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六侍御入朝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前四句寫送別之情,后四句寫別時之景。路六侍御應該是杜甫自小相識的摯友杜甫於亂世飄零間與他重逢,不久又分別,這首詩就是寫與路六相別時的愁懷,也借寫聚散離合之情抒發自身的飄零之感。
這首詩寫久別重逢,乍逢又別,別後相見無期的心情,充滿著亂世人生的感慨。
首聯和頷聯寫送別之情,詩人由“過去”想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它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著寫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為後會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飛來。但實際上,“更為後會”,就已逆攝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詩人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後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說,是突接。由於這樣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瀾,把詩人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鬱蒼涼,百端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之內的逆挽,也就是顛倒其次序,用上句帶動下句。由於這樣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如果沒有詩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在詩歌藝術上深湛的造詣,也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頸聯和尾聯寫景,另起了一個頭,頸聯和頷聯似乎毫無相干。其實,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髮出來的。尾聯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也就是詩人“別筵”的眼前風光。“桃紅似錦”,“絮白於棉”,這風光是明艷的,而詩偏說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由於後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頸聯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為綰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紐帶,把情景融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詩的整體。全詩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詩句的措辭,脈絡的貫通,則又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全詩跌宕起伏,一氣運轉,脈絡貫通,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死。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很快就熄滅了。這詩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范晞文:“不分桃花紅似錦”,“惜君只欲苦死留”……一皆化俗為雅,靈丹點鐵矣。(《對床夜語》)
金聖嘆:別四十年而得會,會卻是“別筵”,奇絕事。於“四十年”前插“童稚情親”,於今日後插“更為後會”字,奇絕筆。“桃花紅勝錦,柳絮白於綿”,豈復成詩?詩在“不忿”、“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筆。固知文貴章法。(《杜詩解》)
吳喬:“童稚情親”篇,只前二聯,詩意已足,后二聯無意,以興完之。義山《蜀中離席》詩,正仿此篇之體。(《圍爐詩話》)
查慎行:第四句方入題,何等纏綿委婉!(《初白庵詩評》)
仇兆鰲:朱瀚曰:始而相親,繼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別,此一定步驟也。能反覆照應,便覺神彩飛動。及細按之:“後會”無期,應“消息茫然”;“忽漫相逢”,應“重雅情親”;“無賴”,即花“錦”絮“綿”;“觸忤”,即“不分”“生憎”。脈理之精密如此。(《杜詩詳註》)
譚宗:忽倒提一句,以出“送”義,有勢得情,此雖運筆之妙,而構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近體秋陽》)
李鍈:第三句插入“後會”,再轉到“別筵”,便覺活脫流轉,化盡板滯之氣。(《詩法易簡錄》)
許印芳:中四句皆用虛字裝頭,亦是一病。(《瀛奎律髓匯評》)
高步瀛:吳曰:起四句幾跌幾斷,第三句倒插一語尤奇。四句入題有神。五、六以下尤為凌空倒影之筆。“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寫愁也。五、六、七三句轉為第八句,鋪寫作勢,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別筵”,旋即撇開,至末始倒煞“酒邊”、“愁人”等字,神光離合,極排闔縱橫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橫絕古今,專在離奇變化,如此等篇,尤宜尋討。(《唐宋詩舉要》)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