演,具有較強的自發性、自娛性和群眾性。它集歌、舞、樂於一體,有規範的舞步和套路,其舞蹈可分為老人舞和青年舞,舞步包括踹腳跳、鶴步單腿跳、彈跳步、跑步跳、轉身跳、拍掌跳等形式,音樂為宮調式大三度五拍節,起舞時以大三弦、大中小竹笛小三弦、三胡、月琴、嗩吶、哨子等阿細民間自製樂器伴奏。阿細跳月節奏熱烈歡快,動作豪放粗獷,舞姿矯健飄逸,韻律強勁,氣勢恢宏,具有較強的感召力。

2008年6月7日,彝族三弦舞(阿細跳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創作背景


舞蹈概述

在彌勒這塊美麗、神奇的紅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裡的泉水一樣甜,絢麗浪漫的舞蹈像山裡的流嵐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的集體舞蹈“阿細跳月”,是出落這歌舞海洋中一枝獨秀的山茶花。它像清爽的山風,像歡快的山溪,像燃燒的火把,半個多世紀以來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備受國內文藝界和國際友人的青睞。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阿細璞”,聚居在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的西山一帶。阿細人能歌善舞。“阿細跳月”是他們最喜愛、最普及的民間優秀集體舞蹈之一。“阿細跳月”原稱“跳樂”,因常相聚於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開長輩,於夜晚相約到村外的山野林間趁著月色、或圍著篝火跳,抗日戰爭時期始稱“阿細跳月”。“跳月”來歷傳說頗多,但都與火相關:一說源於勞動,在古代刀耕火種時,燒過的灌木樁容易刺傷腳掌,撬窩播種時常跳起跳落,演化而成舞蹈;一說阿細山寨因“天火”成災,阿細兒女阿者與阿娥率民眾奮勇撲火,因大地被燒燙,便雙腳輪換彈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動作。“阿細跳月”節奏明快,舞姿粗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彈的是小三弦,舞步輕慢穩重。青年舞則熱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溝通感情,選擇對象的自娛活動。每當節日或農閑,鄰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約定聚會的時間地點,屆時,如一方失約,另一方則於路中用石頭壓上樹枝,表示“壓魂”(魂是彝族對生命的詮釋),被壓一方須說明原委,道歉並得到諒解,可再訂日期。這種約會,甲村來男,乙村只能來女。相會前,女方在林中梳妝打扮,故意磨時間,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妝,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彈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緩,別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揚時,女方拍著清脆的掌聲跳出樹林,在草坪上列隊與男方歡歌起舞,曲調合著舞步,弦聲扣著心聲,間或爆發“哦!哦!”的吼聲。其音樂為宮調或大三度五拍節,歡快熱烈,粗獷奔放;舞蹈步法似踏火彈跳,先用一隻腳跳三下成三拍,雙腳落地成四拍,再換另一隻腳起跳,如此不斷反覆。在載歌載舞中,尋找稱心如意的伴侶,然後變換隊形,一男一女對舞。由於“阿細跳月”舞蹈強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彈、唱、跳、旋,常常跳得滿頭大汗,但頗具感召力的“阿細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著青年男女盡興盡情通宵達旦地進行。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
由來
阿細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傳說很早以前,彝族人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每當春耕時節,他們白天給土司頭人幹活,夜間才能借著月光趕種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滅的地里,人們光著腳板勞動,腳被燙疼了就抬起來跳兩下,還“嘖嘖”地喊兩聲,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於這種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後來又演變為青年男女娛樂和戀愛時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細跳月”。
起源
