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
江蘇省南京市的景區
天界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雨花西路能仁里,原名大龍翔集慶寺,始建於元代,是明朝京師三大寺之一,與靈谷寺和大報恩寺並列,管轄其他次等寺廟,規格最高,列中國五山十剎之首。
天界寺,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中國傳統史學文化的策源地之一。明洪武初年修纂,清乾隆欽定二十四史之《元史》,就在此產生,南京天界寺的建造,緣起於元文宗圖·帖木耳蟄居金陵時的潛邸。莊嚴巍峨,氣勢雄偉;寺內有金剛殿、天王殿、正佛殿、左觀音殿、石輪藏殿、三聖殿、左伽蘭殿、右祖師殿、迴廊、鐘樓、毗盧閣、半峰亭、華嚴樓以及方丈、僧寮、齋堂、倉廩等建築,寺產田一萬三千餘畝,遍布高淳、溧水,僧侶雲集,香火裊裊。順至元年(1330年),元文宗將金陵潛邸改建為大龍翔集慶禪寺,最初的原址在朝天宮東側,為敕建大剎,勒冠五山之上,五山之勢力乃漸趨衰微。明洪武初年(1368年),將大龍翔集慶寺改名天界寺,位列五山之上,以總轄天下僧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遭火焚,明太祖朱元璋出內帑在城南鳳山重建寺宇,並賜額“天界善士寺”,俗稱“天界寺”。
南京天界寺
天界寺在聚寶門外,即今天的中華門外,雨花西路能仁里,與碧峰寺和能仁寺並列。在元代的時候,它名叫龍翔寺,原址在朝天宮,明初遷至新址,並改名為天界寺。寺佔地面積甚大,“地闊深邃,有三十六庵,還有西閣、鐘樓等,既有自然山林之清幽,又有壁畫的金碧輝煌。朱元璋早年曾在鳳陽皇覺寺出家為僧,登基之後,不免對僧寺頗為照顧,對天界寺更是另眼相待。
為了管理天下僧道,朱元璋在禮部之下設僧錄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設道錄司,管理天下道觀。道錄司設在朝天宮,僧錄司則設在天界寺。僧錄司是正六品的衙門,下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等員職。曾經擔任過左右善世的白庵金禪師、宗泐、彝簡等高僧,都住在天界寺。換句話說,天界寺就是替皇家代行佛教管理的機關。明代有人稱天界寺為“方今第一禪林,那實在不是虛誇。
在朱元璋時代,外國使者來朝貢,先要在天界寺熟悉朝儀,最後才能擇日朝見。當年不遠千里、涉海前來的那位渤泥國王,想來也應該在天界寺操練過朝見禮儀吧。他死後埋葬的地方浡泥國王墓,離天界寺也不太遠。
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開《元史》館,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官,以宋濂和王禕為總裁,同時徵召高啟、汪克寬、趙壎、胡翰等人為纂修官,並調集《元經世大典》等諸多書籍史料以備用。史臣們在修史餘暇,也不免登高望遠,吟詩唱酬。高啟、孫蕡等人的文集中,就多有詩篇作於天界寺。高啟有一首《寓天界寺》:“雨過帝城頭,香凝佛界幽。果園春乳雀,花殿午鳴鳩。萬履隨鍾集,千燈入鏡流。禪居容旅跡,不覺久淹留。還有一首《寓天界寺雨中登西閣》:“片雲出鐘山,陰滿江東曉。幽人閣上寒,風雨啼鶯少。紅塵禁陌凈,綠樹層城繞。不為怨春徂,離懷自憂悄。孫蕡《西庵集》中,則有一首《駕幸天界寺和朱太史芾韻》。可見,朱元璋來天界寺視察的時候,《元史》館史臣還以此為題唱和過。
朱元璋多次駕臨天界寺,有的是來看望寺里的高僧。他曾請一位法號道成的高僧住此寺,道成推說不能參禪,朱元璋就特許他不必參禪,恩榮逾常。有時,他是來視察《元史》館,看望諸史臣,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度。朱元璋的文集中,還有好幾篇有關天界寺的詩文,包括《天界寺花架說》。
