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制度
兩京制度
萬曆三十九年考核京官,京師由東林黨人主持,浙、齊、楚等首領多被罷黜;南京由浙黨等主持,東林黨人盡遭排斥。一個朝廷怎麼會同時在兩個地方考察官員呢?原來,這是由於明朝有一項獨一無二的兩京制度。兩京分別為南京和京師即北京。要說各國都城的數量,明朝也不為多,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兩個都城各設一套中央機構,且多有相同之處,彼此獨立,各不統署。兩京制度的建立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的勢力範圍主要在南方。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並建都於此,改名為南京。此時朱元璋還有向北遷都的打算,不過他理想中的京師是開封,所以暫且將開封府稱北京。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三月親赴汴梁作實地考察,覺得汴梁地處中原,位置適中,決心在此建都,定之為"北京"。但後來,朱元璋漸漸淡去了遷都開封的念頭,遂去掉開封的“北京”稱號,改“北京”為“北平”。
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從北平發動靖難之役,攻佔京師,奪取帝位,初時也定都南京。此時蒙古族的殘餘勢力還在北方威脅著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若遷都於此,即可以抵禦蒙古貴族的威脅,又可以佔據有利地形,控制南方各地。朱棣繼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並大規模修筑北京城,做遷都的準備。
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並改北京為京師,同時復原南京的名號。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南京和京師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不過,南京各機構設員較少,管轄範圍也僅限於南京。雖品級與北京各官相同,權力卻大大不如。時人均把南京官視為閑職,官員由北京調往南京,也往往是一種貶斥。明中期以後,黨爭激化,在北京失意的官員多集中在南京。一時之間,南京頓時成為反對派的大本營。於是便出現了對立的兩黨各據一京,互相貶斥,針鋒相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