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玄妙觀的結果 展開
玄妙觀
河南省南陽市玄妙觀
南陽玄妙觀,中國道教四大名觀之一,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
該縣三賢山廟、黃石山仙翁觀、南召縣九分垛祖師廟和皇后鐵牛廟、南陽縣老君堂等,均建於東漢時期。東漢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到桐柏縣固廟祭祀並擴建、重修淮瀆廟。
玄妙觀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384年),麻衣子修道於內鄉石堂。
唐代是道教活動的興盛時期。貞觀十三年(639年),內鄉縣石堂山被敕建"普濟宮",以紀念東晉時期在此修鍊19年的著名道人麻衣子,封其為"慈惠濟真人",賜洞額曰"顯聖"。斯時,大興土木,興建道觀之風遍及南陽,新建的宮觀有南召縣的天寶觀,南陽縣的火神廟、裕州的仙翁觀、光武廟、關帝廟、萬壽宮、子房廟等20餘處。
宋代皇室尊崇道教,斥巨資修建宮觀。太祖開寶六年(973年),淮瀆廟由原址固廟遷到桐柏縣城的東北。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詔令光大淮瀆廟,"命翰林畫工圖宮室之狀,八作大匠定營繕之制,發唐、鄧、許、穎屯兵以給其役……製作之盛,邦家之壯觀也"(見《重修淮瀆長源公廟記》)。天禧三年(1019年),道書《雲笈七籤》將桐柏山列入"大地名山間,仙人所居勝地"之四十三福地。淳化年間,內鄉縣西南永青山建長生觀一座;奉仙觀由今趙店鄉岡提遷建縣城東;未幾,道人王道明復於原址重建奉仙觀。元三年(1088年)淮安郡守張公重修桐柏山水簾洞老君堂。徽宗時,曾詔令南陽道人張虛白管太乙宮,官太虛大夫,為金門羽客,出入禁中,恩賚無日。
金貞祐二年(1214年),敕改南陽縣西南的衡山廟為太乙觀。興定七年(1223年),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由西域返京,途經鎮平時,創建太極觀,為該派傳入南陽之始。金正大四年(1227年),始建博望鎮高明庵。
元代道教建立叢林制度。至元年間,內鄉縣田下保(今赤眉一帶)建丹霞觀,鳳鳴山建清真觀;南陽縣在老君堂基礎上建玄妙觀;裕州建通仙觀,券橋土山建祖師廟,博望建秦王廟、三元宮等。元統年間,新野縣太山廟落成。元朝立國不足百年,在南陽建宮觀14處。其中影響最大者,當屬大德四年(1300年)擴建殿宇十二間並割官田以供祭祀用的南陽城西之武侯祠。
南陽玄妙觀
清代重佛抑道,致使道教衰微,廟宇空曠。但是道教仍在民間流行,全區有宮觀327座。在清二百多年間,南陽增建宮觀計70座,規模、形制已遠遜於前。由於交通便捷和商賈雲集、經濟發展等原因,社旗縣始建於清代的廟宇有關帝廟、太山廟、火神廟、娘娘廟、埠口關帝廟、馬王廟、二郎神廟、天爺廟、山陝廟、城關火神廟、關帝廟、橋頭街山陝廟、三官廟、大馮營火神廟、饒良街山陝廟、祖師廟等計16座之多。
南陽玄妙觀獨受清皇室青睞。康熙年間,易名元妙觀。順治、乾隆、咸豐諸年間,屢有修葺,增添殿堂樓閣。雍正八年(1730年),頒元妙觀內宮斗姥雕像一尊,並賜"慈雲法雨"匾額一面。同治六年(1867年),因主持張宗璇抗擊捻軍有功,特賜《道藏》一部。光緒三十年(1906年),為興辦元宗學堂再賜"惠浹中州","全真廣學"匾額兩面。斯時,元妙觀聲名遠播,有殿宇、房舍310多間、神像75尊、道眾200餘名、田產7700畝、建築佔地150多畝,被譽為全國道教四大叢林之一,與北京白雲觀、山東長青觀、西安八仙觀相媲美。
民國時期,戰亂不息,道教受到衝擊。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任河南省主席的馮玉祥下令沒收廟產,"廢廟興學"。各縣相繼成立"破除迷信委員會",拆除廟宇,改辦學校。當時,除南陽玄妙觀和鎮平縣菩提寺等幾處有較大影響的寺觀經主持、方丈聯名請願,獲南京中央政府批准予以保留外,其他道觀多被拆除。方城縣38座寺觀中,田產被縣教育局收回4921畝,占寺觀總田產的60%以上,其中道觀田有2663畝。民國25年,方城縣曾設立"中國道教會方城支會"。民國35年再次組建道教會,設理事長1人、理事4人、書記1人、會員40人。至1948年南陽解放前夕,全區除原保留的較大宮觀仍有道教活動之外,廟宇衰敗、道眾散失、道教活動江河日下,是為南陽道教的真況。
南陽市獨山玄妙觀開光大會
1961年11月,南陽武侯祠道人朱宗常作為南陽地區代表,參加了全國第二次道教代表會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道教宮觀和道教活動遭到衝擊。道教活動被迫中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重新得以貫徹、落實,正常的道教活動得到恢復。
1979年開始,方城、鎮平、桐柏、南召四縣陸續有50名道人回到宮觀,他們自籌資金,重修重建廟觀,開展道教活動。
至1985年底,全區道人營建道觀7處,房屋達130餘間,恢復道觀20處,在觀道士有48人。
2001年,南陽道教開放宮觀達65處,道人5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