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區
甘肅省白銀市轄區
白銀區,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區。位於甘肅中部、白銀市西部,黃河上游中段,地處隴西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地形總趨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西與蘭州市皋蘭縣接壤;南臨黃河,與榆中縣青城鄉及靖遠縣平堡鄉隔河相望;東與靖遠縣劉川鄉毗鄰;北與景泰縣中泉鄉為界。
白銀區總面積1352平方公里,轄強灣、武川2鄉,水川、四龍、王峴3鎮和人民路、公園路、工農路、四龍路、紡織路5街道,45個行政村、44個社區,城鎮化率達90.2%。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白銀區常住人口為337645人。
2019年7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2021年度《甘肅藍皮書》,獲甘肅縣域綜合競爭力“十強縣”。
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區境為鮮卑禿髮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黨項族據地。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朝,統一中國后,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朝,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年)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年)設置景泰縣,紅水縣併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
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
1961年11月,設置白銀市市郊區;
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
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恢復白銀市(地級)。將蘭州市的白銀區和皋蘭縣的強灣、武川、水川3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白銀市白銀區(8月實施)。
白銀區位於黃河上游中段,甘肅省中部,白銀市西部,是白銀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基地和甘肅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以“銅城”聞名遐邇。西與蘭州市皋蘭縣接壤;南臨黃河,與榆中縣青城鎮及靖遠縣平堡鄉隔河相對;東與靖遠縣劉川鄉毗鄰;北與景泰縣中泉鄉交界。介於北緯36°14′38″~36°47′29″、東經103°53′24″~104°24′55″之間,總面積為1372平方千米,距省會蘭州市69千米。
白銀區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地貌總體為四面環山的構造盆地,南有黃河谷地。地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在1500~2200米之間,最高點是武川鄉境內青石峴標桿山,海拔2273米;最低點是東南四龍鎮境內黃河河灘,海拔1420米,高差853米。
區境地貌主要以低中山地、山間盆地、黃土梁峁、河谷盆地為主。在黃土梁峁山谷區常見風蝕蘑菇狀山岩,呈丹霞地貌景觀,局部有石灰岩溶洞。
低、中山分佈在西部及北部界域,主要山峰海拔在2273米以下,相對高度在200~500米之間;地貌特徵大部分為裸露岩層,山勢陡峭,呈“V”字型沖溝及峽谷。
山間盆地分佈以城區為中心,總面積約100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左右,總體地形比較平坦,稍有起伏,四周環山,北高南低。
黃土梁峁主要分佈在黃河北岸水川盆地、四龍盆地的北部邊緣和郝家川盆地的南部邊緣之間,川口、武川一帶亦有成片分佈。域內黃土梁、峁為高原上剝蝕低山丘陵區,海拔1500~1800米,最高2000米左右,相對高差30~200米左右,面積約670平方千米,約佔全區總面積的50%左右。
河谷盆地地貌主要有大峽、烏金峽峽谷及水川、四龍兩個盆地。河谷盆地發育有Ⅰ~Ⅴ級階地,總寬度一般在3~6千米。水川盆地東西長約16千米,四龍盆地在域內東西長約5千米。
