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

杜甫所作五言律詩

《可惜》為杜甫所作一詩,五言律詩體裁。詩文借詠嘆時光荏苒,聊表作者臨世事變遷之孤愁,山河敗落之無奈。

作品賞析


年老逢春,上四自惜。寄情詩酒,下四自遣。起二,已領全意,言花有何事而急飛去乎,我衰老之人,願春色少留也。《杜臆》:三四正發願春遲,到此歡娛之地,惜非少壯之時,不復能有為矣。今惟借詩酒以寬心遣興,此意惟陶潛能解,而恨予生之晚也。蓋陶雖隱約於柴桑、栗裡間,觀其美三良之殉主,羨荊軻之報仇,慕田疇之節義,知其非忘世者,但不逢時耳。公亦有志濟世,而厄於窮愁,故托之以自況歟?通首逐句流對,似古詩,即是律體,清灑逸宕。
申涵光曰:“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是“歡娛恨白頭”註腳。下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語近淺率矣。如《定官后》詩:“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詞亦近俚。此皆開長慶一派,非盛唐氣象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