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尉遲

大小尉遲

大小尉遲,指隋唐間來自新疆的少數民族鮮卑族畫家尉遲質那和尉遲乙僧父子二人。"大小尉遲"為於闐人,擅佛像人物。

簡介


尉遲跋質那,西域於闐(今新疆和田)人,早年在隋朝作官,以善畫而聞名。其子尉遲乙僧亦是著名畫家,稱世“大小尉”。在隋唐兩代於闐都屬中央政府管轄,貞觀23年(648年),唐設安西四鎮,於闐為四鎮之一。尉遲乙僧原是於闐王族的一員,其王推薦他來長安,時年約二十多歲。他生長在一個丹青世家,年青時,就具有很高的繪畫水平。據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尉遲乙僧,貞觀初,其國王以丹青奇妙薦之厥下。”可見他的來歷不凡。尉遲乙僧到長安后,初為宿衛,后封郡公。由於在繪畫與促進民族團結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受到唐王朝的重視。長安的普賢堂是武則天的梳洗堂,而尉遲乙僧常在這裡被召見,作壁畫。唐代盛行一種屏風畫,乙僧為作一扇其價“值金一萬”,說明他在畫師中的身價之高。

創作作品


他創作過大量壁畫,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唐儀鳳二年(677年)后在長安光宅寺的東菩薩院內,畫過《降魔變》等經變壁畫;長安二年(702年)前後。在慈恩寺塔下南門,畫過以《千缽文殊》為題材的壁畫;神龍元年(705年)后,在罔極寺(興唐寺)繪製過壁畫;景雲元年(701年)左右,為安國寺畫了壁畫。唐中宗神龍二年(705年)五月將尉氏住宅敕建為奉恩寺。他,把於闐的親族供養像,畫在這個寺內。他經過洛陽大雲寺時,又畫了菩薩、凈土經變,婆叟仙、鷹犬等題材的壁畫。總觀他的畫作,形式多樣,肖像,民間風俗、神話、宗教故事、以及花鳥等無所不工。他多次畫過的《西方凈土變》的壁畫,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布陳活潑,喧鬧的樂舞,數百人在裝飾著花樹禽鳥的七寶蓮池周圍,交織著莊嚴皎潔、花團錦簇、氣象萬千,沒有五濁煩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使不懂佛教的人們也能理解這是一幅反映生活的畫卷。在畫中的婀娜多姿的舞蹈,正是在長安、於闐、高昌等地朝夕可見的景象。他的以現實風俗故事和肖像為題材的作品,更具有現實意義。據宋未周密《雲煙過眼錄》載有尉氏的龜茲舞女圖,當時從西域傳入長安的舞蹈很多。如胡旋舞胡騰舞、骨鹿舞等。他畫中人物的形象都是以西域人為模特兒塑造的。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里說:“凡畫功德人物,花鳥皆是外國之物象,非中華(指中原)之威儀。”所謂功德人物,有的指吉祥天女,有的指供養人;所謂皆外國物象,無非是說不似中原人物模樣罷了。他的畫幅,構圖雄偉,匠意極險,具有新奇的魅力。他畫的《降魔變》,是一段生動的佛教故事,描寫釋迦牟尼得道前與魔王波旬作鬥爭的場面,情節十分複雜。《唐朝名畫記》記載說,他畫的《降魔變》千怪萬狀,實奇縱也。”這裡說的“千怪萬狀”,不僅包括有魔鬼、刀、劍、怪獸和魔女在內的完整場面,並且有奇特縱闊的圖景,運用變形誇張的手法,使人物各具情態,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段成式的《京洛寺塔記》里,也有描寫,說:“四壁畫像及脫皮白骨,匠意及險,又變形三魔女,身若出壁。”湯垢在《畫鑒》里分析其特點:“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是說看去凸出畫面,但用手一摸卻是平的,與印度的線染合一的壁畫,風格是不同的。他的線型,具有中原傳統,“筆跡灑落,有似中華”。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得更為具體:“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看來,尉遲乙僧,既發揮了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又不拘泥於本民族的畫法,做到轉益多師,具有創造精神。至此,中國畫吸收域外影響,又增添了特殊的一頁。

流傳作品


尉遲乙僧的作品無真跡流傳,見於記載的除以上所及外,他還畫過《仰摹蟠龍》、《花子缽曼殊》、《千手眼大悲》、《本國王及諸親族》、《彌勒佛像》《佛鋪圖》、《佛從像》、《羅漢朝天王像》、《胡僧圖》、《外國佛從像》、《大悲像》、《明王像》《外國人物像》、《番君圖》、《龜茲舞女圖》、《天王像》等。另外,據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其兄尉遲甲僧亦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