元古界:前寒武系皋蘭群分佈於境內西部白楊溝、棺材澇池、西峽口一帶,為一套變質岩層,總厚度大於6000米,距今已有5.4億年。
古生界:古生界的奧陶系變質岩分佈在西灣至小鐵山一帶,為一套火山岩系,厚度大於9000米,距今約5億年。志留系馬營溝組分佈在剪金山及其以西地帶,為一套岩性單一的復理式建造,總厚度大於3500米,距今約4.4億年。
中生界:中生界的三迭系延長群分佈在境內中部丁家窯、趙家窯、東澗溝、西灣、二道溝一帶,以砂岩、泥岩為主,有碳質頁岩並夾劣質薄層煤線,地層厚度變化大(70米~1200米),距今約1.9億年。侏羅系地層僅在狄家台、雒家灘、楊家地灣有小面積分佈,岩性以砂礫岩、砂岩為主,厚度130米~230米,距今約1.7億年。白堊系河口群分佈在趙家窯、丁家窯鐵路線以南到黃河Ⅳ級階地前沿範圍,為磚紅色的厚層狀砂岩,距今1.2~1.4億年。
新生界:新生界第三系鹹水河組僅分佈在紅峴、獨山子、崖渠一帶,以厚層狀砂岩為主,總厚度在4165米以上,距今2500萬年~4000萬年。第四系下更新統為一套礫岩,厚度200米左右,在黃河Ⅴ級階地前沿有出露;中更新統為石質黃土和少量礫岩組成,總厚度10米~30米,在宋家梁、西岔和黃河Ⅴ級階地出露;上更新統為馬蘭黃土,厚5米~30米,較廣泛地覆蓋於境內古地形山坡丘陵之上,形成黃土梁、峁地貌;全新統為沖洪積壓粘土、細沙、砂卵石等鬆散堆積物,厚度小於10米,分佈在黃河河床、河漫灘、Ⅰ、Ⅱ級階地、大壩灘、東大溝、西大溝等地帶。
侵入岩:境內侵入岩體分佈有三處,一處是烏金峽斜長花崗岩岩體,出露於黃河烏金峽兩岸,面積約20平方千米;二是硯窩圪垯斜長花崗岩,分佈在境域西南大地灣圪垯至黃河大峽兩岸,出露面積約30平方千米;三是白銀廠花崗閃長岩,分佈在白馬窪一帶,出露面積約2.0平方千米。
構造:全境位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阿寧盾地部位,又處於隴西帚狀巨型旋卷構造體系的第三褶帶瑪雅雪山~魏家大山褶帶上。經歷了加里東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幾次大的構造運動,在境內形成了西部的白楊樹溝~上河坪斷層、東北部的西灣~蘇家灣斷層、南部的青城~黃崖口斷層。受這三條斷層切割和控制,境內中間大片土地在地貌上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地帶,總地勢較周圍山地要低,稱之為白銀~水川山間凹陷盆地。本區的城鎮、鄉村、農田,主要分佈在該三角凹陷盆地中。
境內其他構造斷裂還有:雙崖子~上西溝斷層,澗溝井~紅砂峴斷層,左家溝斷層,小鐵山斷層。
白銀區屬於中溫帶大陸性乾旱、半荒漠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乾旱多風,降雨稀少。年平均氣溫8.07℃,日極端最高氣溫37.3℃,最低氣溫-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發量1997.1毫米。太陽年均輻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大風日數51.6天。年均無霜期183.8天。
黃河是區境唯一的河流,從南部水川鎮西峽口入境,自西向東經流水川盆地,穿越烏金峽谷,從四龍鎮大沙上出境,河道總長度38千米,過境流量1043.25立方米/秒,最大瞬時流量1600立方米/秒,最小3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28億立方米/年,年平均輸沙率571公斤/秒,年輸沙量1810萬噸。自20世紀70年代后,黃河在域內無封凍現象。為開發黃河水力資源,1996年,在西峽口建成大峽電站。2008年,烏金峽電站開工建設。
境內全部土地面積屬黃河流域,主要一級支流(溝谷)有西大溝和東大溝。西大溝是境內最大的一條溝谷,縱貫全區西半部,全長50千米,匯水面積525平方千米。東大溝位於東南部,全長43千米,匯水面積350平方千米。
區內土壤類型主要有灰鈣土、灌淤土、潮土、紅土等。
灰鈣土:主要分佈在王峴、四龍、強灣、武川的溝谷坪台或高階地之上,面積約109401.7公頃,成土母質為沖洪積次生黃土。灰鈣土大部分屬旱作土壤,隨著水利建設,相當一部分灰鈣土已成為耕灌灰鈣土,耕作層平均厚度20厘米。
灌淤土:主要分佈在水川鎮河谷Ⅰ、Ⅱ級階地,面積約2668.9公頃。灌淤土為古老的灌溉農業土壤,是區境內肥沃的優質土壤。灌淤土是在長期的人為灌溉、淤積、耕作、施肥和栽培作物的條件下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灌淤熟化層,把原來的自然土壤深埋在灌淤層之下。灌淤土質地均一,肥力高,生產性能好。
潮土:主要分佈在黃河沿岸河漫灘,面積較小,僅31.5公頃。如水川鶯鴿灣河漫灘,金溝口紅柳灘河漫灘。潮土是河流岸邊最新沉積物,其特徵是沙土粘土相間,呈層狀分佈,受河水和地下水的影響土體常呈現濕潤現象。
