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五行政區
江西省第五行政區
江西省第五行政區是中華民國時期的江西省地方行政區劃,相當於地級市。由於民國時期各省的地方行政區劃多有變動,因而前後有過三個江西省第五行政區,但維繫時間最長的則是自1935年(民國24年)至1949年(民國38年)長達14年的行政區劃,包含贛東北的浮梁、湖口、彭澤、都昌、婺源、樂平、鄱陽、萬年、余干、德興等十縣,該行政區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當時的浮梁縣縣治——景德鎮的城區內。
區情分析
該行政區的主體是封建時代的饒州府,原饒州七縣(鄱陽、浮梁、德興、樂平、余干、萬年、安仁)除地處信江流域的安仁(即今余江縣)外,其餘六縣都屬於鄱江(又名饒河)流域,並且作為第五行政區的主體維繫了饒州文化在該區域內的影響力。其餘四縣則在封建時代分屬三地:婺源縣屬徽州府、都昌縣屬於南康府、彭澤縣與湖口縣則屬九江府。
就方言論,該區由兩大方言區構成:贛語區、徽語區。浮梁(除景德鎮外)、婺源、德興都是徽語區,其餘七縣以及浮梁縣的縣治景德鎮則使用贛語。而浮梁縣景德鎮作為該區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十分巧合地體現了該區方言的使用態勢。
注意的是,第一次婺源隸贛(1934-1947)就是當時的中央政府按照山川形便的角度考慮的,而婺源隸贛后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的管轄範圍,由於婺源到該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浮梁縣景德鎮十分便利,因而帶動了兩地的商貿文化交流和商業移民潮,在景德鎮的婺源人由於得地緣之便,使其自身在徽州同鄉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原本旅居景德鎮的徽州人以黟縣為首,但是婺源隸贛后此種局面逐漸扭轉,而婺源人施維明把持景德鎮商會長達十餘年之久就是這一變化的側證。
浮梁
浮梁縣,位於景德鎮市的北部,公元621年建縣,初名新平,公元742年更名為浮梁。地靈人傑的浮梁縣自然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近80%,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且歷代人才輩出,湧現過“一王二侯三尚書,六位宰相七侍郎”。當地特產是“一瓷二茶”: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在歷史上長期隸屬於浮梁縣管轄,因而浮梁被譽為“世界瓷都之源”;唐代的浮梁茶也曾聞名天下,在敦煌遺書之《茶酒論》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分別留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與“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美名,於是又被人們贊為“中國名茶之鄉”。
婺源
婺源彩虹橋
德興
德興縣,1990年改為縣級德興市,位於上饒市北部,樂安河中上游,地處贛、浙、皖三省接壤處。東接浙江省開化縣,東南與玉山縣、上饒縣毗鄰,南和橫峰縣、弋陽縣相接,西接樂平市,北連婺源縣。有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和銀井、膽泉、唐代采銅窿洞、商周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迹。龍頭山鄉高竹山方誌敏義士蒙難處,有革命義士紀念館。人口特點,基本上由1/3人口來自浙江,1/3來自祖國各地和1/3的本地人組成,是一個融合各地文化極具包容性的移民城市,以“銅文化”、“多元文化”著稱。
鄱陽
鄱陽縣城內的“饒州府文廟”
都昌
中國百慕大——鄱陽湖畔的都昌縣老爺廟
樂平
樂平古戲台
萬年
世界稻作文明發源地——萬年縣仙人洞
余干
余干縣位於上饒市西部,古稱干越,秦始置縣。縣城余干鎮位於全縣的中心,處於信江下游的濱湖平原上,地勢平坦低洼,湖泊眾多,港汊縱橫。陸路距南昌90公里,景德鎮市120公里,鷹潭68公里,位於三市之中;向東至上饒市167公里。地勢東南高,西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地形基本由低丘和湖濱平原組成。縱貫全境的信江分東西支流注入鄱陽湖。全縣國土面積23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1.6萬畝,水面96.5萬畝,山林79.1萬畝,草洲21.8萬畝,全縣地貌以低丘和濱湖平原為主,基本構成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轄27個鄉鎮場,372個村委會,總人口1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1.6萬人。縣城駐玉亭鎮。
湖口
湖口縣位於九江市東部,始建於南唐(公元950年),因地處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而得名,是“江西水上北大門”,素有“江湖鎖鑰,三省通衢”之稱,境內東臨彭澤,南接都昌,西與星子、廬山區界湖毗鄰,北與安徽宿松襟江為界。歷史上有蘇東坡、陶淵明、李白、陸遊、黃庭堅等100多位名人墨客登臨石鐘山吟詩作賦,記勝抒懷,留下許多讚美詩文;湖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最著名的戰役有“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鄱湖十八年”,“太平軍與湘軍之戰”,“李烈鈞討袁起義(二次革命)”等;瀕危劇種青陽腔戲曲藝術在此得到較好的保護和開發。
彭澤
彭澤縣位於九江市東北部,是江西省最北的縣,北瀕長江,縣境東鄰安徽冬至縣,南抵鄱陽、都昌毗鄰,西連湖口縣,北與安徽宿松、望江隔江相望,東西最寬處約48公里,南北最長處約57公里。總面積1544平方公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