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條詞條名為金枝玉葉的結果 展開
金枝玉葉
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植物
學名馬齒莧樹(拉丁:Portulacaria afra),即:金枝玉葉,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多年生常綠肉質灌木,莖肉質,紫褐色至淺褐色,分枝近水平,新枝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呈紫紅色,若光照不足,則為綠色。
2張
金枝玉葉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平卧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花無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藥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蒴果卵球形,長約5毫米,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毫米,具小疣狀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玉葉原產南非,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乾旱和半陰,不耐澇。在蔭蔽處雖然也能生長,但莖節之間的距離會變長,葉片大而薄,且無光澤,影響觀賞。夏季高溫時可適當遮光,以防烈日曝晒,並注意通風。生長期澆水做到“不幹不澆,澆則澆透”,避免盆土積水,否則會造成爛根。每15天至2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因其萌發力強,應經常修剪、抹芽,以保持樹形的優美;冬季放在室內陽光充足處,停止施肥,控制澆水,溫度最好在10℃以上,5℃左右植株雖不會死亡,但葉片會大量脫落。每2年至3年的春季翻盆一次,盆土可用中等肥力、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沙質土壤。翻盆時對植株進行一次重剪,剪除弱枝和其他影響樹形的枝條,並剪去部分根系,剔除1/2至1/3的原土,用新的培養土重新栽種。
一品種選擇
在生產上有2個品種。一種是野生馬齒莧,植株矮小、匍匐生長,適應性、抗病性和生長勢強,但葉片較小、產量低、味酸、品質較差;另一種是菜用馬齒莧,植株高大,莖直立或半直立生長,生長勢強、葉片肥大、產量高、酸味極小、品質好,但耐低溫能力不如野生馬齒莧。
二整地施肥
每畝底施優質農家肥2000-3000千克,磷肥50千克,澆足底墒水,耕翻15-20厘米,耙平,做成1-1.2米寬的畦。
三播種
1、播種時間
馬齒莧從春季到秋季均可栽種。春播品質柔嫩。夏、秋播種易開花品質粗老。一般2-8月間均可播種。若為保護地(塑料大棚、地膜、溫室)栽培,無嚴格播種期限制。
2、播種方法
將畦面耬平,乘墒在畦面上開相距23厘米的溝,溝深1厘米,將種子與5-10倍的細沙混勻,均勻撒於溝內,輕輕的耬土覆蓋種子即可。每畝用種量500-700克。
四播后管理
溫度高,墒情適宜時,播后2-4天即可出苗,馬齒莧苗期生長緩慢,要注意清除雜草。出苗20天後,苗高15厘米時,進行間苗,苗間距10厘米。間苗后追1次肥,每畝追硝酸銨15千克,隨澆水施入。
五田間管理
馬齒莧雖然適應性很強,但在水肥充足時生長更好,具有鮮、嫩、綠的優良商品特性,因此在營養生長期要及時補充水肥。生長期間,每次採收后再各追肥1次,用300倍的尿素水,每畝施5千克左右,隨水施入,澆水2-3次。生長期間要注意除草。馬齒莧為多年生植物,每年6月便開始現蕾開花,為保持其產量和品質,應及時摘除頂端現蕾部分,促進新枝的抽生。
六病蟲害防治