天界寺與明代君臣、高僧、蕃使以及文士,早就結下不解之緣。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天界寺的官方色彩淡化了,但文士們依然喜歡那裡的林下風景,直到明代中後期,仍有顧璘、文徵明、袁小修、王世貞、鍾惺等著名文人,在這裡留下他們的屐痕。袁小修對天界寺環境的清幽,印象特別深刻。寺內“古柏老檜,沉寒逼人,殿閣擬於王居。其餘蘭若三十六所,文楠為柱,白石為牆,明窗潔案,凈不容唾。竹色騰綠,佳果駢列。有一次,鍾惺與幾位友人同游天界寺,恰遇下雨,就留宿在寺中,盤桓兩日之久。當時寺里有一位詩僧善權,跟他們相處甚得。後來,當善權編輯自己的詩集時,鍾惺便欣然命筆,為他作序。
龍翔集慶寺為元文宗圖帖睦爾(元朝第十二代皇帝,蒙古語稱札牙篤皇帝,元武宗海山次子。元英宗時出居海南,泰定帝時召還,封懷王,居建康,后遷江陵。)在南京做藩王時的宅邸。元天曆元年(1328年),元文宗在大都(今北京)即皇位,遣使臣傳旨當時在金陵的御史大夫阿思蘭海牙等,在原來潛邸的基礎上修建大龍翔集慶寺,同時召來印度禪師住持,派太中大夫主管寺務。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龍翔集慶寺遭火焚,朱元璋下令在城南鳳山重建,並賜名“天界善世寺。永樂二十一年,寺院又遭火災,幾乎焚燒殆盡,僅存大雄寶殿。天順二年,有僧人覺義募捐重建天王、觀音、輪藏等殿,未畢而亡,其弟繼續募捐修復。天界寺在明代與靈谷寺、報恩寺齊名,號稱南京三大佛寺。天界寺原有金剛殿、天王殿、正佛殿、左觀音殿、右輪藏殿、左伽藍殿、右祖師殿、鐘樓、毗盧閣。天界寺不僅是佛教聖地,而且是中國傳統史學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明代天界寺“統次大剎二,城內日雞鳴,郭內日靜海,統中剎十二座,周圍還有很多規模較小的寺廟陪襯著它。山門的左右兩側分別為能仁寺、碧峰寺。天界寺還統管著清涼寺、永慶寺、瓦官寺、鷲峰寺、承恩寺、普緣寺、吉祥寺、金陵寺、嘉善寺、普惠寺、弘濟寺、接待寺等十二座寺廟及二十六庵,成為城南一帶的主寺。
世事滄桑,原懸掛於寺院大殿上方的“天界寺匾額已不見蹤影,現僅存“大殿一座。
1983年2月,雨花台區人民政府公布天界寺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界寺舊影
建成后皇帝朱元璋賜名天界寺,敕書“善世法門”匾,額於寺門。並將浙江天台高僧真淳所獻佛牙舍利供置該寺毗盧閣,足見眷顧之隆。當時,天界寺與靈谷寺、報恩寺鼎立而三,號稱“金陵三大佛寺”,統管京城全部沙門僧眾。其中,天界寺分管次大剎二:雞鳴寺、靜海寺,中剎十二:清涼寺、永慶寺、瓦官寺、鷲峰寺、承恩寺、普緣寺、吉祥寺、金陵寺、嘉善寺、普惠寺、弘濟寺(即永濟寺)、接待寺,成為城南禪林寺院之主。一時,天界寺勝過大雷音,上自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紛至沓來,頂禮膜拜。四方僧徒,求經度牒,參禪悟道,佛事極盛。確實是明朝初期名震遐邇的佛教勝地。
天界寺地處南郊,丘陵環抱,綠樹掩映。晨鐘暮鼓,廟宇軒昂。環境幽朴,形同世外。墨客騷人,多駐其間。或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或吟詩作賦,了悟禪機。每當大地春回,熏風和暢,萬木吐翠,百鳥齊鳴的時候,踏青尋芳的遊人,皆以“游牛首,宿天界”為美事,頻年不疲。出神入化,令人陶醉。因此,天界寺自然還是當時的旅遊勝地。明永樂二十一年,天界寺復焚於火后,數經涅盤。離離原上,凄凄芳草。斷壁殘垣,寒鴉枯樹。一片衰敗,卒不忍睹:“近山鳳去花仍碧,遙海人歸樹獨青。玉輦宸游競寥廓,行人揮淚讀新銘。”明天順二年僧人覺義,募捐化緣,擬重修寺院。無奈心餘力蹇,應者寥寥。老逝有期,籌措無人。雖竟數椽,盛況難再。清咸豐元年,兵燹四起,雨花台不幸淪為主要戰場。天界寺首當其衝,在劫難逃。殿宇亭閣,銷毀幾盡。唯有一殿廡和兩銀杏,僥倖留存,成為天界寺閱盡滄桑的歷史見證。
明代詩人高啟曾賦《登天界寺》以記之:“雨過帝城頭,香凝佛界幽。果園春乳雀,花殿舞鳴鳩。萬履隨鍾集,千秋入境流。禪居客旅跡,不覺久淹留。”
天界寺
明人王向的《游牛首山歸宿天界》詩,形象地描摹出春遊人們的愉悅情景:“看山遙在萬峰西,歸路亭亭江日低。散吏自堪攜伴侶,閑心猶得住招提。經壇露凈天花落,塔院清風谷鳥啼。長習跏趺入禪寂,亦知虛幻此生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