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雙忠廟的結果 展開
- 建於清乾隆十六年的歷史遺迹
- 揭邑喬林雙忠廟
- 位於河南商丘睢陽區的唐代廟宇
-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廟宇
- 汕頭達濠雙忠廟
- 廣東湛江市赤坎區雙忠廟
- 詩文
雙忠廟
建於清乾隆十六年的歷史遺跡
位於外交部街(原石大人衚衕)37號,坐北朝南。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合祀都統、一等伯傅清和左都御史、一等伯拉布敦。原有大門三間,左右門各一間,二門一間,正屋三間,東西廡各三間,碑亭一座,周圍繞以紅牆。宣統二年(1910年)在祠東側興建外務部迎賓館。民國以後,外務部更名外交部,由原總理衙門遷入迎賓館。雙忠祠廢祀,也划入外交部內,將大門改為衙署式樣,並在東西各添耳房三間,使之成為外交部的一座大門。院內經過多次改造,原有房屋已全部無存。現狀大門三間,進深七檁,大式硬山黑琉璃瓦,調大脊,安吻獸,綠琉璃博風板。門前設八字影壁,原有石獅一對,已移至別處。大門及耳房南立。
鄧州市過去有雙忠祠,祠中供奉著兩位鄧州人,一位是唐朝血戰雎陽的張巡,另一位便是明代的鐵鉉。以祀張巡和鐵鉉,雙忠祠兩楹曾書寫一副“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的工巧對聯,鐵祠飲煙是鄧州古八景之一,遐爾聞名。鄧州市西部的彭橋鎮,雖是淺山高崗之地,可自古至今沒出大人物,鄧國公張巡便是特別令後世詠嘆的一位。
張巡《公元709---757》,今鄧州市彭橋鎮寺北張人。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於戰陣。唐開元末進士,先後任清源縣令,河南副節度使,檢校主客郎中,御史中丞等職,張巡在任中,處處留口碑。如,初任清河縣令滿回長安,有人勸他巴結楊國忠,好尋個好的仕途,他堅決拒絕說:“朝中多妖孽,不宜在朝中作官”。後任真源縣縣令《今河南周口市鹿邑縣》。當時,真源縣有一惡霸華南金,平時橫行鄉里,作惡多端,魚肉鄉親。張巡到任后,澄清了華南金的罪惡,心想在聖賢老子故里目無國法,果斷地殺了華南金,為民除了一大害,當地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以聲討楊國忠為名,反叛唐王朝。叛軍南下勢如破竹,十二月,大軍攻陷洛陽。玄宗起用哥舒翰,領兵二十萬鎮守潼關。結果被安祿山打的大敗,自己也當了俘虜。二十萬官軍,只存八千人。京師震動,士兵驚擾奔走,驚恐萬狀,玄宗無奈只好入蜀,太子在靈武即位,就是唐肅宗,就下詔天下,布告討賊。張巡在血戰雎陽保衛戰中為國壯烈捐軀,其浩然正氣,光照千秋。
張巡開始起兵討伐叛軍時,先到了雍丘。雍丘令令狐潮是個怕死鬼,他見叛軍勢重,便投降了叛軍,反以四萬之眾把雍丘圍了起來。原本討伐叛軍的張巡,只好固守雍丘,沉著應敵。伺機屢出奇兵,奪叛軍鹽米千斗,箭數萬支,又夜襲潮營,屢挫潮軍。大小數百戰,斬獲數千人。令狐潮以數萬人圍城4個多月,張巡僅一千人卻每戰必勝,令狐潮只好撤圍退兵。令狐潮雖然撤圍了,但當時安史之亂卻漫延開來,因此屯師彭城的河南節度使李巨,命張巡為先鋒,拒山東境內的叛軍,張巡奉命出征,叛將楊朝宗斷絕了張巡響路。張巡率馬軍300人,兵士3000人,進守寧陵。此時雎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即率部到雎陽,與許遠,姚閻《城父令》合兵,派遣將領雷萬春,南齊雲等領兵與楊朝宗大戰於寧陵以北,殺叛軍萬餘人。
公元757年,安祿山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獗,奚多族10餘萬人攻雎陽,雎陽是江淮的屏障,固守雎陽,就可以組織叛軍南下江淮,保證唐王朝運輸線的暢通,為唐朝贏得組織反攻的物質條件和時機。張巡從雎陽太守許遠接過主將之職固守拒敵,射傷尹子琦左目,叛軍敗退。同年7月,叛軍再次圍城,城中糧盡,張巡帶將士1000餘人捕雀捉鼠為食,誓死保衛雎陽。