馬齒莧抗性強,病蟲害較少。主要害蟲有蝸牛,可在早晨撒生石灰防治,一般0.3-0.6千克/畝。危害馬齒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及葉斑病。病毒病用1:1:50的糖醋液葉面噴施防效達80%以上;白粉病常用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粉銹寧防治;葉斑病用百菌清、多菌靈、速克靈防治。
七採收與留種
馬齒莧是一次播種多次採收,並且採收前30天不打葯,以提高其質量。採摘應在花前,以保持莖葉鮮嫩,新長出的小葉是最佳的食用部分。嫩莖的頂端可連續掐取,分批採收。要采大留小,以延長馬齒莧的營養生長,提高種植產量。馬齒莧開花后15-20天種子成熟,為了防止馬齒莧種子成熟時自然開裂,種子散落,採種困難,應在開花后10天左右即蒴果呈黃色時採種。採收時將馬齒莧整株割下,裝在密封塑料袋內,採回的植株及時攤曬5-7天,將種子分次抖落,然後揚凈,干后貯藏備用。
(1)繁殖方式馬齒莧有兩種繁殖方式,主要是種子繁殖,其次是無性繁殖。馬齒莧種子黑色、粒小,千粒重2~3克,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用種100克左右,種子繁殖便於大面積生產。無性繁殖可行扦插,但不常用。
(2)栽培季節馬齒莧在每年春季4月中下旬播種,如果採用保護地種植,可提前到4月初播種,6—8月為生長旺期。各地氣溫超過20℃時,可隨時播種,分期播種,分期上市。
(3)栽培要點馬齒莧種子細小,故要精細整地,以條播為好。每畝施腐熟廄肥2000千克,耕翻深度15厘米,打碎土塊,畦面達到平、松、軟細的要求,作寬1米的畦,溝寬40厘米。畦面開21~24厘米寬的兩條播種淺溝,進行條播。
為使播種密度均勻,在種子中加入100倍種子重量的細沙進行撒播。因種子易掉入土壤孔隙中,播后只需輕耙表土,無須再行覆土。若土壤乾燥,則用洒水壺略噴濕畦面即可。
當苗高15厘米左右時,開始采拔幼苗供食,使株距保持9~10厘米,讓其他苗繼續生長。播后一個月左右,株高25厘米以上時,正式採收。一般幼苗單株產量35~40克。採收時要注意在植株根部留2~3節主莖,以後可陸續採收。
在生長期間,根據生長情況進行追肥,一般施用尿素300倍液1~2次,每畝每次用尿素5千克。馬齒莧幾乎不發生蟲害,所以也就沒有農藥殘留問題。
(4)病害防治危害馬齒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及葉斑病。病毒病用1∶1∶50的糖醋液葉面噴施,防治效果達80%以上。白粉病用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2000倍的粉銹寧防治。葉斑病的防治主要用百菌清、多菌靈、速克靈等農藥。
馬齒莧是一種葯食兩用植物,它原是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在過去災荒時,常常被用做救災的食品。
古代中醫藥典中記載:馬齒莧性寒,味酸,無毒,入肝、脾、大腸三經,有疏肝理氣,健脾養胃,潤腸解毒之功效。中醫認為馬齒莧的藥用功能主要表現在清除心、肝、肺和大腸之熱;清火、解毒、祛熱;涼血、降肝火、清胃火。
馬齒莧是腸道的清潔劑,是各種腸道病的首選良藥,最大的功效是治療大腸經的疾病。它既能解毒,又能消炎,還能祛熱,對屬於熱症的腸道病基本上可通治。民間也常用馬齒莧治療拉肚子、痢疾等腸胃疾病。
民間土郎中說“馬齒莧可使白髮轉青”,對付“少白頭”,吃補腎葯的療效還不如多吃馬齒莧來得直接、有效。馬齒莧的排毒功效既走血分,又走皮膚,內外兼治。對付“皮膚病”,可把新鮮的馬齒莧搗爛敷在患處,或用干品馬齒莧煮水泡澡,兩種都是很不錯的方法,療效顯著。對付“痔瘡、痱子”,可以內服和外敷雙管齊下。
馬齒莧幾乎渾身都是寶,無明顯副作用,但有些人群不適宜吃。首先馬齒莧是一種寒性食物,有滑胎作用,因此孕婦不能吃,防流產。其次食用馬齒莧過多會導致手腳麻痹、噁心。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的人應少吃。腹部受寒(肚子受涼)引起腹瀉的人,這個時候不能吃。另外馬齒莧與鱉甲相剋,服用中藥的人,藥方中若有鱉甲就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