阿細跳月,源遠流長。遠古時代,人類不知道怎樣用火,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一天雷電擊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場大火,很多野獸被燒死,人們吃了,感到味道鮮美。從此才會用火燒肉充饑,燒起火來取暖。但在那風吹雨淋又沒有房屋棲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點火種,確實非常困難。暴雨一來,火種被澆滅了。沒有火了,人們就得挨凍,吃生肉喝冷水,給生活帶來不少的困難。有一天,人們在山上狩獵時,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了,便紛紛靠在樹上休息。有個名叫“木鄧”的小夥子,卻騎在一根朽木上面,邊休息,邊拾起一根細木棍兒,使勁地向朽木上鑽。鑽著鑽著突然從朽木中鑽出火來了。火的再度出現,使人們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紅,烤得人體冒煙。於是圍著篝火,邊烤邊跳。這就是阿細跳月的最初起源。人們稱之為“木鄧比”,意為“跳篝火”。
至於阿細人為何在“三步弦”中始終要保持跳躍的舞姿,還有著一段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阿細地區的人們一直過著刀耕火種的奴隸生活。每到播種季節,為了搶時間為奴隸主儘快燒荒、播種,人們等不到燒荒火星的熄滅,就赤著雙腳在滾燙的田野上開始翻地、勞作。為使雙腳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燒,便兩腳一邊不停地跳躍一邊進行勞作。後來,人們在這種不停跳躍動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蹬腳和上肢的左右甩擺、擊掌,而逐漸形成了今天被人們喜愛的《阿細跳月》。
特點
這種舞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男青年挎著一個大三弦邊彈邊跳。大三弦全長約135厘米,琴筒寬度約27厘米,長約33厘米,弦碼處置有鐵皮扣片,彈撥時“嚓、嚓”作響。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邊彈邊舞,顯示出男性的矯健與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為一樂句,前三拍為主旋律,后兩拍用力撥弦。舞者的步伐與此相吻合,前三拍進退、轉身、跳躍,后兩拍原地拍掌對腳。表演時,大家隨著領舞者忽而形成兩大橫排,進退歡舞,如潮漲潮落,忽而又變為“二龍吐須”,雙雙對舞后,依次散開,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動律是左右晃身、擺胯。整個舞蹈熱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動和變化鮮明的圖形,構成熾熱的氣氛,具有濃烈的野趣美。
發展
阿細先民,原住在金沙江畔的“通鄧來若”。他們不堪忍受奴隸主的欺負和壓迫,在阿真的帶領下奮起反抗。自農曆六月二十三日開始,攻打奴隸主的家園,可是奴隸主有槍有刀,有弩有箭,並有很多兵丁護衛,整整攻了一天也無法入破。聰明的阿真吩咐奴隸們趁黑夜在每隻羊的角上紮上火把。讓羊在前面沖,奴隸們持棍棒、鐮刀跟在羊群的後面,浩浩蕩蕩地沖向奴隸主的家園,攻破奴隸主的圍城,殺死了奴隸主,燒毀了奴隸主的家園。取得了勝利,獲得了人生的自由。奴隸解放了,便聚集在“冷衣黑”邊(一個叫冷衣的海邊),縱情歡唱,慶祝勝利,迎接自由。在三弦、笛子和刀叉相碰聲中跳押。跳得月兒落西坡,跳到紅日從東來,一直跳到六月底。這時的“跳樂”,是具有“慶解放”、“迎自由”新內容,便稱為“里拉比”,意為“慶解放、迎自由”舞。新中國成立后,阿細人民成了國家和民族的主人。“跳樂”已擺脫了種種禁忌,變為逢年過節或節日喜慶不可缺少的群眾性的民間文娛活動。
影響
自古以來,阿細山寨就流傳著“活著不跳樂,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響,腳底板就癢”等諺語。新中國成立后,“阿細跳月”正式搬上文藝舞台。多次出省、進京演出。1954年,“阿細跳月”作為中國的優秀民間舞蹈,到波蘭華沙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引起強烈的轟動效應;八十年代,“阿細跳月”樂曲被列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彌勒縣西山地區彝族農民組成的阿細跳月藝術團破天荒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農民藝術團,列為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大型文藝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勝利堂一展讓人心動、誘人迷戀的“阿細跳月”風采,贏得了中外人士的讚譽。