紅土:主要分佈在王峴黃土丘陵地區的溝底坡腳,面積約1417.2公頃。紅土質地粘重,結構不良,通透性差,降水不易下滲,耕作費力,容易板結。
白銀區
白銀區域內有有野生、陸生脊椎動物約21目47科140種,其中兩棲類1目3科4種,爬行類2目5科10種,鳥類12目24種,哺乳類6目15科47種,屬國家二級保護10餘種;天敵昆蟲9目23科57種。
飼養動物:家畜主要有豬、牛、羊、馬、驢、騾、兔、狗、貓等。家禽主要有雞、鴨、鵝、鵪鶉、鴿子等。昆蟲類主要有蜜蜂、蠶等。魚類有鯉魚、鰱魚、草魚等。
爬行類:有蜥蜴(麻蜥、砂蜥)、蛇等。
兩棲類:有青蛙、癩蛤蟆等。
昆蟲類:有蝴蝶、螞蟻、蜘蛛、蠅、蚊、蝗蟲、蜻蜓等。
白銀區樹種資源43科78屬300多種,其中主要樹種32科65屬100種,主要果品樹種150種。人工栽植的用材防護林樹種主要為毛白楊、新疆楊、速生楊、柳、榆、杏、沙棗、刺槐、國槐、紫穗槐、臭椿、白蠟、杜梨、油松、雲杉、落葉松、側柏、刺柏、火炬等樹種。經濟林主要為蘋果、梨、桃、杏、李、棗、葡萄等。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洋芋、蠶豆、大豆、豌豆、谷、糜、高粱、蕎麥、胡麻、大麥和蔬菜等。
域內天然草場(山)面積約為157萬畝,植被覆蓋率為12%~20%。草場可分為兩類3組5個草場型。荒漠化草場主要分佈在武川鄉全境、王峴鎮大井子、水川鎮西峽口、強灣鄉麥地溝等地,主要生長茭蒿、刺錦雞兒、黑柴、珍珠小黃菊等植物。荒漠草場分為山地丘陵、礫質荒漠、谷地礫質黃土階地、沖積扇荒漠等四組。前兩組主要分佈在丘陵山坡地,有鹽爪爪、黑柴、細葉沙蔥、小黃菊、紅莎、珍珠等植物;后兩組主要分佈在沿河谷地,植物較繁雜,多以木子菀、紅莎、芨芨草、白刺、刺蓬等小灌木、半灌木為主。
地表水
白銀區黃河流域
區內自產水資源僅123萬立方米。按自產水資源量和2008年統計數據計算,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僅4.31立方米,現有耕地畝均佔有水資源量8.72立方米。可見,白銀區是水資源極度缺乏地區。
區境居民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取自黃河,先後建成白銀公司動力廠一水源、二水源和白銀市自來水廠西區水源工程,日供水能力達50萬噸。
為開發水力資源,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的黃河“小三峽”工程進展順利,裝機容量32.45萬千瓦的大峽水電總廠建成併網發電。
地下水
域內地下水資源量為2081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80.80萬立方米,地下水類型可分為黃河谷地潛水、丘陵區溝谷潛水、基岩裂隙水。
黃河谷地潛水是主要的地下水資源,沿河漫灘及Ⅰ、Ⅱ級階地分佈,水量相對豐富,水位埋深3~10米。
丘陵區溝谷潛水,主要分佈在東大溝、西大溝、苦水溝、麥地溝以及區域北部溝谷中,埋藏淺,水量少,水質差。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佈在區域西、北部石質山區,埋深不超過50米,在有利地形處或以泉水形式自然出露,或人工開鑿,引流利用,主要有崖渠水泉和黃茂井泉。
原白銀廠主要礦山有露天礦、火焰山礦、小鐵山礦、深部銅礦及石灰石、石英石礦。折腰山露天礦是域內規模最大的黃鐵礦型銅礦床,礦帶總長1500米,寬150米以上,共發現礦體231個;其中主要礦體11個,占銅總儲量的90%以上。主礦帶由數百個透鏡狀和不規則扁豆狀的礦體組成,北部左家溝和南部西廠溝為其副礦帶。
金屬礦:原白銀廠礦位於城區東北11千米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4°13′28″、北緯36°39′42″。包括折腰山礦床(大型)、火焰山礦床(中型)、小鐵山礦床(中型)及銅廠溝礦床、四個圈礦區(小型)。折腰山礦屬大型黃鐵礦型銅礦,礦床發育有大小礦體193個,其中3個主要礦體長350~600米,厚15~130米,延伸450~600米。火焰山礦為中型含銅黃鐵礦床,礦床發育有大小礦體253個,其中3個主要礦體長250~400米,厚5~60米,延伸200~300米。礦石自然分類主要為塊狀含銅黃鐵礦、浸染狀銅礦、塊狀含銅鋅黃鐵礦、浸染狀銅鋅礦、塊狀黃鐵礦等。礦石中的有用組分銅、鋅、硫,伴生稀有元素及貴重金屬十分豐富,其中金、銀、硒、鎵、鍺、銦、鉈、鎘、鉍、汞等均達到工業品位,具有綜合利用價值。
小鐵山多金屬礦床位於露天礦東南2千米處,礦體賦存於寒武—奧陶系中酸性火焰山岩組石英角斑凝灰岩中,以似層狀、透鏡狀為主,可利用元素多,品位高。礦石類型有塊狀和侵染狀兩大類,金屬礦物以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為主,除銅、鉛、鋅、硫等有用組分外,伴生有用元素金、銀、鎘、鎵、鍺、銦、鉈、鉍、硒等,有害組分為磷、銻、砷等。
