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北江村的結果 展開

北江村

福建漳州市漳浦縣霞美鎮下轄村

北江村福建漳州漳浦縣霞美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霞美鎮南部,東臨舊鎮港,隔海與六鰲半島相望,北鄰董門村,西鄰前梧村,南鄰后寮村。有鄉村公路,北經白石至上黃與省道漳東線相接,南通下蔡林場,是霞美鎮最大村 人口也是最多的。

政區沿革


北江民國時期為霞美鄉北江保,新中國初期為第四區(舊鎮區)北江鄉,1958年9月為舊鎮公社北江管理區的北江大隊,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改屬新從舊鎮公社分設的霞美公社,即今北江村,以單一自然村為行政村,現共有987人戶,4260人。

姓氏源流


北江有林(876戶,3866人)、陳(15戶,65人)、許(38戶,167人)、柳(29戶、127人)等姓。林姓有祠堂一座,與霞美村同源。柳姓也有祠堂一座,族人分傳雲霄。

經濟狀況


全村有耕地2118畝(水田264畝,農地1854畝),主要種植番薯、花生、豆類、蔬菜。農業收入佔全部收入的20%,80%靠漁業。漁業有近海捕撈,有掛機小漁船500多艘,有定置網、海水及灘塗育殖。養殖種類主要是牡蠣鮑魚,其中吊養太平洋牡蠣1萬多畝。經營太平洋牡蠣育苗戶10戶。

基本設施


從事運輸業1戶。全村飲用井水,以電燈照明,電視、電話普及率70%,有手機300多支。醫療所2所,人員4人。北江小學,校園面積5144平方米,建築面積1140平方米,設20班級,學生687人,教師23人。

