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宅
段祺瑞宅
段祺瑞宅
倉南衚衕屬東城區東四地區,按照現在的路牌所示,是朝陽門北小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三條衚衕。衚衕自西向東溝通朝陽門北小街與朝陽門北大街,長約600米,因地處“南門倉衚衕”以南而得名。衚衕中段稍有曲折,東段與豆瓣衚衕相交;南側與“福夾道”相通,有支巷通“燒酒衚衕”;北側自西向東與“倉南北巷”、“羅家大院”相通。
被稱為“全面系統記述古代至民國前期北京城區變遷最詳盡的著作”《燕都叢考》卻對“倉南衚衕”沒有記載。是作者疏漏了嗎?似乎又不像。因為:其一,書中對“倉南衚衕”周邊情況記錄得非常詳細,怎麼可能單單落掉一個“倉南衚衕”呢?書中記載:“自朝陽門大街南北直達之街曰北小街。在北小街以東,朝陽門大街以北,曰燒酒衚衕,曰弓箭營(《順天府志》作弓匠營),曰吉兆衚衕(《順天府志》作雞爪衚衕),段執政府在是。曰寶玉衚衕,曰新開路,曰前井,曰后井。又東為五爺府,為空府大院。府之東曰羅家大院,曰府夾道,曰煤鋪衚衕,曰花園。又東曰豆瓣衚衕。其南曰后石道,曰釣魚台。又東曰南豆芽菜衚衕。”其二,書中明確指出:“吉兆衚衕,段執政府在是。”而“段祺瑞宅”就是在“空府大院”基礎上建成的。據此分析,“倉南衚衕”原為“吉兆衚衕”的一部分。
“吉兆衚衕”亦稱“雞爪(zhao)衚衕”。當年的走向是:西起“朝陽門北小街”,往東直行通“弓箭營(工匠營)”;衚衕北側有兩條支巷,第一條支巷往北直行通“寶玉衚衕”,中間東拐與第二條支巷匯合東行通“新開路”;經“新開路”繼續東行通“豆瓣衚衕”,北側自西向東有一條支巷和“羅家大院”通“南門倉”。衚衕枝枝岔岔由西南折向東北,恰似由“新開路”連接的兩個“雞爪子”。因此,衚衕應是因形得名,又以諧音棄俗就雅,稱“吉兆衚衕”。如此說來,“新開路”原來也應該是“吉兆衚衕”的一部分,而且是起著連接作用的中間部分;極有可能由於狹窄,成為“瓶頸”,為方便交通予以拓寬,遂稱“新開路”。
當年,北平市內三區境內有兩條“新開路”,另一條在“雍和宮大街”路東,即今“北新衚衕”。為避免重名,解放前就將雍和宮大街的“新開路”改稱“北新開路”;將“吉兆衚衕”中間的“新開路”改稱“南新開路”。“南新開路”西端的“吉兆衚衕”名稱照舊;東端的“吉兆衚衕”東西向的幹線改稱“倉南衚衕”,南北向的支巷改稱“倉南西夾道”。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南新開路”、“倉南西夾道”併入“倉南衚衕”,形成“T”字型。東西向的一橫,西起“南弓匠營衚衕”,東止“豆瓣衚衕”;南北向的一豎,南起“倉南衚衕”一橫,北止“南門倉衚衕”。
如今,從“南門倉衚衕”往南至“朝陽門內大街”,從“朝陽門北小街”往東至“朝陽門北大街”建成了樓房居民區,稱“倉南小區”。小區內有新建的“史家衚衕小學”新校園和“東四奧林匹克社區公園”。用句《沙家浜》中的台詞——“今非昔比,鳥槍換炮啦”。
“倉南衚衕”東西的一橫已經貫通了“朝陽門北小街”與“朝陽門北大街”,南北向的一豎,路牌上赫然標明:“倉南北巷”。倉南衚衕5號在衚衕中段北側,佔地面積為22600多平方米,四周環以圍牆,牆體皆為城磚,儼然一座城堡。南牆在“倉南衚衕”,北牆在“南門倉衚衕”,東牆在“羅家大院”,西牆在“倉南北巷”。整座建築雖然是坐北朝南的格局,但街門卻面西,是一座兩側砌有磚垛子的隨牆大門,可以進出載重汽車;街門雖然建在“倉南北巷”,但門牌依然是“倉南衚衕5號”。
倉南衚衕5號現為單位宿舍,目前,院內正在施工。1986年6月,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作為“段祺瑞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此宅原為清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的底邸。允祜於雍正八年(1730年)封貝子,雍正十年晉貝勒,乾隆八年(1743年)卒,謚曰“恭勤”。故該府又稱“恭勤貝勒府”。允祜的長子弘曨於乾隆九年襲貝子,乾隆四十九年卒;其長子永芝同年襲鎮國公,但第二年便被革退。遂該府又被稱為“空府大院”。
北洋政府時期,段祺瑞購得“空府大院”,大興土木,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段祺瑞居此之時,街門應該面南,但面闊三間的府門被改為西式大鐵門;門內有一個大地球儀造型,一隻雄鷹傲踞其上,“文革”中被拆除。原府內中軸線上的建築,僅存大殿,亦被擴建為面闊九間,前有新式走廊的民國時期風格的建築。院內有曲水環繞,上有前(南)三后(北)兩共五座石橋。大殿後院東、西、北面建有一組西式屋宇,北為二層樓房,是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房(一層),有走廊連接,廊柱為瓜棱水泥柱。大殿東側建有一座兩層西式樓房,據說是段母的居所;大殿西側建有一座兩層窗戶、實為一層的舞廳。據說段祺瑞執政時曾在此召開過國務會議。
倉南衚衕5號曾是段祺瑞的住宅,故被稱為“老段府”。
“老段府”大概不能作“老段的底邸”解。因為,段祺瑞在今東城區交道口地區的“府學衚衕”也有房產。《燕都叢考》載:“府學衚衕,文文山祠在其西,段合肥任總理時曾居於其東。”所以,“老段府”具有識別的功能,是“段祺瑞本宅”之謂也。
段祺瑞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