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青山宮的結果 展開
- 供奉青山王的廟宇
- 位於湖北資市鎮青山村的遺址
青山宮
供奉青山王的廟宇
靈安尊王又稱青山公、青山王,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惠安縣的主神之一,被奉為惠安境主。常見於福建、台灣及東南亞等海外華人聚居地,一般祭祀靈安尊王的廟宇統稱青山宮。其祖廟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鎮青山村以北約500米處的大青山南麓,又名誠應廟、靈安王廟,與湄洲島上的天妃宮、漳州龍海的慈濟宮並稱為“閩中三宮”,現各地供奉青山王的廟宇均由山霞青山宮“分靈”而立。
明·嘉靖《惠安縣誌》載:“青山在縣南,偽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太平興國拆晉江東16里置縣時,首任知縣崔知節移古縣至今縣治址,開基時發現張悃墓,並有小石碣一方,上刻:“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崔知節除把張悃墓保留在東邊房裡外,另在青山建座古廟,祀奉張悃。人們把張悃尊為“惠安境主”。清·嘉慶《惠安縣誌·卷3》載:“舊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螺山之陽,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墳於青山,今邑即其地也。”
山霞青山宮作為青山王信仰的中心,其始建年代,在明、清兩代修撰的《泉州府志》和《惠安縣誌》均未明確記載,明代隆慶、萬曆間惠安知縣葉春及撰寫的《惠安政書》中的有關記載顯示青山宮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1990年惠安縣文化局編撰的《惠安縣文物志》持相同觀點,此說法為多數學者所認同。儘管青山宮的始建年代尚有不同看法,但學者們大多認為該宮“堪稱為惠安歷史真正修久的古寺廟”。
青山祖廟覽勝
青山宮坐北朝南,佔地1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兩廊、前殿、後殿。東側有文昌閣,西側有英烈祠。
靈安王廟
文昌閣
英烈祠
海濱著豐功,忠義長昭日月;累廟崇祀典,英靈永鎮青山。
精忠耿耿千百年猶在人間,往事昭昭億萬世長傳宇內。
敕封靈安尊王
現宮內尚存有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和1465年(明成化元年)重修碑記2方。
台灣信眾捐建碑記
張悃雕像
青山王信仰始於惠安置縣前,五代時期為民間自發崇拜階段。張悃歿后,鄉人即在青山建一小廟祀之。《閩書》載:“將軍張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鄉人因建廟奉祀。”明·嘉靖《惠安縣誌》亦載:“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此廟當為青山、崇武等地鄉人在張悃逝世不久即興建的小廟。
門神
上述,無論是官修的郡、邑志,還是私撰的譜牒,對宋初置縣時遷張悃墳一事都有明確的記載,張悃的初葬地在螺山之陽。而“改葬於青山立廟”則說明五代時民間自發的青山王信仰,至北宋太平興國間已擁有相當的群眾基礎,並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因此,新成立的地方政府才會如此重視,順從民意,出面以改葬立廟的形式加以承認。
見載於方誌的祀奉青山王廟宇,除位於縣南青山鋪的誠應廟外,還有邑治的青山王祠和崇武半島誠應廟,這與張悃生前立寨青山時的保護範圍有關。有學者調查崇武城中的誠應廟后指出:“傳云:該誠應廟之建早於青山誠應廟(青山宮),因而歷來從未到青山宮進行子廟神謁祖廟神的‘過爐’儀式”。由此說,早在張悃遷葬青山前,也就是青山宮立廟之前,螺山之陽和崇武半島的百姓已把張悃作為神在崇拜了。
傳說,明·隆慶、萬曆年間惠安知縣葉春及欲前來青山毀廟,青山王曾託夢告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青山”當指青山王,這名話可理解為惠安未置縣前,中國民間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壁畫
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認。惠安群眾尊張悃為“惠安境主”。明·嘉靖《惠安縣誌·卷1》引《宋會要輯稿》云:“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縣守節里。1135年(南宋紹興五年)十二月賜廟額誠應,1149年(南宋紹興十九年)八月封靈惠侯。”《宋會要輯稿》是宋代官修政書,是政府檔案的分類彙編,說明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得到官方承認。後來,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晉封張悃“靈安王”,賜額“敕封青山靈安王廟”。
自古至今,每逢農曆三月初十(青山王忌日)和十月廿三日(青山王誕辰),信眾都舉行隆重的祭典。屆時,進香群眾絡繹不絕,宮內宮外人山人海。舊時,舉行祭典時,值年爐主要把三個玉環(據說是張悃的遺物)擺在香案上供奉。祭祀后,往往要抬出青山王塑像繞境,沿途鋪戶張燈結綵,設香案迎拜,供四果香花。
俗稱青山王的籤詩很靈驗,故平常到青山宮抽籤者頗多。中國民間傳說青山王有兩位妻子,即“大媽”、“二媽”。一般信仰者都說“二媽比大媽顯”,所以鄉民請神,常常由二媽降乩。
青山王是產生於惠安地方特有的歷史人物神。至今,青山王信仰已逾千年,其地域分佈相當廣泛。
惠安縣及泉港區建有主祀青山王宮廟的鄉鎮達三分之二以上,尤以山霞、張坂、崇武和螺陽四鎮為盛。至於民居私奉青山王、青山媽,則全縣各鄉鎮皆有。舊屬泉州府各縣及其北鄰的仙游縣等,也建立青山王宮廟或供奉青山王神像,而泉州東湖早在宋代即有青山王廟宇,至今在市區的宜春宮尚配祀有靈安王(即青山王)。南宋福建浦城人真德秀在1215年(南宋嘉定八年)任江東轉運副使時,曾多次祈求張大帝(即青山王張悃)神靈降雨救旱。
台北艋舺青山宮
青山王信仰始於五代,形成於宋代並發展至全盛。元代似有所冷落。明代繼續發展,但尚無法重現宋代時的盛況。清代初期曾受遷界的影響,中、後期起向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台灣的青山王信仰日益擴大,其中最有名的青山王廟宇是台北艋舺青山宮。青山宮在海內外已有數百座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