歷史古迹


龍江廟,主祀媽祖,配祀林太史等,有康熙間禁海石碑。
玉虛宮,祀三官大帝。
古榕一株,據傳有數百年樹齡。
北江林氏家族和祭祀圈
北江村位於漳浦縣東部,面臨舊鎮港浮頭灣,屬霞美鎮的一個行政村,全村僅以一個自然村組成,人口500人。北江村歷史上以傳統農業為生,由於土地多沙,缺水,只能種植地瓜,花生,近年來開始發展商品蔬菜,牛蒡草,洋蔥,牛心菜等,淺海捕撈也是傳統的謀生方式,如討小海,放桁仔,海帶,吊養牡蠣等,近年來海帶年產量達32萬斤,吊養海蠣年收入也達15萬元,已成為最主要的經濟支柱。
源遠流長的北江社區的家族
明代之前,北江村原為柳姓人的聚居地,清康熙元年,清廷實行遷界政策,沿海十里內的居民內遷,以隔絕與鄭成功部的聯繫,柳姓,以及陳,蔡等小姓奉命內遷他鄉,所有田園荒蕪,房屋拆除,成為無人區。至康熙十八年復界后,僅有一小部分人回到故鄉,其中多數柳姓人已定居於雲霄縣后坑村。界內初復階段,沿海地區人口較少,經濟尚未恢復,原住在現霞美鎮區林姓人便前往距離五公里的北江淺海處放桁仔,拾小海,其中三房的祖先成為當地柳姓的女婿,便定居於此。清代中晚期,原住在北江南面的下蔡地區的陳姓人,也因為受風沙之苦,部分遷到這裡。做為開社的柳姓已日淅衰弱,目前僅存100餘人,而林姓人則迅速地發展到3900多人,佔全村人口的百分之95以上。除此之外,清代中晚期,還有小部分遷往北江南面二公里的下蔡村。
漳浦林姓目前主要有鷺下林,烏石林,港頭林,五社林或園頭林等,基本都是認晉安郡王林祿為始祖的,其中:林昌於唐氏任漳浦縣令,予定居於此,傳至林大用,生七子,元軍入漳時分散各地,次子予貴守深土路下,居庵下吳,後裔分衍漳浦東面沿海各地,是為路下宗;林祿之子林安於明永樂間自福州長樂後市村遷漳浦,後裔繁衍於漳浦中部的海雲山東側,沿浯江流域直至入海口,是為烏石林,明代達官名宦層出,成為漳浦的大族;另一支九牧之裔林景懋,元代任漳州教諭,居漳州東門外,其孫林泉於元代至正間被徵兵,駐漳浦井尾,趁夜逃到佛曇橋黛峰之麓,肇居港頭被徵兵,駐井尾,趁夜逃到佛曇橋黛峰之麓,肇居港頭村,明代人才輩出。
北江林姓屬於路下林,村中現有一座約建於清代初期的祠堂,稱永孝堂,甚為殘破,但柱聯依舊可辨,其正堂柱聯為:
永念祖宗千秋隆祀典;
孝傳孫子百世薦馨香。
又於廳中書輩數聯:
祥景邦順長道世學克崇繩日誌紳士;
慶華國顯大謨家修丕振守克耀宗枋。
目前北江林姓大約屬於丕至克字輩,即屬於24至27輩,可見系自元代子貴算起,至今700多年,歷史上,是一個純農漁業的地區,沒有出過什麼官宦名人,但生活富足,太平。
交錯縱橫的民間祭祀圈
北江村林姓共劃分出四個房頭,並有開社的柳、陳、蔡等小姓,擁有八種民俗神,五座廟,小廟共有八個,形成八個大小不一的祭祀圈,每一年有十三個奉祀節日,包括正月初五迎神下天,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等,最多的有九個節日,最小少也有七個節日,這些紛繁複雜的祀神活動,也是通過各種管理委員會,或者廟會這種民間信仰組織來協調開展的。
從以上這張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北江村林姓大房主要信奉輔信將軍李伯瑤,二房主要信奉關帝聖君,三房主要信奉觀音佛祖,四房主要信奉太史公林偕春,柳,陳,蔡等小姓主要信奉王爺公,於林姓在北江人數中占絕大多數,許、蔡、柳等小姓基本上都要依附於林姓各房,形成一個個獨立的,互相交叉的祭祀圈。
北江村主要的大廟稱龍江廟,位於村口,前有大水塘,在數十年前應為全村的中心地區,廟寬11米,深15米,作歇山頂,其屋面式樣在全縣範圍內也稱罕見,故俗稱八角廟,現主祀神為開漳聖王陳元的部將李伯瑤,宋代封李輔勝。龍江廟正殿奉李伯瑤,右側配祀媽祖,左側配祀註生娘娘,三尊王爺(半壇),左門廳奉土地,廟前立一石碑,系清乾隆二十九年(1690年)禁止劣紳巨族霸佔海灘為巳有,由總督閩浙部院署、府、縣的批示,刻同式石碑分發閩浙沿海,碑石花崗石質,高170厘米,寬70厘米。由此也可以看出該廟及其位置在北江村歷史上是全村的中心地區,全村議事的場所。主祭者也由柳,陳等小姓的理事為主牽頭,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龍江廟是林姓遷到北江前,極可能是明代中晚期,由柳姓和陳姓始建的,原主祀神似應為王爺。