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彌勒縣組織200人的“阿細跳月表演團”參加世博會開幕式和開園儀式、中國館日、閉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細跳月再度輝煌;新千年第一個春天,悠揚、歡快的“阿細跳月”旋律在音樂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作為全世界迎新春音樂會的開篇再次轟然奏響。它再次證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細跳月像一朵盛開在雲嶺高原上妍麗的山茶花,美麗著一方神奇的紅土地。
現狀
如今的阿細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兩種。老年舞緩慢輕鬆,隨著笛子的節奏,男子的彈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瀟灑,喜而不露地翩翩起舞;女的則雙手叉腰起舞,抬著腳,隨著笛聲、弦聲拍著雙手,旋轉擺腿,時而圍圈齊跳,時而相對而舞,保持著集體舞的陣容,溫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跳時,先調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凶,隨即男青年率先背著大三弦舞,女青年隨之而成隊入伙,擊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隊形隨著音樂旋律而前後左右移動變化。青年舞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騰激越。充分體現了阿爾山人民英勇豪放的氣概和濃厚的民族民間藝術風情。
引申
解放後由於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使不少人都知道夏季的“火把節”是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甚至知道在節日的夜晚彝人要圍篝火跳《大三弦舞》。但彝族為什麼在“火把節”上要跳《大三弦舞》?大概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對此要想得到了解,就必須先知道“火把節”的來歷和與它相關的彝族曆法。彝族早在13世紀,就創造出了自己的“十月太陽曆”,即如今天文學所稱的“彝夏太陽曆”。古代彝族把一年的365.25天平均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多餘的5天多,作為每年的“過年”日。彝族的新年和“火把節”關係密切,因“十月太陽曆”是根據日月星辰的方位變換而測定推算的。北斗星星柄每轉動一周為一年,星柄上指時,恰逢夏季的“大暑”節氣。再轉半周,則時值冬季的“大寒”節氣,彝族人民便把這兩個節氣統稱為“星回節”。同時把冬季的“星回節”定為彝族的新年;而夏季的“星回節”則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火把節”。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以最大的熱忱和最隆重的慶典迎接每個新年的來臨。“過年”,已成為全人類共同歡樂的節日。但在彝族,“過年”時沒有什麼慶典活動,人們全部的熱忱都放於製作美食上,使冬季星回節被俗稱為“吃節”。而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大暑”節氣時的“星回節”,才是各地彝族進行隆重慶祝、熱鬧無比,俗稱“玩節”的傳統“火把節”。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彝族地區的人們,把“過年日”中的6天,特別留出3天來放在夏季“火把節”時使用,以便使人們在“火把節”時更為盡情、盡興和難忘。儘管各地區的彝族同胞歡度“火把節”節日的形式不同,但由男子每人彈撥用綵綢挎於肩上的大三弦樂器,一起歡跳《大三弦舞》,已成為彝族共同的娛樂形式之一。
生活在雲南省石林、彌勒、邱北等縣市,屬於彝族支系的阿細人,在夏季星回節的黃昏時節,高舉火把繞行田間以預祝來年豐收之後,便集中到村裡的曠場上舉行傳統的歡慶活動。屆時,成群的未婚男女,圍繞著噼啪作響的熊熊篝火頻頻起舞。頭戴環形頭飾、身著手綉短上衣、百褶裙,斜挎綉包的盛裝姑娘們,在著白衣黑褲、腰系紅色綢帶的英俊吹笛者帶領下,隨著市的大三弦與男子相對而舞,在眉眼間傳遞著無限的情意、抒發著由衷的喜悅與歡樂。舞蹈中不時夾雜著的“阿嘖嘖!”呼號和尖嘯的口哨聲,為節日氣氛更加歡快與熱烈。雖說阿細人所跳的舞蹈也是“大三弦舞”,但認真地說,在男子所彈撥的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終保持跳躍狀態,雙臂左右擺動、按節拍擊掌的同時,換腳跳三步,空中蹬兩腳,由五拍組合成的這種“三步弦”,是阿細人在“火把節”時所特有的自娛性舞蹈。由於該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們稱為《阿細跳月》。