銅廠溝礦床距小鐵山礦約2千米,位於城區東北直距11.5千米處。礦床類型及其他地質特徵,與毗鄰的小鐵山礦床基本相似,含礦帶內有銅、鉛、鋅等各類礦體百餘條,一般長約100米,厚數米至10餘米。主要有用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及少量閃鋅礦、方鉛礦。
小鐵山、折腰山、火焰山的伴生金探明儲量約佔全省伴生金儲量的30%,伴生金品位分別為2.12克/噸、1.20克/噸、1克/噸;伴生銀儲量亦很豐富,含銀品味9.13克/噸至29.53克/噸;伴生稀有分散元素主要是硒、碲、銦、鉈、鎘等5種,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
王峴鎮東台村郝泉溝金礦,屬中低溫熱液型小型脈金礦,發育有大小礦體13條,賦存於二雲斜長花崗岩體中,呈脈狀或透鏡狀產出,礦體規模小。
域內大小砂金產地10處(包括砂金點),含金砂層主要產於溝谷河床或河漫灘上,或產於古河床階地,為沖洪積產物。砂金質地較純,成色較高。武川鄉西灣白石宮溝砂金礦,為白堊紀礫岩型砂金,含金礦化帶範圍2平方千米左右,主要富礦地帶長1千米左右,寬0.6千米。每年在此採金者數百餘人,由於安全設施簡陋,礦井時有塌陷,造成多起人員傷亡事故,政府有關部門一度禁止開採。其它如狄家台、東檯子、驢耳朵山、蘇家灣、楊灣、大紅溝等10餘處亦為砂金產地,但含金量各不相同。
非金屬礦:域內非金屬礦種較多,主要有石灰岩、石英岩、重晶石、粘土、沸石、磷釔礦、麥飯石等。
石灰岩:已發現礦床(點)3處,主要賦存於中寒武紀底層,石炭系底層也有產出,氧化鈣含量大多在50%以上,雜質含量少,品質較好。其中大型優質礦床灰土澇池石灰岩,經過10多年的開採,剩有儲量5383萬噸。原白銀公司有色冶鍊溶劑輔助礦山,礦區所見地層為中下奧陶紀硅質千枚岩、凝灰質千枚岩、大理石,組成一向南倒轉的復背斜;礦體呈層狀,產於硅質千枚岩與凝灰質千枚岩中間,厚度穩定,大於100米,長1500米,產狀走向45°~70°,傾向北西,傾角60°,屬沉積變質型成因。其餘主要產地還有雙洞峽、白馬窪、大安等。
石英岩:灰土澇池石英石屬中型礦,產於寒武系或石炭系地層,主要為沉積或變質型礦床;礦體呈層狀,產狀穩定,礦石含二氧化硅90%、氧化鐵0.70%、氧化鋁0.31%、氧化鈣0.29%,儲量較大。
重晶石:白馬窪礦點出產有重晶石,屬小型礦床,賦存於下志留紀地層,中低溫熱液型礦床,地質儲量較少。
粘土礦:雒家灘陶瓷粘土礦D級儲量,多為軟質—半硬質,賦存於石炭系地層,與煤層共生,少數產於侏羅紀地層,多數屬工業Ⅲ—Ⅱ級品,可用於生產日用陶器。
沸石礦:位於丁家窯、范家窯接界處,產於三疊系紫紅色碎屑岩間。礦體1~3層,埋藏淺,部分裸露,長3000~4000米,厚0.50~1.50米,最厚3.80米;主要礦物為沸石,品位35%~55%。屬中型礦床,在省內為首次發現。
磷釔礦:位於水川鎮關家溝、陳家窯至皋蘭什川鎮之間,賦存於現代河床沖積、洪積層沙礫中,主要礦物成分為磷釔礦,一般含量20~51克/噸,最高87克/噸。
麥飯石:產於域內岩漿活動的火山岩中,屬鈣鹼性系列岩漿結晶分異晚期的潛火山~火山岩相產物,礦體為輕風化或半分化的加里東中期花崗閃長岩,呈灰白色、淺肉紅色,中粒花崗變晶結構;主要礦物成份為斜長石55%、鉀長石10%、黑雲母10%、石英25%,在水中其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易於溶出;儲量194萬噸(Ⅱ號礦體),遠景儲量(Ⅰ、Ⅱ號礦體)1134萬噸。
截至2018年12月,白銀區下轄5街道3鎮2鄉。
街道 | 人民路街道 | 公園路街道 | 四龍路街道 |
工農路街道 | 紡織路街道 | ||
鎮 | 水川鎮 | 四龍鎮 | 王峴鎮 |
鄉 | 強灣鄉 | 武川鄉 |
截至2017年,白銀區戶籍戶數113056戶,戶籍人口290381人,比2016年末減少755人。其中:城鎮人口240657人,農村人口49724人。18歲以下39644人,18-34歲62829人,35-59歲122545人,60歲及以上65363人。全年出生3992人,出生率為9.4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9‰。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白銀區常住人口為337645人。
黨委
區委書記:王琳璽
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黨組書記:石福勝
區委副書記:郝明
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副主任、代主任:宋晶
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郝文軍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趙連煦