李輔勝的香火在漳浦的東南海岸地區較為旺盛,與霞美北江相鄰的沙西,舊鎮,杜潯等鄉鎮也多有信仰此神者,也是林姓大宗的主祀神,林姓初來時,人口尚少,則依附於該廟門。之後林姓崛起,大宗的主祀神李伯瑤成為該廟的主祀神,廟宇也於清康熙以來重建,擴建為歇山式。漳浦現存的歇山式廟宇除該廟外,所見尚有深土的八角廟、南峰八角廟,都是奉祀李輔勝李伯瑤的,可能當地輔勝廟都採用這一建築形式,或者說第一座輔勝廟採用了這一形式,各地分香割香,互相仿校。
而王爺屬於瘟神,少有大廟,在漳浦沿海地區,尤其是佛曇,前亭,舊鎮,霞美等沿海鄉鎮甚為盛行,但僅於佛曇,前亭二地設有專用廟門,余皆依附於其他廟門。作為配祀神,如後來的媽祖,註生娘娘等,也是先後請進該廟中的。
漳浦地區由於明代中晚期倭患猖獗,民間爭相建造小城小堡,城堡尚武,所以絕大多數城堡內均建有奉祀關帝的武廟,霞美地區的劉坂城,與北江相鄰的溪仔村等小城內都建有武廟,北江林姓二房就將關帝作為其主奉祀神,但該房所奉的關帝神像沒有進入廟門,只是供奉於民居中,逢5月13日關帝神誕日,迎出來奉祀。
太史公林偕春,雲霄縣人,明嘉靖四十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為張居正不容。適湖廣按察使司副使,不任,乞歸體,家居九年,曾參與撰修《漳浦縣誌》,倡導修建城堡,抵禦倭寇,祀鄉賢,是明代閩南林姓較有影響的人物,也可認為與北江林姓為同宗,清初閩南一帶多建廟奉祀,稱林太史,亦為北江林姓四房所奉。
四房的主祀神為三界公,其香火來自離北江78公里的赤嶺雨查頂,雨查廟據說國地理和原因,不能建廟,也無神可祀,因三界者,天地人也,故僅於一小土丘上建平台,祀一牌位。香火卻極盛,但北江四房的三界公則造了一尊神明,作為真房頭的主祀神。
以上這些各房頭主祀的神明,在慶典期間其他房頭也多有參與,或直接介入其活動,或屆時燃香點炮,恭迎於家門前。其中如李輔勝崇拜,是以大房為核心的崇拜圈,其信仰圈則覆蓋了全村,四房的主祀神三界公,其信仰圈也覆蓋了全村,其慶典活動僅柳、陳等小姓未介入,而王爺公,關帝,太史公的祭祀範圍,則局限於各房之內,沒有發展成全村性的信仰圈。
到了清代晚期,由於一些偶然的原因,北江村又出現了全村性的老大伯,媽祖崇拜。
老大伯,傳說為村民打漁時從海中撈起一個香爐,綠色,小開片。漁民歷來對從海中撈起的東西極為謹重,即於媽祖像前問籖,全村合建一小廟奉祀,小廟僅6平方,奉香爐於中,上寫“大伯公”三大字,卻是香火興旺。因老大伯來自海中,是為與海神有關的神明的象徵,而北江人世代與海有不解之緣,自是敬畏有加。
湄洲媽祖的第一尊神像也是於宋元祐間,漁人於海中撈到一發焰的枯楂木,以為神之所憑,遂建廟奉祀。同樣傳說在漳浦也屢有所聞,如舊鎮上蔡上帝廟所奉龍樹王,為發大水漂來的一段樹頭。
當地下海捕撈一般在農曆8月初8日收網,而傳說漁民撈起大伯公香爐也是這個日子,於是北江大伯公奉祀日也定於8月初8日。
林姓未遷來北江前往在霞美,萬曆五年,當地出了一個進士劉霖,後來官至廣東參政,劉霖雖為烏石林姓的女婿,卻與烏石人林士章(嘉靖三十八年探花及第,官到南禮部尚書)有隙,而烏石媽祖像為林士章從湄洲奉回的,所以當地人未奉媽祖,直至100多年前,北江村流行瘟疫,人死無數,藥石無效,諸神無法,遂有請烏石媽祖巡村之舉,自此被全村各姓各宗共同敬奉。
北江林姓各個房頭具有獨立的祭祀圈,各祭祀圈互相滲透,互相牽制,但基本上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但這種局面的維持實際是家族房頭之間關係的直接反映,在民國初年,四房與大房,二房,三房之間為了海界問題發生矛盾,到了無法相處的地步,特別是在諸神的慶典上,再不可能在同一個廟門裡活動,比如在迎神巡村時,也會因為扛神者踏到屬於另一房的路的一邊引起糾紛。