最後,雎陽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被叛軍攻開。張巡被俘。尹自琦勸張巡歸降,張巡罵不絕口。尹子琦用刀撬開其口,牙齒盡落,至死不屈。與南齊雲,雷萬春等36人一同遇害,死時49歲。張巡守雎陽,使叛軍不能南下江南,保住了唐王朝東南半壁江山。此舉,得到後人敬仰。張巡死後,舉國上下莫不為之悲傷。在故鄉南陽鄧州人們為他建廟修祠,以彰其節,並把他同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一起舉為“南陽三張”,永垂後世。《今鄧州市福勝寺塔園和花洲書院遺留唐詔張巡御碑各一通》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贊張巡道:“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滋之師,遮蔽江淮,沮蠍之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唐肅宗下詔褒贈張巡為揚州都督,封“鄧國公”,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南齊云為開府儀同三司。雎陽,雍丘免賦稅三年。到後來唐僖宗時,又將張巡,許遠,南齊雲的圖像移入凌煙閣。
鐵鉉《公元1364---1403年》字鼎石,回族,明鄧州城關人。
明洪武時,鐵鉉以太學生授禮科繪事中,他機智靈敏,善決疑獄,臨事不苟,奏對祥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很器重他,賜鐵鉉字“鼎石”。洪武末年,委任鐵鉉為山東參政,鎮守濟南重任。為啥朱元璋賜鐵鉉字鼎石,又讓他去鎮守濟南呢?朱元璋是一代明君,他心中有數,“南京到北京中間隔山東”他早防著四子燕王朱棣作亂,更但心自己死後朱氏內杠。歷史的發展果然如此,後來,鐵鉉在朱氏家族鬥爭中顯示了浩然正氣,真可史彪千秋。
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因長子早朱元璋已死,帝位只好傳其孫朱允文,這就是惠帝。惠帝即位后,次年改元,號“建文”。
朱元璋把帝位傳給孫子,作位燕王的四子朱棣心裡不是味了。燕王為了奪帝位,便找了一個清君側的借口,還要搞個“周公輔成王”。啥叫清君側,就是說皇帝周圍不幹凈了,我要去打掃打掃。朱棣作為皇帝的四叔,人家要關懷侄兒,這理由要說也充足。然而惠帝身邊是否需要清掃,眾臣一清而楚,朱棣這是找借口,他的目的是奪帝位。因此,當朱棣舉兵南下,鐵鉉堅決反對,成為抗拒燕王軍,制止戰亂的堅強基石。朱棣率兵圍濟南三個月用計攻打,鐵鉉督眾守城,隨機應變。燕王不能取勝,朱棣便到城下勸守城人投降。鐵鉉馬上心生一計,詐作同意投降,然後在城上安裝千斤重的鐵閘,誘王進城時鐵閘突然墜落,幾乎把燕王砸死。朱棣大怒,一重兵圍城,並用大炮轟擊,眼見城就要被攻破時,鐵鉉忙將朱元璋遺像懸掛城頭,又書寫大批朱元璋的神主靈牌,分置垛口,燕軍不敢開炮。因為城上懸有他父王之像,向他父親開炮,可是大逆不到的。這樣濟南城又被保住了。後來,鐵鉉有募壯士,出奇兵,大破燕軍,朱棣敗走,鐵鉉與將軍盛庸合兵,追逐燕軍,收復德州諸郡縣,聲勢大振,建文皇帝提升鐵鉉為兵部尚書,贊理軍事。不久,鐵鉉移師東昌,又連挫燕軍。然而,朱棣退回后,有整師前來時,來個兵分兩路,一路牽制鐵鉉,轉戰廝殺,一路疾趨京師,乘虛攻破南京。這時的建文帝明知情況不妙,乾脆丟了帝位逃跑了,這樣,朱棣即了帝位,這便是明成祖。次年改元“永樂”。
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東擊鐵鉉的燕軍,設伏兵計擒鐵鉉,檻送南京。鉉見明成祖,立而不跪。命他西北一顧,終不可得。成祖勸降,他罵不絕口,成祖大怒,將他五馬分屍與南京,罰他兩個女兒做J女。永樂找不到生死建文皇帝,,心何安也!於是就秘密派人四處查訪,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還是沒有消息,只好派鄭和七下西洋,到海外在找找,碰碰運氣,也許會出現奇迹。
由於鐵鉉忠烈事迹震撼天下,濟南大明湖畔建有鐵公祠。他的故鄉我們鄧州也建起衣冠冢鐵祠,前來,弔唁,瞻仰的遊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形成一道迷人的風景,就是著名鄧州古八景之一“鐵祠飲煙”。面已經過改造。現為單位宿舍大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