區委常委、區委組織部部長:孫萬彬
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武曉彬
區委常委、王峴鎮黨委書記:梁倫
區委常委、區人武部政委:張軍
區委常委、區委政法委書記、白銀公安分局黨:郭衛平
人大
主任:李伯亮
副主任:曾桐蘭
副主任:李祖林
副主任:金鑫
政府
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區政府黨組書記:石福勝
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區長:趙連煦
副區長:何艷君
黨組成員、副區長:李宏民
黨組成員、副區長:馮樹川
政協
主席:關玉卿
副主席:年平
副主席:李東元
副主席:魏萬勝
副主席:李文利
(註:資料來源白銀市白銀區人民政府,截至2019年4月)
蘭州市城關區(2010年4月)
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7.8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一產增加值4.7億元、增長6.1%,二產增加值117.4億元、增長9.8%,三產業增加值115.7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49.4:48.7;工業增加值完成102.3億元,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1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3.2億元,增長8.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62億元,下降6.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705元,同比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39元,同比增長8.6%;城鎮化率達到89.9%,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31%、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8平方米;全年減少貧困人口86戶25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12%,率先在全市範圍內實現整體脫貧摘帽;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先後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全國文化先進縣區”、“全國雙擁模範區”、“全國健康促進區”、“甘肅省文明區”、“甘肅省衛生城區”、“甘肅省園林城區”、“全省綠化模範區”、“第五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等榮譽
2017年,白銀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9.67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農業實現產值6.59億元,下降0.05%;林業實現產值2546.36萬元,下降26.41%;畜牧業實現產值23290.52萬元,增長11.63%;漁業實現產值603.89萬元,下降18.34%;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產值4329萬元,增長3.69%。
截至2017年,白銀區耕地面積13.29萬畝,同比下降0.35%。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1.76萬畝,同比下降0.6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7.72萬畝,下降0.92%;蔬菜播種面積3.32萬畝,增長1.94%;林果面積1.48萬畝,增長0.64%。
2017年,白銀區糧食總產量2.09萬噸,下降3.36%;蔬菜產量24.54萬噸,增長2.10%;水果產量5.28萬噸,增長0.93%;油料產量957.5噸,下降13.65%。全年肉類產量7248.09噸,增長4.93%;鮮奶產量13373.5噸,增長60.34%;禽蛋產量1419.66噸,增長27.35%;水產品產量762噸,下降10.35%。
2017年末,白銀區大牲畜存欄0.97萬頭,增長20.43%;牛存欄0.67萬頭,增長32.13%;豬存欄4.8萬頭,下降5.01%;羊存欄9.19萬隻,下降4.25%;雞存欄43.02萬隻,增長27.35%。