林姓四房人中相對較多,擁有1800人,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也出了一些人物,民國十一年(1922年),四房便與另三房決裂,另建一座廟門於村北側,稱玉虛宮。廟前懸一大匾,刻“神其執知”四大字。宮佔地僅50平方米,中祀三界公,右側配祀李輔勝李伯瑤,左側配祀南海觀音,林太史,趙光明,玄天上帝,關帝聖君,以有以三十六支鐵針,繫上紅絨線,稱關將公的。從廟中所配祀的情況,也可以出四房在未分廟門前所信奉的神明,依舊有大房所主奉的李輔勝,二房主奉的關帝,三房主奉的觀音佛祖等。
而媽祖慶誕節日,林姓四房便由祭祀圈中退出,居於外圍的崇拜圈中,原來全村性的老大伯,則由於系各家各戶自行奉祀,則無所謂分家。
紛繁複雜的民間信仰活動
北江村現每年必須奉祀的民俗神有八尊,每年共有祭祀慶典活動十三次,此外,且有眾神共有的節日,如正月初五送神上天,十二月二十三日迎神下天等活動。每年有十五次之多,分到各個房頭,最少的也有六次,最多的有十次。其祭祀慶典活動必然根據傳統觀念,而大小有別,豐儉有差,且隨著祭祀圈的形成和新的組合,新的崇拜活動的產生等,其活動的內容的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北江村的崇拜活動也是通過其廟會,或理事會的組織開展的。
柳、陳、蔡等小姓是龍江廟的始創者,而後被林姓大房改建,擴建為現規模,並改為李輔勝廟,大房,而均擁有龍江廟的所有權,其他房頭既然也加入了其崇拜圈,便同樣也擁有這個廟門,也具備了共同成立管理機構的條件。每年正月初五,為神下天的日子,當天該祭祀圈的人集中於廟前,進行一番祭祀活動后,由前一年的大頭家主持,凡當年家中的新婚,生男者,皆可參加小頭家競選,依次在神前抽籖,獲神明認可,全村分為十三個社角(後為十個生產隊),每社角選出二人,共二十六人,之後二十六人中再行抽籖,定出大頭家,二頭家,出納,會計,是為理事會,負責該廟門全年的有關事務,包括一應神明慶典,集資,香火錢管理,扛翁,請戲班,廟門修整等。
由於該廟為北江開社的柳姓和陳姓所共有者,林姓雖為絕對大姓,但逢酬神活動,甚至正月初五日主奉輔勝公,走在游村隊伍前列的是舞著彩色涼傘下的也應是柳姓和陳姓耆老。眾多的林姓族人則追隨於后,為之吹吹彈彈,或各於門前擺上供品,為之迎送。
四房自立廟門后,也相應地組織了理事會,不同的是,凡屬玉虛宮祭祀圈內的所有男人,均可作為當年的理事候選人,於正月十五日三界公誕辰慶典后參選,但由於三房原定為八個生產小隊,較合理的是產生十六個頭家,由神前抽籖選定,入選者必須捐獻一定的款項,如1996年每人平均捐獻了一百元。
玉虛宮建成后,也引進了外地的籖詩二十八首,請居住在廟邊的一個醫生業餘卜籖,第解一籖收費1元,由理事會收入。之後,四房與大二三房之間關係有所改善,有感於龍江廟中無籖詩,也引進了玉虛宮的籖詩,抽籖者也往往找到玉虛宮的解籖人。玉虛宮的三界公信仰也就是通過這種活動在全村形成持久影響的。
相比這下,四房有較濃的經濟意識,其組織形式也比較合理,且有較完善的管理方式,從1997年廟會收支情況的統計中,也可以看出部分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
4月4日,9月26日為林太史公的奉祀日,由於林偕春既為林姓祖宗,又作為神明,所以,其中4月初4日於廟中奉祀,而9月26日則請到廟前的曬穀場上集體祭拜,按理9月26日的儀式應在祠堂中舉行的,後來可能因祠堂破落,場地太少,不足於容納全家族的奉祀者而改變的。
6月6日是柳、陳、蔡等小姓主奉的王爺公日,由這幾個小姓殺二頭大豬,自行到廟中祭振拜,但全村均有打面的習慣,因在若干年前,麵食在南方農村中實是較好的食物,稱為改善了。
