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臭常山的結果 展開
- 無患子目芸香科植物
- 藥物
臭常山
無患子目芸香科植物
臭常山(學名:Orixa japonica Thunb.)是芸香科臭常山屬植物,高1-3米的灌木或小喬木;樹皮呈淡褐灰色。葉薄紙質,全緣或上半段有細鈍裂齒,下半段全緣。雄花序長2-5厘米;花序軸纖細,初時被毛。成熟分果瓣闊橢圓形,每分果瓣由頂端起沿腹及背縫線開裂,內有近圓形的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分佈於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河南(伏牛山、大別山、桐柏山以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雲南(麗江)。生長於海拔500-1300米山地密林或疏林向陽坡地。
中國民間有零星栽種,取其果作藥用。根、莖用作草藥。味辛,性寒。據載有小毒。清熱利濕,調氣鎮咳,鎮痛,催吐。治胃氣痛、風濕關節痛等。鮮葉搓汁,可殺牛馬身上虱子。
臭常山
生長於海拔500-1300米山地密林或疏林向陽坡地。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高寒山區生長不好,以肥沃的夾沙土生長較好。
【中藥名稱】臭常山
【藥材基原】為芸香科臭常山屬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Thunb.),以根、莖、葉入葯。
【性味歸經】苦、辛,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調酒搗爛敷患處。
含香豆素(bergapten、imperatorin、xanthotoxin)。又含喹啉類生物鹼(orixine、orixin-one、balfourodinium、evolitrine)等。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因種子發芽率低,生長緩慢,一般多不採用,故以分株繁殖為主。分株在冬季落葉後到第二年未發出新葉前,挖取33厘米以上的小苗栽種。栽前先翻整土地,開133厘米寬的廂,行窩距各約33厘米,窩深16-20,每窩栽苗一株,填土踩緊,再蓋土比原來植株入土深度稍高,最後淋水。
田間管理:栽后1-2年,每年中耕除草三次,在4、6、11月進行。追肥在栽后1-2年的4月和11月中除後進行。四月施人畜糞水,11月撒施土雜肥。兩年以後,只在冬季撒施土雜肥一次。
收穫加工:臭常山葉多鮮用,在夏秋採摘。根和根莖,在三年以後,每年秋冬挖大留小,連續收穫。挖采后,抖去泥沙,砍去莖稈,切成1.5-3厘米長的短節,曬或炕干即成。臭常山用篾包包裝貯運,放乾燥通風處,防受潮發霉。
臭常山中主要化學成分為喹啉類生物鹼,有24種喹啉類生物鹼從臭常山的根、莖、葉等部位分離出來,大致分為3類骨架的喹啉類生物鹼。
喹啉類生物鹼的抗瘧疾活性:對臭常山所提取的化合物的體外抗瘧疾活性進行測試,結構表明:N-nethy1atanine和4-O-methy1ba1fourdinium C1有較好的抗瘧疾活性,其抗惡性瘧原蟲EC50=3毫克/毫升,EC50=21毫克/毫升。
化合物edu1ine和japonine進行了平滑肌弛緩活性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化合物edu1ine和 japonine在10μM和5μM的濃度下對空腸實驗鼠的平滑肌顯示了較強的弛緩作用。
化合物5- {[2-O- (β-D-apiofuranosy1)β-D-g1ucopyranosy1]oxy} -2 - hydroxybenzoic acid顯示了較強的拒食活性,在0.3g/1eaf的濃度下,抑制率為68%,化合物 disyringoy1a1daric acid在 0.3g/1eaf的濃度下,抑制率為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