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嘆·逢紛
九嘆·逢紛
《九嘆》全詩由九個短篇組成,由於每篇都以“嘆曰”作結,故總題為“九嘆”。據王逸《楚辭章句》說,劉向為“追念屈原忠信之節,故作《九嘆》。嘆者,傷也,息也。”就是說,“嘆”是嘆息的意思,表示感傷。同時,“嘆”還有一個意思是指歌尾曳聲以相助。因此“嘆曰”也相當於“亂曰”,是音樂的尾聲,詩章的結語。
伊伯庸之末胄兮①,諒皇直之屈原。
雲余肇祖於高陽兮,惟楚懷之嬋連②。
原生受命於貞節兮,鴻永路有嘉名。
齊名字於天地兮,並光明於列星③。
吸精粹而吐氛濁兮,橫邪世而不取容。
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④。
后聽虛而黜實兮,不吾理而順情。
腸憤悁而含怒兮,志遷蹇而左傾⑤。
心恍慌其不我與兮,躬速速其不吾親。
辭靈修而隕志兮,吟澤畔之江 濱。
椒桂羅以顛覆兮⑥,有竭信而歸誠。
讒夫藹藹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始結言於廟堂兮,信中塗而叛之。
懷蘭蕙與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
聲哀哀而懷高丘兮⑦,心愁愁而思舊邦。
願承閑而自恃兮,徑婬曀而道壅。
顏黴黧以沮敗兮⑧,精越裂而衰耄。
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⑨。
赴江 湘之湍流兮,順波湊而下降。
徐徘徊于山阿兮,飄風來之洶洶。
馳余車兮玄石⑩,步余馬兮洞庭。
平明發兮蒼梧,夕投宿兮石城。
芙蓉蓋而菱華車兮,紫貝闕而玉堂。
薜荔飾而陸離薦兮,魚鱗衣而白霓裳。
登逢龍而下隕兮,違故都之漫漫。
思南郢之舊俗兮,腸一夕而九運。
揚流波之潢潢兮,體溶溶而東回。
心怊悵以永思兮,意晻晻而日頹。
白露紛以塗塗兮,秋風瀏以蕭蕭。
身永流而不還兮,魂長逝而常愁。
嘆曰:
譬彼流水,紛揚磕兮。
波逢洶湧,濆滂沛兮。
揄揚滌盪,漂流隕往,
觸崟石兮。龍邛脟圈,
繚戾宛轉,阻相薄兮。
遭紛逢凶,蹇離尤兮。
垂文揚采,遺將來兮。
③並:並列
④見:被。
⑤遷蹇:屈曲的樣子。
⑥羅:遭到。
⑦高丘:高山。
⑧黴黧:污黑。
⑨納納:濡濕的樣子。
⑩玄石:山名。
石城:山名。
闕:城樓。
潢潢:水勢浩大的樣子。
怊悵:惆悵。
塗塗:濃厚的樣子。
磕:水石撞擊聲。
濆(fèn):大浪。滂沛:水勢浩大。
隕往:指波浪起伏向前。
龍邛:迫擊。脟(liè)圈:迴旋。
繚戾:糾結纏繞的樣子。
我是伯庸的後代啊,是正直誠信的屈原。
我的始祖是古帝高陽氏啊,楚懷王與我同根相連。
我秉受正氣而生啊,生辰合道起了美名。
我的名字與天地相齊啊,光輝燦爛如同群星。
我吸天地精華吐出濁氣啊,身處濁世也決不苟合求容。
我行為忠誠剛直不阿啊,於是遭讒害被棄置不用。
君王聽信假話貶斥忠良啊,不理睬我反順從邪惡奸佞。
我心懷憤恨滿腔怒火啊,我心遭壓抑失去平衡。
心神恍惚啊君王不與我同心,孤獨冷落啊君王不同我親近。
我辭別君王心灰意冷啊,低吟悲歌在澤畔水濱。
先賢遭禍身危難啊,依然竭盡忠信一片誠心。
眾讒人嘁嘁喳喳抑人揚己啊,君王何不昭示我的真情!
當初我們曾在廟堂約好啊,如今卻聽信讒言中途變心。
我懷揣蘭蕙和衡芷啊,卻被拋棄荒野不用。
懷念故土高山聲聲哀嘆啊,思戀祖國家鄉滿懷愁情。
我本想找機會自能竭盡忠心啊,怎奈道路堵塞幽暗不通。
面目黧黑人憔悴啊,身老力衰沒精神。
陣陣冷風吹動我的裙裳啊,濃濃寒露打濕我的衣裙。
奔赴湍急的長江和湘水啊,順隨波濤向下漂行。
我慢步徘徊在山窩啊,山風陣陣迴旋兇猛。
駕起我的車啊向玄石山賓士,讓我的馬兒啊在洞庭山慢步徐行。
黎明我從蒼梧山出發啊,傍晚我投宿在石城山頂。
荷花車蓋菱花車啊,紫貝樓台白玉廳。
薜荔為裝飾美玉做卧席啊,五彩的上衣,潔白的裙裳。
登上逢龍山向下眺望啊,離開故都道路多麼漫長。
想起那郢都的風物習俗啊,一夜之間九轉愁腸。
波高流急茫茫一片啊,浪濤翻滾奔向東方。
心惆悵止不住的思念啊,精神鬱悶一天天倍覺神傷。
霜露一片白茫茫啊,秋風急吹蕭蕭響。
身隨水流不回返啊,靈魂遠逝愁難當。
尾聲:
就像那奔騰的江水,轟轟隆響啊。
風卷大波浪翻滾,浩浩蕩蕩啊。
大風鼓盪,波浪起伏,撞擊巨石啊。
打著旋渦,盤旋衝擊,水流終究被阻擋啊。
時逢濁世遭兇險,終獲罪愆啊。
留下清詞麗句美篇,傳於來世後人觀。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博古敏達,漢宣帝時曾任散騎諫大夫,漢元帝時擢為宗正等。他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並因屢次上書彈劾外戚專權,為權貴所惡,兩次下獄,被廢十餘年。漢成帝時復得進用,更名向,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劉向曾受詔校閱群書,為保存整理古代文獻做出巨大貢獻。他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還作有辭賦三十三篇,但大部分已亡佚。劉向校書時,輯錄《楚辭》十六巻,其末即為其所作《九嘆》。
作品主要以屈原的口吻敘述和感慨了他在政治上的遭遇,表達了作者對屈原忠君愛國卻遭貶殉身命運的悲憤。其中,首篇《逢紛》以概述屈原身世、名字、德操為開篇,自訴其空懷美德而不為世所容的苦悶,以及被楚王放逐以後,自己思君、念國、懷鄉的情感,從而為全詩主題確立了基調。接著,《離世》、《怨思》、《遠逝》三篇便開始了抒寫屈原忠不見用的苦悶和對祖國家鄉的眷戀之情,進一步傾訴了他的怨憤和不滿。《惜賢》則是結合屈原《離騷》的思想內容來表達他不平遭遇的憤慨和惋惜。《憂苦》表現了屈原放逐異鄉的凄苦,從中蘊含了懷國之情和去國之恨。《愍命》、《思古》則寫出了作者對屈原忠而被謗、放逐孤苦的同情。末篇以《遠遊》作結,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瑰麗多彩的詩句,描述了屈原上天入地的神遊,以及“欲與天地爭壽兮,與日月而比榮”的思想,表現了屈原執著求索真理的精神。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