每年於9月初1日,為該村的媽祖生,熱鬧勝過其他神誕。從8月29日開始至9月初1日,連續三天活動,從外地請來到9月初一日為正日,由理事會出資,供奉一生一熟二頭豬,各家各戶,自備供品,多有供奉全豬者,全村有時多達三百餘頭。祭拜后,扛著媽祖神像按照選定的路線巡村,家家戶戶設一桌供品,燃一堆火,稱“踏火”。這是當年村中流行瘟疫,採取的迎接方式,一直沿續下來。
北江及至漳浦沿海一些地區在奉祀活動中,經常大量採用全豬,每戶各一頭,蔚為大觀,這是沿海漁民出海,一般要帶上大量的蔬菜,豬肉,而魚類則是家常便飯,不屑作為祀的牲醴。
近年來村民有感9月初1正為大潮,漁民多在海中,恐為奉祀神明而耽誤了捕魚,同時烏石媽祖像也因各社要求巡村的時間難以安排,遂改為9月16至18日三天,再轉到下周村等五社。八十年代后,媽祖信仰則發展成全村規模最大的祭祀圈,進入九十年代,四房也加入了由大房牽頭的媽祖誕辰演三天大戲活動。
老大伯生日。是日,全村以船為單位,各出一頭全豬,總計達一百多頭,於上午11時至下午3 時之間,自行到小廟前奉祀,儀式簡單,僅以二顆糖,一支香燭而已,至近年來才有買各種供品者。早期,初8至10日還必須連演三天潮劇,潮劇團由東山縣詔安縣請來,演戲的開支,農民是無須承擔的,全村漁民以船為單位,或以戶為單位分攤,後來,由於媽祖信仰的提高,卻由大、二、三房之間的矛盾原來在老大伯奉祀日上演的三坪戲,改在8月29日至9月初1 日的媽祖奉禮日上演。
四房的三界公奉祀日有三次,其中正月15日以選舉新當年理事會為主要內容,7月15日兼以祭拜祖先,10月15日則比較專致地奉祀三界公,並相應地上演三坪戲,以和大、二、三房相抗衡。
制定民俗神的奉祀日,或以誕辰日,或以死日,或以得道成佛日,或以建廟日,或以引進香火日,不一而同,所以也帶著某種隨意性,某種特殊背景,只要祭祀圈中的人願意,於神前燒香卜杯,便可改變,北江村的民俗神崇拜日,也經過多次改動。明確可記起的就有媽祖的巡村慶典,大伯公的奉祀日等,最典型的是1992年為壓少節日,減少農民的經濟負擔,政府倡議改節,三界公奉祀日改為10月18日,百姓無法適應,一拖再拖,直至1995年才實行。從北江遷入甲仔村的林姓,也相應改日,不久,恰逢甲仔村漁民在捕魚中遇風翻船,船上九人全部喪生,原因歸咨於三界公生的改日,第二年,在輿論紛紛中又改回到原來的10月15日了。
北江村民間信仰的特色
北江村林姓是在清代初期,利用康熙元年遷界,北江原住民內遷,復界后未全部回歸,人口較少,土地空閑,淺海灘塗競爭較小的歷史背景下,向海邊遷移,以作為原住民的女婿為實破口,找到立足地,雜居於其間,以一個新興家族的蓬勃朝氣,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漸發展成佔地絕對多數的家族,反客為主,成了這個臨海的,自然資源豐富的村莊的主人。反映了清代初期鄭成功在漳浦沿海地區活動,清政府的適遷界政策,對農村社會經濟造成破壞的歷史背景,同時這一歷史背景也促使了社會結構的重新組合這一社會內容。
北江村林姓四個房頭,面對著新的環境,共同的厄運中,是一個強有力的整體,表現出一個新興的家族振奮向上的精神,但同時,也會為本房頭的利益不惜與家族的其他房頭髮生衝突,甚至決裂。北江村民間信仰祭祀圈的組合、分化、覆蓋實質上就是家族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信仰只不過是瀰漫在社區文化表面上的煙霧。
北江村文化
北江村文化
林姓遷入北江村,各個房頭多有自己獨立的主祀神,相互抗爭,不久,便聯合吞併了原來屬於柳姓的廟門,重建改祀,形成了較大範圍的祭祀圈,但房頭之間的關係是無法在單純的廟門下統一的,各房頭之間的獨立祭祀圈依然存在,有合有分交叉或者重疊,新的民俗神信仰的進入和覆蓋可能為了掩蓋著舊的矛盾,修復房頭之間的溝縫,四房與其他三房的分岐,甚至決裂,宣告了這種勢力的失敗,近年來,四房在媽祖誕辰日加入了演戲的活動,則可能是家族內部言歸於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