歷史淵源

阿細跳月具體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但從其舞蹈形式和動作來看,阿細跳月的起源與阿細先民的歷史、生產生活密切相連。 
最初的阿細跳樂,只是手拉手、腳對腳地跳,沒有樂器伴奏,以掌聲作伴奏,男女老幼一起邊唱邊跳。後來,由於人們在勞作之餘或狩獵而歸時,都會燃起大火,邊笑邊唱,邊舞邊樂,喜慶收穫,有的擊木、擊掌相合,有的揮舞刀、叉、弓箭,腳步聲、擊木聲、舞刀叉弓箭聲、擊掌聲和歡呼聲有節奏地融為一體,於是漸漸地形成了擊木伴奏的“跳樂”形式。再後來,人們便用葫蘆或空心木來做弦筒,蒙上獸皮,用篾竹捆緊,再配上小木把兒,繫上藤繩,掛上肩上,邊跳邊擊,既有音樂聲又有節奏感,繼而發展成為早期阿細跳樂的伴奏樂器。 
明清時期,阿細人的跳樂舞步簡單,一步一拍掌,伴奏樂器為三胡、葫蘆三弦、樹葉等,晚清時期,“跳樂”道具出現了“響板”。 
民國初期,阿細跳月樂器出現了竹笛,葫蘆三弦變成了木製小三弦,舞步也從一跳拍掌的單腿“顛跳步”擊響板改為擊掌二跳。有了相對固定的舞步和伴奏樂器,於是形成了阿細跳月“老人舞”的雛形。 
1945年,舞蹈家梁倫先生在彌勒西山採風,被阿細人的“跳樂”所折服,又見這種“跳樂”多在月明風清的夜晚進行,故為之取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阿細跳月”,並一直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阿細人民成了國家和民族的主人,“跳樂”也逐漸擺脫了種種禁忌,變為逢年過節或節日喜慶不可缺少的群眾民間文娛活動。 
從內容上來說,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阿細跳樂歷經了“跳火神(跳篝火)——跳農神、牧神——跳高興(慶豐收)——跳自由(自由尋偶談情)——跳歡樂、跳幸福(阿細跳樂)”的演變過程。

作品介紹


表演形式
阿細跳月舞蹈以“三步樂”為基本舞步,節奏多為五拍樂句,前三拍進退、轉身、跳躍,后兩拍原地拍掌對腳。表演時,人們隨著領舞者忽而形成兩大橫排或大圓圈,進退歡舞,如潮漲潮落;雙雙對舞后,依次散開,如渠水分流而去。整個舞蹈熱情奔放,大幅度的跳躍和鮮明的隊形變化,構成熾熱的氣氛,具有特色。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
根據節奏的不同,阿細跳月主要可分為“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彈的是小三弦,節拍輕慢舒緩,詼諧風趣,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左右四步進退,又鶴步單腿不著地下壓12次,再配上小巧玲瓏的三弦、二胡、四弦、竹笛、樹葉等樂器,使得“老人舞”顯現出一種特殊風味。“青年舞”男子肩挎大三弦,舞步為五拍組合,可以前後、左右移動,亦能原地轉圈,動作剛勁有力,節拍歡快活潑,女性舞者和著節拍與男性對舞。“青年舞”隊形有多排長隊、多圈向心等。步法似踏火彈跳,先用雙腳輪跳三下成三拍,單腳蹬腳跳第四、第五拍,如此反覆不斷。每至高潮,笛聲、弦聲、掌聲、歌聲融為一體,舞步及隊形大幅度移動和變化,場面壯觀。 
音樂特點
阿細跳月的音樂早期以《先基調》《拉哩嗏調》《西山謠》為主,19世紀下半葉,阿細跳月吸收了彝族其他支系的歌舞音樂,形成了具有特殊風格的阿細民間歌舞音樂。至20世紀初期,發展為以1(多)、3(咪)、5(嗉)為骨幹音的宮調式大三度五拍節的舞蹈音樂。這種音樂簡潔、高亢、明亮、開朗,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阿細人質樸、剽悍、直爽、豪放的性格。 
伴奏樂器
阿細跳月的伴奏樂器以大三弦、小三弦為主,輔以三胡、月琴、竹笛、木葉、哨子等。大三弦,阿細語稱為“三弦弊達么”。琴筒直徑約28厘米,筒長約40厘米,面蒙羊皮,柄長115厘米,頸頂稍向後彎曲,有三個木耳、三股弦線,以1、3、5三個音為主骨幹音。舞時由男子背著邊彈邊跳,音色醇厚,錚錚亢奮,具有感染力。小三弦,阿細語稱“三弦阿逮若”,琴筒直徑約12厘米,筒長約15厘米,柄長75厘米,大小無定式,音色圓潤,是跳月“老人舞”中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和道具。 
服裝特徵
阿細跳月舞蹈時老年人穿深色上衣,扭襠褲,黑布鞋。男青年穿白色對襟上衣,黑色中式長褲,黑布鞋,外套加織帶直條紋的麻布褂(不系扣)。女青年將束髮從左至右盤於頭頂,發束上(額頂)綴一枚銀扣,再繫上緊固線和珠鏈。也可將珠鏈盤於頭上,插兩朵小綢花,戴耳墜。穿前擺短后擺長的上衣,長僅過膝的鑲邊褲,圍腰后再系寬約10厘米的布制腰帶。將上衣的後下擺折成三角形別入腰帶內,穿繡花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阿細跳月帶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是彝族山地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增強民族團結,加強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傳承狀況
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彝族三弦舞中許多傳統的舞蹈套路面臨失傳,阿細跳月已瀕臨生存危境,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段正榮,男,彝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彝族三弦舞(阿細跳月),雲南省彌勒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彌勒市文化館獲得“彝族三弦舞(阿細跳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