截至2017年,白銀區年末各類農業機械總動力32.54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5410台,同比下降0.17%。其中:大型拖拉機223台、小型拖拉機5187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2147畝,化肥使用量12054噸,農村用電量5952.97萬千瓦時。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017年,白銀區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73.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65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64.3億元,增長13.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79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40.77億元,同比增長4.8%;股份制企業實現總產值420.1億元,同比增長13.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總產值3.39億元,同比增長67.5%。規模以上輕工業實現總產值5.73億元,同比增長13.1%;重工業實現總產值458.57億元,增長13.2%。
2017年,白銀區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4.41億元,比2016年增長0.1%,具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33家。
2017年,白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94億元,同比下降46.57%。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2.13億元,第二產業完成29.01億元,第三產業完成64.8億元。按構成分,建築安裝工程77.71億元,設備工器具購置13.07億元,其他費用5.16億元。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投資完成10.86億元,同比下降24.5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7.9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8.56%。其中:當年新開工面積16.09萬平方米,增長9.45%。商品房銷售面積28.5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4%;商品房銷售額13.85億元,下降15.37%。
白銀區
截至2017年,白銀區聯網直報重點服務業企業16家,完成營業收入16.04億元,同比增長6.6%;年末從業人員3839人,同比增長6.9%。
2017年,白銀區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5.34億元,同比下降1.6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14億元,同比增長10.7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93億元,增長1.61%。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41億元,下降11.13%;住房保障支出3.35億元,增長36.5%;教育支出4.22億元,增長1.36%;公共服務支出1.39億元,下降4.04%。
截至2017年,白銀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86.09億元,同比增加2.76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2.88億元,同比增加3.38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68.76億元,同比增加18.74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6.73億元,同比增加16.71億元。
白銀地方小曲
曲子戲,發祥於白銀區水川鎮大川渡村。流傳於我國黃河流域及甘肅、青海等地的民間小戲,它取材於元朝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具有元雜劇的風格特點,唱腔屬聯腔體。
