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行
大麥行
《詩藪》: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三語奇絕,即兩漢不易得。子美“大麥下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問誰腰鐮胡與羌”,才易數字,便有漢唐之別。
《帶經堂詩話》:
漢桓帝時童謠云:“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杜《大麥行》全襲其語,《兵車行》句調亦本此。
《杜詩詳註》:
《大麥行》,憂邊寇而作也。腰鐮刈麥,出自胡羌,徒齎盜糧耳。蜀兵三千,鞭長不及,故思東歸以避之。蔡曰:《漢書》: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每句中函問答之辭,公詩句法蓋原於此。
《義門讀書記》:
《類本》云:前四句如童語。
《讀杜心解》:
《大麥行》,大麥謠也。曷言乎謠也?代為遣調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謂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諸羌因糧於野,客兵難與爭鋒,思去而歸耳。刺寇橫,傷兵疲,言外無窮愷切。仇氏誤認託身歸鄉為自欲避之。了無意味。且公在蜀中,與粱州風馬牛不相及。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代便由統一進入了分裂的時期。在這時期里,一些懷有野心的地方軍閥(如某些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僅逐漸形成封建割據勢力,而且破壞了同邊疆各少數民族的和睦關係。有些少數民族與唐王朝之間不斷發生矛盾,向內地侵擾。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