作品影響


重要展演
1946年5月25日,阿細跳月在雲南省圭山區彝族旅省學會主辦的“彝族音樂舞踴會”中進行了表演。
1950年10月,阿細跳月作為西南晉京觀禮代表團(西南文工團)的重點節目,在中南海懷仁堂進行了表演。
1955年,阿細跳月在華沙舉辦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中進行了表演。
1988年9月,阿細跳月參加了雲南省藝術節“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和“雲南民族民間歌舞集萃”晚會。
1989年12月13日,阿細跳月在中華羊城博覽會“除夕萬人狂歡夜”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1991年,阿細跳月在廣西南寧舉辦的第四屆全國民運會中進行了表演。
1992年3月,阿細跳月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中進行了表演;同年10月,阿細跳月在第二屆全國農運會和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中進行了表演。
1997年,阿細跳月在昆明舉辦的亞洲藝術節中進行了表演。
1999年4月30日,阿細跳月在中國昆明世博會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2000年元旦,“阿細跳月”作為新年音樂會的開篇,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進行了表演;同年,阿細跳月在昆明舉辦的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中進行了表演。

文化軼事


阿細地區還流傳著關於其起源的傳說:一說阿細跳月源於勞動。傳說很久以前,阿細先民刀耕火種時,為了儘快燒荒、播種,等不到燒荒火星的熄滅,就赤著雙腳在滾燙的山地上開始翻地、勞作。為使雙腳少受余火灼燒,便一邊不停跳躍一邊進行勞作,還“嘖嘖”地喊叫,日長月久演化成了舞蹈;一說在遠古時代,阿細先民住在原始森林的大岩洞里,穿的是樹葉樹皮,吃的是野果生肉。一天,因雷擊中枯樹而引起大火,大家在首領木鄧的帶領下,將大火撲滅,並學會了吃熟肉,於是就把火種留下來,視火為神靈。每逢喜慶日,大家就一起圍著火堆慶祝,女人模仿撲火時用樹枝打火的動作,男人模仿背著弓弦的動作,嘴裡高興地叫著“鐺噻啊噻鐺噻,鐺噻啊噻鐺噻”。這樣經過不斷的演化與升華,就發展成了“跳樂”;一說很早以前,阿細先民為了撲滅因綿羊和黃牛抵架濺出火星而引發的森林大火,在青年阿者、阿娥的帶領下,赤膊赤足上陣撲火。但大地被燒得熾熱,又有很多樁荊棘,大家只得不斷地交換左右腳,躲閃跳躍進行扑打。大火撲滅后,為慶祝勝利,大家模仿打火時的樣子,跳起了舞。之後,每當喜慶之時,阿細人就點燃箐火,高舉撲火的樹枝口中高喊著“阿娥”“阿者”的名字,邊扑打邊跳躍,由此形成了“跳樂”的最早形式。

獲得榮譽

世界青年聯歡節 獲獎1

1953 ·金獎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