白銀區黃河戰鼓
太平鼓
白銀區太平鼓的表演套路有走路鼓、紅拳架子等。打法有鴛鴦戲水、鳳凰點頭,由於打法不同,自然要求身法不同。最為精彩的要數鷂子翻身,鼓手三指頂鼓,舉起旋轉,悠過頭頂,翻騰擲出,得心應手。表演陣法時,周圍十面大旗烘托,中間指揮,又配有鑼鈸擊打節奏,鼓手們便把絕技融入陣法的變化。
圖片
圖片
白銀區教育事業
2017年,白銀區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50餘場次,參與演出人員5000餘人,觀看人數10萬餘人次,農村電影放映共572場次。《今日白銀區》欄目播發電視新聞298期1440條,通聯外宣方面完成省台17條,市台137條。全區體育彩票銷售4800萬元。年末全區文化產業機構298家,從業人員4424人,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21.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79%。接待遊客279.9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6.42億元,同比增長24.3%、28.1%,新增旅遊就業人數1216人。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94.09萬人,鄉村旅遊收入1.51億元,同比增長均為27.2%。
白銀區衛生事業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7年,白銀區區級統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5194人,征繳養老保險費9165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2515人,征繳工傷保險費472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4272人,征繳生育保險費332萬元;失業保險參保6025人,征繳失業保險費314萬元;城鎮職工醫療參保13517人,征繳保險基金6026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75162人,征繳951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4221人,征繳保險費1088.38萬元。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65441人,新農合個人繳費776.73萬元,參合率達到98.41%。
2017年,白銀區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33億元,惠及城鎮居民1.24萬戶、3.06萬人;農村居民3356戶、7553人。發放五保對象保障資金99.3萬元,惠及五保對象223人。實施城鄉醫療救助3840人,發放救助資金724.3萬元。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337.29萬元。
2017年,白銀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3705人,城鎮創業失業人員再就業187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37%。創業貸款擔保基金累計5700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筆、80萬元。開展就業培訓4908人,開展創業培訓1050人,崗位技能提升培訓603人。完成勞務輸轉1.9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82億元。受理人事勞動爭議案件185件。
白銀國家礦山精神紀念館 白銀國家礦山精神紀念館,成立於2005年1月,前身為白銀“露天礦”國家地質公園紀念館。2010年,市政府將其劃歸文物部門管理,於2011年1月被列為國家免費開放紀念館。 白銀國家礦山精神紀念館位於白銀市白銀區紅星路40號,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其他為辦公區,庫房一間。紀念館有文物320件。藏品以工業礦石、早期工人的使用物品、勞動生產工具、工業成品以及省上、國家領導人題詞照片等資料為主。 | 白銀國家礦山精神紀念館 |
白銀水川濕地公園 白銀水川濕地公園,位於水川鎮黃河濕地保護區內,東至樺皮川村大泵提灌站取水口,南靠濱河路,西接動力廠公路,北連金鋒~蔣家灣鄉村公路,規劃總面積3000餘畝。作為天然濕地,該地區原為黃河多年衝擊形成,屬於典型的河口濕地,東西長1440米,南北寬920米,平均水深2米,比黃河河面高出1.8米,該地渠系縱橫,蘆葦密布,是高原魚類和水禽的理想棲息場所。 | 白銀水川濕地公園 |
黃河大峽奇觀風景區 黃河大峽奇觀風景區,雄踞於中華大西北白銀市西南。萬頃黃河波濤從皋蘭縣什川鎮河口湧入大峽,翻卷奔騰穿過31.5千米長的峽谷,到水川西峽口沖瀉而出。峽長、峽奇、峽險堪稱黃河之最,故名大峽。 峽谷千曲百折,最窄處僅30米,谷中水流湍急,洶湧澎湃,濤聲如雷。從入峽處起,依次有龍王河、駱駝石、大撞、煮鍋、狼舌頭、黃崖、蛟崖、大照碑、月亮石、天眼洞開、八戒投親、猛虎飲川、彌勒睡佛、孔明祭天、唐俑壁立、鬼斧神工、猛虎嘯天、老鷹捕食、金雞獨立、千里單騎、鏡中佳人、友好使者、情侶吻別、古峽仙洞、天橋飛架、神龜探潮等險灘暗礁奇觀異景。 | 黃河大峽奇觀風景區 |
剪金山 剪金山,地處四龍鎮北,海拔1746米,距白銀市區政府所在地26千米,為四龍鎮管轄。東臨靖遠縣北灣鎮,南與靖遠縣平堡鄉隔黃河相望,西鄰水川鎮、強灣鄉,北靠靖遠縣劉川鄉。剪金山秀美俏麗的山峰,由青石岩構成,是地殼抬升后經外力侵蝕而成。剪金山為環繞其四周群山之巔,素有“萬山朝供”之稱,四周群峰如同朵朵盛開的蓮花,故稱其為百花山。 剪金山(古名百花山)廟會,又名剪金山民俗文化物資交流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民俗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的總稱,主要有敬香拜祭、祈福禳災、求嗣祛病、求吉祥平安、謝山等,是傳統廟會。 剪金山廟會始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清代乾隆年間最盛。直至解放後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全部被拆除,廟會活動停止。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 剪金山 |
白銀市博物館 白銀市博物館,位於白銀市白銀區長安路16號,2009年列入國家第二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場館建築面積524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4200平方米。《白銀史前文化藝術展》、《筆墨春秋白銀書畫展》、《白銀地區古生物化石展》、《鄉土歲月-白銀民俗展》、《白銀油坊展》、《現代書畫展廳》等展覽反映白銀厚重的歷史文化。館藏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及古生物化石等各類文物共7000餘件(套)。以馬家窯文化彩陶、齊家文化玉器、唐代鎏金銅造像、明清名人書畫等為館藏特色。 | 白銀市博物館 |
大川渡黃河水車 大川渡黃河水車,位於距白銀市區25千米的水川鎮大川渡村南黃河北岸,東接白榆公路,西連黃河兩岸弔橋,南與榆中縣的文化古城青城隔河相望,北靠大船渡村村莊。水車始建於明朝,清朝末期在原基礎上進行了修繕,公元2000年再次重新維修。整個建築南北長約120米,寬約10米,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 | 大川渡黃河水車 |
崗崗溝
崗崗溝,位於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關家溝村,距大峽公路3.5千米,順溝而上,兩岸棗村成片,有百年生大棗樹2000多株,是全省聞名的小口棗生產地,年產鮮棗20萬公斤。溝左1千米處有“關山獨立”、“窖子洞”等景色。崗崗溝由九級瀑布組成,一年之中水瀑半年,冰瀑半年,瀑布總落差達60米左右。
2002年8月,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
2006年,被命名為“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示範區”。
2010年2月,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殊榮。
2017年12月,獲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
2019年7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2020年1月8日,入選甘肅省縣域競爭力十強縣。同年5月26日,被甘肅省交通運輸廳評為“2019年度甘肅省ETC發行服務工作先進縣”。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8月2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